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玩的事,我要和你一起做
We've done it for fun, we've done it for free.
I showed up for you, you showed up for me.
We did it for the right reasons.
We did it for fun, we did it for free.
When I was young till eternity.
I'll do it for the right reasons.
Withstanding all the time changes and seasons.
——Lana Del Rey ”Yosemite”
每次听打雷姐的“Yosemite”,我都会想起小爱(此处@ 罗严打vs伊姆斯)。
我俩是超过20年的好友。当年,我是从外省来的转学生,成绩中游且不稳定,文学热情主要维持在《哈利波特》水平。她是同时在读《荷马史诗》和《银河英雄传说》的人物,成绩上游但是也没有特别稳定。我们每天一起从学校的车棚推着自行车出校门,但是只能同行100米,然后就要分开,从不同的方向各自回家。但从17岁到40岁,我们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友谊,从来没有因为时间、空间和个人生活轨迹的变迁而分开过。
毫不夸张地讲,我的德智体美劳认知都是青年时期与她一起探索着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好像都没起到什么作用。我们一起看过海量电影,拿着地图找过市区所有的盗版碟店和二手书摊,半夜三更一起上闹表爬起来看米兰德比或者欧冠。
人生海海,我想我这辈子有她这么一个好朋友就足够了,因为她提供智力支持、情绪支持,以及inside joke的笑点。有友如斯,夫复何求?
我始终觉得我们俩都是刻薄但有趣的人,也许没做过什么伟大、上进的事,但是做过很多好玩的事。今年3月,我们开始一起读书。共读这个事情其实以前也小规模搞过,不过今年是持续稳定开展。我们每天早上议定当天要读的页数,大致进度就是小说每天80-100页,比小说难读一点的就每天50-70页,周末及节假日酌减,以留出足够的“葛优瘫”时间。开新书一般在周一,空余时间就自由活动。所以我今年一共看了70本,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
读书本来就是很好玩的事,与一个三观及知识储备都无限接近的人一起看,就更是欢乐翻倍,而且还能互相督促着看一些各自想看但始终缺乏动力去看的书(比如《魔戒》三部曲,我尝试过N次,但每次看到“楔子”的霍比特人简史就完全看不下去了),其中还有一些非常非常厚(《古拉格群岛》1928页,《魔戒》1500页,《失落与寻获:勒古恩中篇小说集》900页,《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897页,所以800页以下的统统不叫厚),以及一些如雷贯耳,觉得应该看一看但是又没有特别想看的著名作品(包括《奥兰多》《美丽新世界》《金阁寺》《霍乱时期的爱情》《第二十二条军规》)和知名作家(包括乔治.奥威尔、伊塔洛.卡尔维诺、爱丽丝.门罗、石黑一雄、威廉.戈尔丁、赫尔曼.黑塞、翁贝多.艾柯)。
在读《古拉格群岛》的漫长时段里,我俩热情超高地往后继续排书单,可能因为陷在大型沼泽里的人都会想象着在干爽大地上狂奔的畅快。我说,咱俩这属不属于“吃不完锅里,但看着碗里”?小爱说,还行,起码咱还在努力吃。
而且我俩排书非常随机,完全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觉得外国作家太多了就排进田晓菲和虞云国,觉得男作家太多了就排进伍尔夫、勒古恩和阿特伍德,觉得小说看太多了就排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和《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偶尔说起“元首鬼畜”,就干脆看看《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2024年,经过我俩的不懈努力(以及无限次的欢畅吐槽),我们一起看了21本书,除了《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我们打了2颗星,其他的书都没有明显的踩雷感,但如果不是我俩共读,估计这些书我一本都不会看。
2025年我们待读的书目已经排了11本,估计到明年上半年都看不完(毕竟有《莎士比亚悲剧集》《战争与和平》《南明史》《远大前程》和《克苏鲁神话合集》这种大型板砖)。
最后以我今年发掘出的宝藏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引出结尾吧。在看她的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时,我举着这本书在我妈眼前晃荡,说,妈,你看,这书名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我妈别别扭扭地说,你要快乐就快乐,为啥就不能正常?
很多年来,我和小爱在正常人的眼里多少都属于不太正常的人,我们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我们买骷髅形状的蛋糕庆祝生日,我们都这个岁数了还很不会建立和经营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但是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我们觉得好玩的事,很快乐,所以其实正不正常也很无所谓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