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总会到站
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干等的模样更傻。站在忠犬八公像前盯着表看的男子;随手翻阅柜台旁的宣传册、直到订购货品送来为止的女人;散步途中等狗撒尿时拎着狗链看天的老人......个个都是一副无可救药的傻相。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一切都被恋人、店员或狗掌握着。等待者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等待者是被动的一方。闲得无聊,心浮气躁,即使干点杂事,做出一副“我又没在等”的姿态,但脑子里也仍然只有“等待”二字,不管做什么都无法集中精神。人啊,不得不等待的时候会生气,可为了显示自己比对方更优越,有时又会故意让别人等。——《克莱因壶》
最近老是吐槽等待的时光令人煎熬:疯狂跑到地铁站却发现地铁刚刚开走,还要再等6分钟,下一班才能进站;准备下班却要等待同事慢吞吞地打印完文件......对于我这类没有耐心的人来说,等待真算得上是一种凌迟。而对于日常性的等待,比如约会等人、等待上菜、等车,这些也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等待地铁到站🚇
等待,有一种丧失掌控权的被动感觉。无论是候考时的焦灼等待、考试出分的紧张等待,还是评奖公示的等待中还夹杂着期待,自己只能等待被评判,就像是待宰的羔羊,无权掌控自己生死,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等待必然发生,不妨将等待视为平常,在等待期间忘记在等待的事实,其实等待的时光好像也不难熬了。降低等待期间的期待,也能降低等待时的焦虑感,同时更加淡然得看待等待后的结果。平常心对待等待,不要急,列车总会到站,事情总能一项项解决。
接下来,是这两天阅读《克莱因壶》的一些摘录。当下已经是老生长谈的虚拟世界,没有想到竟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设定,可以说是非常超前了。关于克莱因壶、莫比乌斯环、镜子的表述很好地揭示了小说想要表达的现实和虚拟的关系,让我觉得读来深邃而神秘。开放式的结局有点让人意犹未尽,不过小说情节还是很引人入胜的。
- 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
- 所有的一切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开始了运转。那都是我无力干涉的“开始”。前程,而且还是我一心追求的灿烂前程——眼前悬吊着那样的诱惑,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 游戏可是人类身为高级智慧生物的一项证据。把现实中的事物转换成游戏再进行模拟体验,别的动物可没有这么强的思维能力。
- “我记性不好。而且,不管遇见谁,我都会在分别时选择遗忘。这是保命之道。要想活得长久,除了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外都得忘掉。因为这世上几乎没有记在心里会有好处的事。”
- “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从开始的地方开始,在结束的地方结束。这样就行。”
- 克莱因壶就是莫比乌斯环的四维化。
- 这里是哪一侧?我再度打量镜子。“不管是在哪一侧,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人们为什么能断言自己在镜外、映出的影像在镜内呢?谁也无法直接看见自己的眼睛。想知道自己的瞳孔颜色,就只能窥视镜子。既然如此,或许双瞳仅存在于镜中,不是吗?
- 进入虚拟环境中的人并未完全封闭,至少他们的思维是在虚拟系统之外形成的,自然带着它的惯性。“虚拟实境”的核心技术是对现实的“完全重建”,而非仅凭无理无据之幻想就能打造,这是“常识”。也就是说,没有蓝本参照的假想物,是无法虚拟的;而一旦被虚拟了,则必有现实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