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
我还是决定放下卢梭的书,先读《素食者》。书到了好些天了。 我是不喜欢凑热闹的,一直觉得有些事等喧嚣沉寂下去,尘埃落定了反而更好。但因想写这篇文字,也因为心中的情结搁置不了,还是读了。 先从荣格和弗洛伊德开始说吧,正好刚读过他们的书,这两个人的著作对我启发很大。再说,他俩首先是精神科医生。 弗洛伊德把一切心理疾病都看作是潜意识萌发、性的压抑和性的不满足引起的,《素食者》一书和性与性格发展也有莫大的关系。并不是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只是觉得会和书中人物有很大的关联。 我那套书非得把人家的学说称作“精神分析哲学”,其实怎么叫也没关系,终究心理学家还是研究人的(特别是个体)不是研究人类终极的。 悲剧的开始 英惠的食素是从一个梦开始的,然后就看起来不那么正常了。这部书里的梦很多,夫妻双方都做梦,杀人或者被杀。 英惠九岁的时候被一只白狗咬了,泡菜的风俗被狗咬了就得吃狗的肉才能好(其实我饿小时候也被狗咬过,也是剪了那只狗的毛烧成灰敷在伤口上,可见泡菜们盗取我们的文化不是一星半点)。老爸为了狗肉更好吃,就把那只狗跑死,晚上摆狗肉宴全巷的人都来了。英惠也吃了一口。 “至今未还记得那碗汤饭和那只边跑边吐鲜血、白沫的狗,还有它望着我的眼睛”。 “但是我不在乎,真的一点都不在乎。”九岁的英惠觉得。 (弗洛伊德说: “梦有重现我们在清醒状态下忘却的童年时期体验的特点” “压抑需要连续的能量付出,一旦压抑停止,人就会受伤,所以压抑必然以新的行为出现。” “压抑的第二阶段——躲避——固有恐怖症的形成——一系列都是为了预防焦虑的释放。”) 英惠割腕后在医院里:“没有人可以帮我”“没有人可以救我”“没有人可以让我呼吸”。 解析:那只白狗的死亡对英惠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此后一连串的噩梦出现在英惠的睡眠中,不是杀人就是被追杀,最终酿成悲剧。 性的幻象与释放 书中画家看完了日本艺术家Y的群交录影带“当然,他的内心也有着同样的饥渴,但他不想表达的那么赤裸”。 “他(画家)一边咀嚼这些幻想,一边站在原地自慰。随后他走到淋浴下,用水冲洗喷射而出的精液。” “她(英惠)在家的时候都是光着身子的” “下面都湿了···”(英惠) “他(画家)想象着小姨子的样子蠕动起了自己的身体,咬住妻子的乳头,扒下她的内裤。当脑海中那又小又绿的花瓣若隐若现时,他闭眼抹去了妻子的脸” “一种奇异的虚无从这种矛盾中渗漏出来,但它不是虚无,更是强有力的虚无”(身体彩绘后) “当脑海中浮现出他们赤裸的身体缠绵在一起时,他觉得那简直是一种侮辱、沾污和暴力” (弗洛伊德:“梦到动机在于达成某种愿望。” “梦的隐意——被禁止的愿望,受抑制的牺牲品”“患妄想症的人,当他脱衣服时,会有被人偷窥的妄想。” “死亡的本质上缄默的,生命的叫喊大多经爱欲发出。 ”我们用爱所指事务的中心,当然是以性的结合为目的的性爱”“精神分析学将这些爱的本能叫做性本能,它们的起源称为占有” “原欲若寻求发泄没有得到满足,又无法转移升华,那么抑制性欲就能成为引起焦虑的条件” “精神官能症患者不善于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反应让人难以理解;他们敏感、易激动、善变、不稳定”) 解析:画家和英惠都有性压抑,性得不到释放。英惠禁欲是心理性的,不是生理性的,是没有性释放的外在条件,很明显患有精神官能症。同样的,画笔在肌肤上划过能够产生生理快感(类似的还有中国古代闺房之乐中的用羽毛轻划肌肤)。所以英惠一直在性的抑制状态,因为焦虑换上精神官能症,画家的行为(一种经过艺术升华的性行为),身上的花,让她的性欲得以释放。 而画家,一直对世俗的生活和性爱不满足和厌倦,也有个乱伦的梦(俄狄浦斯情节),对小姨子的欲望能够满足乱伦的、打破世俗的心理期待。 爱就是占有,是自私的,画家想起小姨子和情夫缠绵的画面,就感到焦虑和愤怒。(完全理解,幻想着深爱的女人在别的男人身下呻吟的情景, 我可能会疯掉) 而画完后那种轻松与释放类似于男人做爱之后射精那种心理状态,欲望全消,世界不过如此。 艺术是性的升华 “我以为不吃肉,那些脸就不会再出现了,但是并没有” “她把发出闪闪金黄色的胸部探过阳台的栏杆,跟着张开布满橘黄色色花瓣的双腿,恰似在与阳光与风交媾” “身体上长出了树叶,手掌生出了树根···一直钻进地理、不停地、无止境地···我的胯下仿佛要开花了,于是我劈开双腿,大大地劈开” “我为什么不能死” (弗洛伊德:性的本能的精力都为文化活动所用。” “一个人能将性欲升华为其它用途的能力由其体制和遗传因素决定” “某种程度的直接满足是非常必须的;反之,将会损害个人的生活能力,给个人带来无限的痛苦,甚至形成病态” “···与丈夫长期地不和谐使得甜蜜爱情关系不可能再现,最后她们只剩下性饥渴难忍、不忠、或患心理症这三条路可以选择” “一些天生的人会因为性冲动能成功地升华为文明的东西而变得杰出” 解析:毫无疑问,英惠从小源自父亲的抑郁,到后来与丈夫的不和谐成为一切爆发的根源。英惠没有意志成功地控制自己,转移自己的原欲,于是患上神经官能症,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 用弗洛伊德学说分析一部作品是可笑的,本着文学创作“整体虚构、细节真实”的原则,分析书中的人物是可取的。 我只是读到最后结尾部分才读出这部书的“好”来。只能算一部中篇,行文与故事架构不见什么出彩之处,一个普通的故事,一本单薄的书,人物的性格刻画不够丰满,变化略显突兀。从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描写来说,比巨匠级的陀氏差得太多。 想起中国女作家须一瓜的作品,同样的女作家,同样写精神患者的小说,须一瓜的清朗、韩江的阴涩。 但是韩江获得了诺奖。诺奖是伟大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迷信诺奖。当然,我只是读了《素食者》,不是韩江的全部,不能代表什么。 人和人生多么的不一样,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没有什么理解,这是人性的冲突。每个人都是一座岛。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魔鬼,也许它并不是魔鬼,只是戴了魔鬼的面具的稚嫩孩童。 这是我读这部书所想的。 也许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住进精神病院,或者养老院。想起这些的时候同时想起电影《芳华》。 “孤独的人生不过是一出戏”。 你不是一棵树,你是一道光。 稀烂的西红柿 2024.12-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