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人,永远不可能挽住春天,留住海浪
琼瑶去世了。非常洒脱,面对衰老的躯体,直接自尽,让身体这一承载灵魂的殿堂翩然而去,像香妃一样香消玉殒地让人扼腕长叹,又想庄周里的蝴蝶一样、在人世间大闹一场、逍遥而去。
这两年有很多评判琼瑶的声音,说琼瑶的作品,三观不正。可我认为,文学作品从来不是以道德衡量高下的。
我不觉得这些小说毁三观。文章作品能够跨时代,电视作品都具备时代特色。说白了,还珠格格那些电视剧,都是七八十年代、物资生活逐渐富裕之后的产物,追求自我、为爱奔走,当然可以成为主旋。而且我们还得讲究一个规律,那就是任何事物都需要“盖棺论定”。我记得有人读文学作品,只读死了的人写的作品,因为那些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当时我们并未觉得还珠格格之类的东西是糟粕,只不过现在大家的道德感强了,所以好多声音都在批判毁三观、恋爱脑。
但是,我们活在世界上,从来都不是圣洁的,任何人都自私。主角如果都是一尘不染、没有缺点,那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有人说琼瑶的作品不好,那么,《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已经是被人检验过的好书了,可它其实也只是说了一个女人婚后寂寞出轨的例子。批评家能举出很多个毁三观的例子,我也能举出很多个对三观提振的例子。
还有就是,每个时代的运作并不一样。我们童年的时候,资本还未出现,其实我们是有很多选择的。我们有很多书、我们可以去看去摸索。但是现在,由于网络兴盛、资本搅动,我们其实被迫看了很多资本想投喂给我们的东西,我们也都被“20%的人发出200%的声音”这一困境所困扰。难道我们现在就有很多选择吗?《娘道》这类电视剧,《我娘田小草》这类电视剧,不一样毁三观吗,甚至一直在宣传封建糟粕。可是好多老人小孩还是看的乐此不疲。
我不否认,童年看的这些东西,会影响我们未来的人格塑造、性格甚至人生走向。这时候家长需要起一个作用,因为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需要甄别并引导孩子,这里面的精华是什么、糟粕又有哪些。我记得我初中开始看韩寒的三重门,看王小波的“小和尚”,甚至看兄弟里面有人为了赚钱而阉割变性。这些都把我下了个半死,这些血腥重口味的画面,也让我当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探索自我。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东西而因噎废食。他们既然流传出来,自然有流传的道理。她们既然没有分级,那就说明并非少儿不宜。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容器是有弹性的。或许我们可以模仿主角,但最终决定我们走向的,始终是天分、家庭社会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再说,我并不认为琼瑶的作品是糟粕。我记得第一本书,我看的是窗外和情深深雨蒙蒙。都是中短篇小说。无论如何,至少情节吸引人,用词瑰丽。最主要的是,她给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每个都有捍卫爱的权利,都可以选择自己过自己的一生。类似这样的思想,在很多名著里都体现过,例如《简爱》。但是小孩子怎么能理解简爱这种复杂的东西呢?只有金庸琼瑶这样的通俗读物,能给小孩子打开一个过度的大门。
综上所述,我想说,1是,很难去界定哪些作品是以偏概全、剑走偏锋的。像张恨水这样的名家,也是经过了百十年才发现他的作品被过誉了。像我们几十年前吹捧唐宋入境吹捧明清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好。琼瑶有她的局限性,她的作品可能也在陪伴一批批人的童年的时候培养了很多恋爱脑。但不可否认她的价值。2是,既然如此难评价,那就允许社会给出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总是举报或者分级,要允许有很多声音。至于想让小孩子看哪些、不看哪些,主要还是得看父母家庭的教育,不能让家庭教育的压力转嫁到社会监督上。也就是说 ,在塑造三观的过程中,要谨慎一些作品,家长确实要做好引导。另外,为什么会有人说琼瑶的作品毁三观,我觉得那也是这个时代媒体刻意营造的声音,社会越来越二级管、观点也越来越趋同。想想自己童年看的都是经典,现在的作品越来越差,不禁悲从中来。
好运来要平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411-一篇用AI生成的乱七八糟的日记 (2人喜欢)
- 20250407-今年国社科要凉凉 (3人喜欢)
- 20250328-Coffee&Anxiety-Ruined MY WEEK! (7人喜欢)
- 20250308-理财及新生儿保险
- 20250302-关于主体性缺失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