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是对我这辈子影响最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相逢于疯狂汲取信息的成长阶段,她的作品霸道抢占了我的童年。不夸张说,我的作文技能完全是喆姐手把手教出来的,我的三观被她潜移默化筑基雕塑了一生。
其实在我小学开始看琼瑶书时,已经些微算是复古之举,琼瑶小说当时不太风行了,小说最火的时期是七八十年代,配套火的是双林双秦排列组合的改编电影,仅以录像带传播于内地,跟着家人记忆模糊看过一些(后来在新世纪初期出了碟片,才又借职务之便系统补齐)。八十年代刘雪华时代电视剧兴起,及至九十年代六个梦、梅花三弄、两个永恒,琼瑶制霸收视黄金时代,我这个阶段才开始看书,对我来说《还珠格格》那又是很久以后的另一个纪元。
第一本琼瑶小说始读于我姥姥家,有天无意翻出本《梦的衣裳》,身为严肃人民教师的我姥没阻止我小小年纪沉迷言情小说,还鼓励我看完跟我讨论。
这下可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九十年代中前期琼瑶的名字虽然家喻户晓,市面上却并没有随时在售的小说全集,电视剧开场最为人熟知的那个红框封面出自八十年代皇冠,书店里早就没有卖了,散入寻常百姓家,收书不像现在点点手指就下单这么容易,想看全,靠的不是财力得是恒心。
掘地三尺的琼瑶全集搜寻之旅就此开启。皇冠那套书每本在封底折页上都有按发表时间列明所有作品,每行九本,一共六行,五十四个书名我倒背如流,这个太适合天生收集癖了(此处拉踩岑凯伦,到现在也不知道她到底写过哪些多少本),就此按图索骥,乐此不疲。
非借不能读也,首先必须是租书书屋,年代特有产物。大概每本每天租金三四毛,当天看完,第二天马不停蹄去换下本。早期书屋主打武侠,后来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漫画的天下。而即便在从来不算主流的言情类里,当时最红的也是席绢、于晴、沈亚等新生一代,而我品位一直老气横秋格格不入,武侠非金庸古龙不看,言情只认琼瑶岑凯伦。
每个书屋角落里一般能翻到三五本,去掉重复的,如此跑遍家校附近所有,大概看完了二三十。后来光是租着不过瘾,学会装社牛跟老板谈判,直接买断。横是过气旧书了,再租不出去几回,不如一两块直接卖我,通常都能谈成。正规书店没有,偶尔杂志摊上倒能见到卖,每看到欣喜若狂,那可是难得全新的啊,必须拿下。
那版定价一般是三四块,特别厚的如《几度夕阳红》,五六块多,精确到分。九十年代后期,各大书店摆出一套新印版,花城吧,也是这个标志性框框,开本更大,封面有换,倒是想要什么都有了,但是每本十来块,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收不起。
看琼瑶小说变相串连了我童年的记忆碎片,搜寻经历也奇异说明,那个年代每个人家里好像随便翻翻都能挖出几本——一个我爸领人回来打麻将的夜晚,我妈怕我被吵得烦,找了本书给我解闷,我接来一看,《窗外》??鼎鼎大名的处女作竟就在我自家书柜角落猫着;《寒烟翠》是在琴友家书架一眼看到死乞白赖要来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冷门《紫贝壳》和《秋歌》出土自从没见过看书的我婶家床头;《水云间》热播期间,土豪同学就同步买了书,我赖她家一下午捶胸顿足蹭看完,出去就当人见人厌的剧透王;租书时已看过《菟丝花》很喜欢,后来想买本收藏,遍寻全城不得,结果铁子闺蜜居然在一本期刊里发现刊登过全本,不知怎么弄来送了我!
犹记得《青青河边草》是陪我妈上班一天门口书摊买来的犒赏,这本之前已看过剧,如饥似渴读到最后,发现才讲到华又琳来了就戛然而止,结尾给我来了句“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气记到现在。
那时候琼瑶精力已经完全投入于电视剧了,后期作品很多是先有剧本后写书的,最夸张的是《鬼丈夫》,只编了剧,没时间,直接找了个模仿自己风格的小妹写成书发。看到前言声明是代笔,我就愤恨地不惜白扔几毛租书巨资直接合上还回去了,一个唯粉的自我修养。甚至暗暗不服,心道要找代笔,怎么说也看了五六十本了,我上我也行。
就这样如拼图般,愣是短短两三年内,让我四处挖掘一本不落搜齐看全,连《我的故事》都没放过。租来的那天我还在想,自传有什么可看,我还是更爱看缠绵悱恻的编造爱情,结果大师就是大师。第二天早上我妈跟我说,临睡前从你床头随便拿了本儿去催眠,没想到一看看到大半夜,眼睛都哭肿了。
如果现在让我连看几十本小说,情节多半转眼就混了、忘了,偏偏那会儿正当大脑巅峰时,即使是那么疯狂短时内输入,情节印象仍持续深刻,如数家珍,所以经常没人要听地硬给人科普:知道吗,电视剧《海鸥飞处彩云飞》名字和情节是巧妙捏合自两部小说,《海鸥飞处》的女主角喜欢扮人梗,和《彩云飞》的双胞胎梗;陈德蓉版《一帘幽梦》最经典大集合:主线取自同名原书,老爸的画家外遇和她的闹心侄女故事取自《浪花》,而原版费云帆没这么富豪倜傥,结局是咣咣咣给紫菱一顿耳光,一点都不浪漫梦幻,剧版费的叔叔辈三婚男身份则取自另一本《问斜阳》。父亲中年出轨找真爱女儿还帮着这情节看着很生气吧?《一颗红豆》是正义愤慨版,女儿看到都气疯跳桥了。三角恋,暗地真爱CP想跟官配挑明分手,结果摊牌路上出车祸,“你只不过失去了一条腿,她却失去了爱情”,这也不稀奇,重圆版指路《聚散两依依》……
说到情节应该上价值了,但是我不想。对谁都可以用当世标准追加价值品鉴头头是道,但是琼瑶于我,就是对懵懂少女大脑的一派新奇展示,好的,坏的,正确的,错误的,照单全收,无可重塑。
很多人张嘴就来,琼瑶小说看多了恋爱脑云云,这类人估计没怎么看过她的书。琼瑶小说故事写的确实是爱情至上,但奇怪的是,我一个花痴脑看遍她全集,都从没喜欢过一个男主角。薄情的,寡义的,自命不凡的,懦弱逃避的,鞭辟入里实诚展示,她很美化爱情,但没美化男人。犹记得看《在水一方》给我震撼的,一个英俊大才子,整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绝望循环,对当时的我过于犀利超前了,不理解,这也能算男主角吗?
琼瑶一直写得很现实。
她笔下的主角大多算很平凡,没那么男帅女靓人见人爱经不起推敲,被生活鸡零狗碎压断爱情的结局幻灭也是常见的走向,琼瑶的笔调更是作家中少有的鲜见代入和自恋痕迹,她的几本第一人称都很自然,甚至格外好看:那时最喜欢《菟丝花》、《寒烟翠》这种女主以外来身份闯入一个小桃源的故事,还试图拙劣模仿脑拟过;《翦翦风》则最特别,群像+万人迷,害我和闺蜜为男主选择真情实感地吵翻天,那种一大帮朋友天天玩在一起爱恨张扬的青春氛围简直让人神往死;《烟雨濛濛》的第一称则便利抒发了依萍的心理幽暗,相比原书的阴郁,《情深深雨濛濛》完全是借壳另编的一个故事了,倒退了时代背景,人物思想却更独立,她永远先锋,信手拈来。
在一个普遍孤陋寡闻的特定年龄段里,曾经琼瑶的部分文学展示就是我的全部文学素养,足够在周围环境里轻松装逼。
多少个夜晚被窝里的挑台灯夜读,琼瑶小说更为我的高度近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当中自然也有不着调父母放纵作帮凶。
一个小学女生,成天捧着言情小说看瞎眼,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太好公然示人,一度戏很多地试图藏着掖着。
直到有天看三毛,读到简介兴奋,晚上吃饭时忘形说起:“原来我爱看的女作家都跟我一个姓,三毛原名叫陈平,还有……”说到这儿才意识秃噜嘴,马上噤声。
我爸笑问:“琼瑶原名叫陈什么?”
喆姐,有幸此世遇你。
另一个世界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