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行走与沉思——浮光掠影双城记(上)
作者:杜崇斌
从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逃离,从滚滚红尘中逃离,想着梦中的诗与远方,于是在这黄叶飘零的初冬的日子里,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次旅行去了洛阳和成都,但由于时间仓促,大约只能称作浮光掠影双城记吧。
1、 潼关古城
去洛阳途径潼关,于是第一站就是游览潼关古城。
潼关是陕西的门户,也是一座千年雄关,历史悠久,许多历史典故都与他相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没有到的时候,就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来到潼关古城,却感觉很荒凉,古楼、古塔、古街道依旧,但是街上的门店大部分都关门了,大约只有三两家开着门,漫步街头,能看到黄叶婆娑的银杏树和一种红叶树,但是就是行人很少,游人也很少,总共只见到三五个行人,大约也是慕名前来的游客吧。这座古城看起来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营运,显得这么萧条而荒凉。
2、天鹅湖
去洛阳第二站经过的是三门峡市。三门峡是一个地级市,滚滚黄河水从市区流过,蔚为壮观。相传大禹治水时,为实施疏导之法,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三道峡谷,即:“人门”“神门”“鬼门”,方引得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在三门峡市,游览了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三门峡的天鹅湖公园。位于该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内,现有面积8850亩,其中陆地6150亩,水面、滩涂2700亩。
这里一边是黄河,波澜壮阔的黄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中间是一条宽阔的公路,公路右边就是天鹅湖的堤岸,过了堤岸,顺着台阶,下到天鹅湖的斜坡下面,就可以来到湖边近距离地看白天鹅戏水。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许多天鹅在优雅地游来游去,烟波浩渺的湖中白天鹅居多,还有别的颜色的天鹅,它们是那样的快乐,看起来它们已经习惯了与游客的友好相处,因为有许多游客在那儿喂天鹅,游客给湖里面投食,它们就游过来抢着吃,很可爱的样子。
这里的湿地有很大面积,浅浅的水,种满了芦苇,正是芦花开放的时候,所谓“蒹葭苍苍”的盛景,一览无余。在一大片芦苇滩涂的旁边,有一座小亭子,小亭子后面是一个长长的木桥,两边有木扶手,曲曲折折的,通向天鹅湖那边很远的地方。上了小亭子,然后再走上木桥,往里面迤逦走去,就走到了一处小天鹅湖,这里全是黑天鹅,小小的湖泊里面有几十只通体乌黑的大天鹅,一边是湖水,一边是蒹葭苍苍,木桥两边还种植着高大的垂柳,垂柳翠绿的叶子也已经泛黄了,风吹过,黄叶纷纷飘零下来,飘落了人们一身,这样的景色的确很美!
走在这曲曲折折的木桥上,泛黄的垂柳迎风飘舞,一边是随风起伏的芦苇荡的蒹葭苍苍,一边是湿地湖泊和黑天鹅的嬉戏鸣叫,初冬的萧瑟在桥的四周尽情弥漫,尽情渲染,尽情延伸,风吹过,柳树的黄叶就簌簌飘零下来,在红色的木桥上落满金黄,向前走,穿过落叶纷纷的红色木桥,迤逦前行,就像穿越一个诗画长廊,真的是极富诗情画意。走在这萧瑟的木桥上,总会令人想起一些苍凉而浪漫的故事。
3、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第二天,来到了千年古都洛阳市。洛阳有人说是九朝古都,现在又有人说是十三朝古都。当然,我们西安才是名副其实的十三朝古都呢。
上午参观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该馆属于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滨河北路附近,是一所地方专业性运河主题博物馆。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2014年,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很大,也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除了古迹文物的陈列外,还有现代科技的运用,以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影像展示,影像画面直观描述,立体呈现,比如一楼有一个展馆,就是三面的墙壁上有一条还原的大运河在流淌,曲折蜿蜒地在墙壁上流淌,从北京到杭州,中间经过洛阳,洛阳是大运河的中转站,运河里面有正在穿行的漕运船只,一条墙壁上的活灵活现的大运河,非常逼真地呈现在观众和游客面前,可以说,这是现代科技呈现的立体的教科书。
另外还有一个光影展室,在博物馆的三楼,循环播放着电影纪录片,是一种立体的电影,站在展室观影,就如同千年前乘坐在一艘穿行在大运河的船只上。而此刻你正站在千年前的大船的甲板上,从杭州逆流向上,从南往北,感受一场千年前的航行,那是一种穿越大运河的真实感受。当大船穿行在大运河里,能感受到运河里面的波浪、荷花,两岸的山崖和崇山峻岭,船在河道中急速行驶,两岸有无限风光,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座城门或者亭台楼阁,当船驶向前面的城门和楼阁亭台时,看到船似乎要撞上去了,于是游客纷纷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和尖叫,然而船却并没有撞上去,而是从上空直接驶过去了,一场虚惊!这种视觉体验太逼真了!不由得人不惊叹!这是我看到的最有体验感的大运河之旅。我惊叹,原来现代科技也可以为文物古迹的讲解阐释做出很多贡献!
大运河博物馆的一楼有一艘楼船,大约是仿照原来的原型缩小复制的,船舱里是三四层楼的建筑,最高处有城楼和城垛和阁楼,挂着帆,似乎正要扬帆远航,看来千年前的造船工艺已经很先进了,让人不由得感叹我们先人的聪明智慧。
4、 洛邑古城
晚上去游览了洛邑古城。洛邑古城占地面积并不大,大约只有大唐不夜城的三分之一吧。虽然说洛邑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但是现在洛阳市复原的是隋唐时期的古城。但见护城河、古桥,古街、青石板街道,亭台楼阁,红灯笼,临街的一溜古老店铺,售卖着各种吃食或者文创产品,穿着汉服的美女很多,穿行其间,让人恍若进入了隋唐年代。
大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一代女皇武则天(624-705)在洛阳的应天门登基称帝,洛阳便成了武周政权的首都,后称洛阳为神都(长安则为西京副都),万国来朝,开启了洛阳的繁华盛世。

漫步在这洛邑古城的街道上,总感觉似曾相识,石条铺就的古街,两边的古建筑飞檐斗拱,挂满红灯笼的廊柱屋檐,小桥流水,临街的各色店铺,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古色古香的氛围,街上游人如织,特别是身着汉服的美女和帅哥,俨然就是千年前的隋唐时期游街的古人,仿佛他们是从遥远的大唐王朝穿越过来的,他们仪态优雅地走着,有许多人在拍照、在欢笑,他们也有许多是拍抖音的自媒体人,很热闹的古城。
这种感觉就像是曾经游览大唐不夜城的感觉。
有人说我们当代缺少真正的原创,当我游览苏州拙政园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进入拙政园中游览时,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景观,原来西安的曲江春晓园等园林,就一直在模仿和抄袭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导致最早的原创反倒不新鲜了。现在的洛邑古城,不用说,自然也是抄袭了大唐不夜城的园林建筑风格,所以,才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哈哈哈!
5、白马寺
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该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是佛教圣地,香火旺盛,香烟缭绕,一座座庙宇静谧而神秘,参禅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令我感兴趣的只有两处地方,一处是初冬的牡丹园,一处是茶室,在这里止语,品茶,静心。
白马寺里面有一处牡丹园,大约有两三亩地大的样子,中间有一个亭子,可以称作牡丹亭吧。初冬的时候,一部分牡丹花已经凋零的只剩下树干了,另一部分还有一些带有枯败的黄叶,一些和尚师傅模样的人在里面剪枝,而那些落尽叶子的牡丹树枝上面已经有了芽苞,就像蓓蕾一样。大约那些是早开的牡丹花吧。
坐在这牡丹亭里,想象着春天的满园花开、姹紫嫣红,忽然想起了这样两句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来洛阳不能不谈牡丹,传说因为牡丹花抗拒了女皇的命令,被贬谪到洛阳,繁衍生息。没想到多年以后,牡丹花竟然成了洛阳一景。
从白马寺一处幽篁萧萧的竹园中的小径走过,这些小径是用石碾盘子铺地的,不知是什么禅语,从这样的小径上迤逦走过,就来到了白马寺中间的茶室。这里静静的,大家都不说话,几个服务生老尼胸前戴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止语”两个字,怪不得大家都不说话呢。进去以后,从大大的消毒柜里面自己取出一个粗糙的小瓷碗,提起桌子上面放着的大茶壶,自己给自己倒一碗茶水,茶水是淡褐色的,像红茶,最后知道这是普洱茶,坐在里面的条凳上,慢慢地喝,茶不苦,是淡淡的味道,似乎有一点点清香。左右前后都是游客,大家都坐在条凳上,慢慢喝着自己的茶水,没有一个人说话,老尼和一些年轻的自愿者充当服务生,她们走来走去,收拾着茶碗和不断地给茶壶灌满茶水。
在这里品茶,其实就像一个参禅悟佛的仪式,品一碗淡淡的普洱茶,沉浸在静静的品茶仪式中,忘记世间的忧愁和烦恼,暂时超脱片刻,让心灵得到瞬间的宁静,不也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吗?佛在哪里?佛在你的心中!在宁静淡泊中,让心灵回归原始状态,忘记世间的功名利禄,静能生慧,让心灵向善,参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吧。
6、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洛阳市之南,处于伊河之滨的山崖上。伊河是洛河的一个支流,而洛河又是黄河的一大支流。
据史载,“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因洛阳南面的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龙门石窟据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游览龙门石窟时,天下起了小雨,我们打着伞,冒着迎面飘来的雨丝,慢慢行进,因为不断地要上台阶,下台阶,天气又忽然降温了,感觉很冷,所以倍感行路难。
一整座山崖的石壁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几千个佛龛洞窟,每一个洞窟里面都有佛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许多佛像都不记得了,只有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据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佛”是梵语,即光明普照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四月,当时的皇后武则天拿出自己的2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才完工。大佛雕像高17.14米,相当于五层楼那么高。从远处看起来,大佛的形象很端庄、持重,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而且嘴角似乎露出了微笑,被成为神秘的微笑,因此卢舍那大佛也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后来查了一下,在盛唐时期,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人民币。这样算下来,这座大佛造价也过了亿元,所以也堪称一项伟大工程了!
回来的时候,坐上了伊河的一艘游船。在碧波荡漾的伊河中,回首再看一看整座山崖上佛龛洞窟,烟雨蒙蒙中,卢舍那大佛的形象更显得生动而立体,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在山崖石壁上已经禅修了千年的女神,正气定神闲地向我们微笑,而那神秘的微笑,更是像谜一样,是那样的让人费解而捉摸不透……
(未完,待续)
2024年12月10日作于碧云天书斋
———————————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现为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荣誉理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文一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大儒张载密码》(第二部)第六章:这个春天,他无暇顾及身边美景 (1人喜欢)
- 新闻:作家杜崇斌应邀在怀德大书房讲授关学思想 (1人喜欢)
- 【书评】《大儒张载》:历史、哲思与人文精神的交响 (1人喜欢)
- 在历史与哲思的交响中探寻人文精神的深度——评《大儒张载》 (1人喜欢)
- 读《大儒张载》,感悟横渠四句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