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为什么当下多喜工笔创作,而少写意,特别是大写意的表现

评论家王进玉说:“当下多喜工笔创作,而少写意,特别是大写意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写意画在技法上的难度整体而言要大于工笔,没有一定的功力很难予以把握,创作时也较容易'露馅儿',那么很多人便选择了避难就易的做法。二、今人多沉浸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层面不能自拔,并精于设计,刻意求工,且欠缺必要的艺术个性与生活体验,面目趋于雷同,难以引起观者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总体来讲,少了一种宏观视野,以及那份自然本真的写意情怀和对写意画精神内涵的充分领悟与深度探求。三、文化修养不够,忽视了写意画存在的文化土壤,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很难达到写意画所要求的、应有的高度。”

在当今艺术领域,评论家王进玉的一番言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绘画创作现状的独特视角。他指出,当前艺术界普遍倾向于工笔创作,而写意,尤其是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却显得较为稀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思考。
首先,从技法难度上看,写意画的确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工笔画的细腻雕琢、精雕细琢相比,写意画更强调笔墨的挥洒自如、意境的深远辽阔。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更需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直觉感知力。在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中,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画家的情感与思想,稍有不慎,便可能“露馅儿”,使整幅作品失去应有的韵味。因此,许多艺术家在面对写意画的技法挑战时,选择了相对容易掌握的工笔画,以此来规避风险,确保作品的成功率。这种避难就易的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作品的数量,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度。

然而,技法难度并非导致写意画稀缺的唯一原因。更深层次地,当下许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过于沉迷于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层面,而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即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追求。他们精于设计,刻意求工,却缺乏必要的艺术个性和生活体验。这种缺乏个性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面目趋于雷同,难以引起观者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正如王进玉所言,当下的艺术创作中少了一种宏观视野,以及那份自然本真的写意情怀和对写意画精神内涵的充分领悟与深度探求。这种精神层面的缺失,使得写意画在当下艺术界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此外,文化修养的不足也是制约写意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许多艺术家忙于应对市场的需求和压力,忽视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这种文化土壤的贫瘠,使得写意画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即便有些艺术家尝试进行写意画的创作,也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写意画的未来何在?如何才能在当下这个多元而复杂的艺术环境中,重振写意画的雄风?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写意画的价值和意义。写意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要求创作者在追求技法精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情感的表达。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写意画的精髓和内涵,才能在创作中做到心手合一、笔墨自如。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教育。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艺术家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意画的精神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写意画作品。
最后,我们还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艺术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各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我们应该允许艺术家在探索和创新中犯错和失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的建设,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写意画的稀缺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重振写意画的雄风,我们需要从技法难度、艺术个性、文化修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而复杂的艺术环境中,为写意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写意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黄晓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