齐白石: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齐白石大师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美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其中,“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写意与写生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后世艺术家指明了创作方向,引领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之间探寻艺术的真谛。

写意与写生的哲学对话
首先,我们来理解“善写意者专言其神”与“工写生者只重其形”的含义。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强调以简练、概括的笔墨,传达出对象的内在精神与意境,追求“意在笔先”、“形随意动”的艺术效果。这里的“神”,指的是对象的神韵、气质,是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层面的表达。而写生,则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直接观察与描绘,力求准确再现对象的形态、结构、色彩等外在特征,是绘画基础训练的重要一环。“形”,即是对象的物理形态,是视觉感知的直接对象。
齐白石此言,并非简单地褒贬写意与写生,而是指出了两者各自侧重之处,并强调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应局限于对“形”的机械复制,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对“神”的抽象表达,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神形兼备”。

写生为基,写意升华
“要写生而后写意”,这是齐白石艺术实践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他看来,写生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灵的净化与升华。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艺术家能够深入观察自然,感受物象的生命力与内在节奏,从而在心中积累起丰富的视觉经验与情感体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形”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之后的“写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写生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情感与灵感的源泉。当艺术家将这份来自自然的感动融入笔墨之中,便能在写意时挥洒自如,将物象的“神”通过简约而富有张力的线条、色彩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这种从“形”到“神”的转化,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艺术家个人修养与情感世界的深刻反映。

写意复归写生,循环往复
“写意而后复写生”,则是齐白石艺术思想的又一精髓。在完成了从写生到写意的飞跃之后,艺术家并未止步,而是选择回归写生,但这时的写生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基于更高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艺术家在写意的过程中,已经对物象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促使他们在再次写生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那些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是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旧有的物象,从而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艺术创作过程,每一次的“写生—写意—再写生”,都是对艺术理解的深化与拓展,是对个人风格的塑造与完善。正是在这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艺术家得以在“形”与“神”之间自由穿梭,创作出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艺术作品。

神形俱见,艺术之真谛
“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这是齐白石对艺术创作最终目标的精炼概括。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杰作,应当是“神”与“形”的完美融合,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高度统一。这种融合,既非偶然得之,也非单纯技巧所能达到,它要求艺术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人生修行,都需要有耐心、有恒心,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从而在心灵深处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综上所述,齐白石关于“写意”与“写生”的论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艺术创作普遍规律的精准把握。它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艺术领域,都应秉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的创作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期达到“神形俱见”的艺术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人艺术修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陈怡)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