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洁净的生活里荒废
最近在读一本书:《女人的事》,是曾经的战地记者成为妈妈后的独白,写得非常好,或者说译者翻译得非常好。这本书用的语言非常专业、文学化,但却把一个新手妈妈被困在母职里的琐碎、崩溃刻画得如此深刻、真实。
用非日常的、文学化的语言,写最日常琐碎的事,把生育后作为一个妈妈面临的挣扎、痛苦和思考写出来,我觉得这是目前国内写生育的写作者还做不到的。当然更别提,不用生甚至很大程度上也不用育儿的男作家们了。想要小孩的女性,强烈建议在备孕前读读这本书。
尽管我和作者的产后情况不尽相同,并且我和她之间横亘着中美差异、年龄差异甚至还有种族阶级差异,但她写的每一句话,比我阅读起其他英文原著翻译过来的作品都要更轻松,她写“对孩子疯狂而绝望的爱”,我便懂得她要说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妈妈。
这位入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的美国记者,在怀孕后选择辞去工作待产育儿,在很长的时间里无法专职写作、工作,在孩子出生后,跟随工作的丈夫在中、印两国生活,找了几位当地的阿姨帮忙,一起带娃,阿姨们替代丈夫成了她最离不开的人,这是几个女人的故事。
我读到她被丈夫劝她把自己当妈妈的经历写成书时,发出的抗议,她不想让自己成为育儿博主,她写道:“我在为人母的世界里漂泊,在乳汁和激素的溪流中丰满着、游荡着,但我不允许自己沉溺于繁殖之中,在那洁净的生活里荒废。”
我用笔标记了这一句,读了又读。
“沉溺于繁殖之中,在那洁净的生活里荒废”这不说的就是现在全职带娃的我吗?
我没工作后,很多人都问过我:“带娃比上班累吧?”我的回答都是:“累,但是呢我更愿意带孩子。”
虽然我当时失业并不是为了带娃,但之后因为种种被迫成了独立带娃人。一个没有工作的妈妈,从不上班的第二天起就无缝对接地成为了全职妈妈,毕竟谁会关心你有没有休息够?你这么想休息怎么当初要生小孩呢?
以前下班到家只要看到小孩,好像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我卸下了打工人的枷锁,在打开家门的那一刻,死气沉沉也从我身上消失,我重新恢复了活力。
被迫成为全职妈妈后,要做的事多了,要买菜要做饭,要安排小孩户外,要变着花样给小孩安排每天不重样的荤菜和蔬菜,要带他去不同的游乐园公园。但是我慢慢发觉我竟然挺快乐?
我每天在过具体而原始的生活,吃饭睡觉,吃最健康的饭,睡自然醒的觉,围绕自己最核心的需求而活着,而不是开会写日报,为了老板的梦想努力。
去年冬天带着小孩和他的小伙伴们、奶奶们一起去爬山,在寒风中教小朋友们唱《爱人错过》,当“你妈没有告诉你,撞到人要说对不起”这样的歌词从3岁的小朋友口中唱出来时,我眼泪都要笑出来了。
我带他们去游乐场,在照看他们给他们洗手、紧搂着他们坐小过山车的时候,感觉被他们柔软地依靠着。
小朋友是干净简单的,你如果愿意关注他,他就会总是回应你。他们的狡黠纯真,会让你忍不住感慨,这么可爱的小小人类,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一个个奇形怪状、面目可憎的大人的?
小孩上学了,好朋友们都去了不同的幼儿园,每天一起玩耍的同伴从儿时的邻里伙伴变成了幼儿园同学,我又开始观察他那些同学们,每一个小朋友从不熟悉开始喊着“谷歌妈妈”,好像我又开始和小小人类结交了新的友谊。
我并不喜欢孩子,我是说我不是繁殖欲旺盛的那种人,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生孩子。我只是刚好有很多时间可以观察小孩,并和小孩子们打交道。
在待业的时长超出我计划的今年夏天,我也被赚钱的焦虑困扰着,差一点就要垂头丧气了,但还是被小孩们追逐打闹、一起疯跑傻笑的快乐给感染了。
我在小孩的世界里大量吸食纯真,有点上瘾了。
沉溺于小孩世界的可爱,我甚至开始享受大人小孩去上班上学后的房间,我晾衣服、叠衣服,收拾玩具,让客厅重回整洁,这让我极度舒适。
但是在那些最舒心的时刻心底就会有个声音冒出来:这样不可以吧。我总得做点什么实现自我价值吧?在厨房擦灶台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苛责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啊??怎么不去找个班上。
在洁净的生活里荒废,飘荡在无法心安理得享受自己一无所成的激流中,我好像还没找到上岸的方法。
但我知道,去上班去打工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旦开始有收入,你就可以假装不再怀疑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打工却不能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