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呼吁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的人」的一封信

有时我会听到这样的话:有人特地提醒年轻人「不要过度沉迷哲学」。
老实说,每当听到这句带有警示意味的叮嘱,我都忍不住在心里翻个小小的白眼。
沉迷哲学需要被防范?在这个充斥影音短片、手游快感与社交媒体狂欢的时代,我还没见过有哪位年轻人因彻底陷入哲学思考而荒废学业、逃离职场,甚至闹到要住进哲学成瘾康复中心。
现实是,大多数人对哲学本就兴趣寥寥,社会氛围也不鼓励深度思考。相比那些明明已是普遍现象的娱乐与消费沉迷,对哲学如此大费周章的告诫,无疑显得有点搞笑。
当一件根本不成问题的事情被当成问题,往往是为了掩盖更严重的问题。明明问题不在哲学,却非要抓哲学当挡箭牌。
因此,这种空洞的警告背后,我以为牵涉两种常见的心理机制——「心理代偿」与「替罪羊心理效应」的典型展现。
所谓「心理代偿」,是指人们面对现实中不满足或焦虑时,会寻找替代品来填补内在缺口。
譬如有些年轻人熬夜玩游戏,是因为白天的生活被紧张的责任与琐事挤压,只能透过深夜时分证明自己仍拥有片刻自由感。
而对哲学的批评,在我看来,有些人则是借此代偿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透过贬低哲学这种看似无用的活动,来维持自己对功利世界的信念。
至于「替罪羊心理效应」,则是一种让人把内在焦虑投射到另一个人事物,借此为自身责任脱罪的消极方案。
与其承认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荒漠化已习以为常,不如先给那个可能让我们想得太多的活动——哲学——扣上「危险」的帽子。
这样一来,当有人对生存焦虑、经济压力或社会不公产生不满时,反而能说:你看,你别沉迷那些无用的思想啊!问题不在社会,不在我们的教育和制度,不在单一成功道路对人性的扼杀,而在于哲学这种「无用功」可能会让你偏离正轨。
类似表达除了荒谬,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因为社会并未真正害怕年轻人沉迷哲学,因为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谁有空没空就端本《存在与时间》狂看不止、通宵达旦呢?
可他们偏要发出这类警示,好像哲学是藏在暗处的毒蛇,一旦年轻人踏入就会灵魂受难。这就像对空气喊话:「各位切记,不要过度沉迷扶老太太过马路!」「不要过度沉迷打扫房间!」
这种荒谬性在于:当行动本身根本不是普遍现象,也没有立即实质风险,却被严肃警戒,背后动机不免令人玩味。
我以为,不少人对哲学的偏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哲学无用」的看法。
这种看法的潜台词是:「学哲学会不会将来赚不到钱?」
说到底,这反映出对生存的不安。家长之所以在这点上敏感,是因为他们深怕孩子在这险峻社会中失去谋生能力。
可如此将人生价值化约为产值,忽略了人活着不只有经济指标。许多家长不了解的学科,固然不能直接让人收获房车,但它能帮助你更好理解自己的处境,也许在面临挫败时更从容,而不是一味受制于绩效数字。
二是「哲学让人变怪」的成见。
有人担心,一个热爱思考意义的年轻人会不合群、太有主见,甚至拒绝盲从。这还蛮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何社会对独立思考的人竟如此抵触?」、「为什么思辨会被当成怪癖?」。
在这种氛围下,「不要沉迷哲学」很可能只是维稳话语的一环,让大家老老实实待在已知框架里,不去叩问规则本身的合理性。
这样的态度恰巧也透出一种替罪羊机制:将社会深层问题(如单一成功模板带来的精神贫乏)转移到一个看似无关痛痒的领域(哲学)上。
为什么大家会渲染这种几乎不存在的威胁?某个角度来说,那是因为我们害怕承认:「我们对于活出自我的渴望,实现儿时梦想的勇气早已被现实和旁人的价值观敲打的支离破碎。」
为避免面对这种无声的痛,我们干脆说「别沉迷哲学!那没用!」借此阻止年轻人可能提出的深入拷问。哲学成为了替罪羊,一旦将之标为「无益」,社会就可继续沿袭老路,不必回应关于人生意义的艰难提问。
坦白说,这让我觉得有点荒谬又有点无奈。明明哲学是让人变得更清醒的工具,却在这个讯息爆炸与价值紊乱的时代被定位成一件最好别沾染过多的「麻烦玩意儿」。
如果年轻人在抖音短视频前消耗掉数小时无人关切,为什么花半小时思考「我是谁」或读点哲学书就得被警示呢?从思辨角度来看,这种逻辑站不住脚,令人忍俊不禁。
我能理解父母和社会的深层焦虑:他们只是不想孩子走上一条看似无前途的路,也不想看到年轻人在对意义的探寻中越走越偏。他们渴求实用的成果,想要一条清晰的轨道,好让自己更安心。
这种心理代偿让他们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多元人生路径的恐慌,全都用「哲学无用」这把伞遮起来。对他们而言,比起面对存在本质的迷茫,将一切未有即时回报的努力称为「沉迷」似乎更简单。
这种态度反应了出韩炳哲对绩效主义的担忧,一个人的幸福感不仅仅依靠输入产出比的等式,也不是用不断被标准化的绩效表来衡量。
哲学提供的不是快感与逃避,而是让我们在混乱中多一点清晰感,在琐碎中追溯根本意义。这难道是应该被防范的事吗?
更可笑的是,假设真有少数年轻人对哲学的兴趣浓厚到让他们忽略现实需求,那么适度提醒他们多元平衡生活固然有必要,但没必要将哲学妖魔化。
事实上,哲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人类内心对真理与意义的渴求。当社会对这面镜子发出无谓的警告,我只能理解为:我们并不想认真审视自己的面孔,更不想面对深埋在系统底层的荒诞与不公。
以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为例,常人对存在心理学的主要课题往往难以招架——自由、孤独、死亡和无意义等议题——往往以代偿和替罪羊的方式应对,但终究你得面对这些人生课题,学着去面对它们,处理它们,而不是等待它们蔓延,直到有天,你发现你已退无可退。
「不要过度沉迷哲学」是一次典型的逃避战术:仿佛若不让年轻人触碰深层思考,我们就可以继续假装问题不存在。可是,被禁忌的思考并不会因此消失,它只是潜伏着,等待有人有勇气真正面对。
不过,我也反对某些哲学人,反对他们以愤怒或嘲笑的方式去面对忧心忡忡的家长或他人。因为他们对哲学的警戒背后,隐藏着社会的自我防护机制,他们的恐惧有其现实基础。
只是,当这种恐惧以讥讽和禁制的面目出现时,身为一位哲学实践者,难免要对这种言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即使是以冲突为代价。
或许,你我有机会在某个傍晚坐下谈谈——不需要深奥艰涩的理论,只是轻轻问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对哲学多点兴趣?」
若我们真能直视这种问题,便可承认:哲学不是洪水猛兽,它不该是替罪羊,更不该成为心理代偿的目标。
与其畏惧那些逼问生命意义的声音,我们不如坦荡地承认:在寻找答案的路上,哲学只是众多旅伴之一。如果真的有谁因此「沉迷」,或许他只是想多探一探人生的深处,而这本身并无不可。
希望我们别再把哲学当成无端警告的对象。毕竟,如果一个几乎不存在的「沉迷」都能让我们如此警惕,也许真正值得我们沉思的,是为何我们如此急于寻找替罪羊,而不是直面心底那份模糊却真实的焦虑。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咨询、讲座或其他合作,请洽公众号:"容我说"。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逃避的人都在逃避什么? (1人喜欢)
- 你是真的很忙,还是停不下来?
- 如何在关系里实现“刚刚好的温柔”? (1人喜欢)
- 为什么有些受害者保持沉默? (1人喜欢)
- 在关系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