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最难脱俗,即便邓石如这样的功夫,也脱不了俗!
林散之先生曾说:“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邓石如这样的功夫,在书苑中也脱不了个俗。他读书少,在北京呆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体都好,他的隶书写得好,其他也不怎样。”

林散之先生,作为近现代书法界的泰斗,其言论往往一针见血,直指书法艺术的本质。他关于“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的论断,尤其是针对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评价,不仅揭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个深刻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探讨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契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俗气”在书法艺术中的含义。这里的“俗”,并非简单指世俗、平庸,而是指作品缺乏个性、深度,过于迎合时风,缺乏独立精神和艺术创新。林散之先生认为,即便是如邓石如这样的书法大家,虽然功力深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未能完全摆脱“俗气”。这并非是对邓石如艺术成就的否定,而是对其艺术探索的深入剖析。邓石如以隶书著称,其隶书作品结构严谨,笔画浑厚,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然而,正如林散之所言,邓石如的其他书体并不如其隶书那般出色,这或许正是其艺术探索中未能全面突破“俗”的局限所在。

邓石如之所以在北京呆不住,可能与他的性格、艺术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那个时代,书法界的风气往往偏向于保守,对于创新性的探索持谨慎态度。邓石如虽然才华横溢,但可能因其艺术风格过于前卫,或是个人性格上的不合群,而难以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立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真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和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在书法艺术中摆脱“俗气”,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呢?林散之先生的观点启示我们,书法艺术的真谛在于个性与创新。正如评论家王进玉所说,一位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更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要求书法家不仅要深入研究传统,更要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同时,书法家的文化素养也是决定其艺术高度的重要因素。林散之先生提到邓石如“读书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艺术视野的拓展和艺术深度的挖掘。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将个人的学识、情感、修养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四体皆工”的全面性。虽然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的擅长书体,但要想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在其他书体上也有所涉猎和钻研。这样不仅可以拓宽艺术视野,还可以促进不同书体之间的融会贯通,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艺术魅力。

此外,书法艺术还需要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营造。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要能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等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远的意境。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当然,书法艺术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谦逊、敬畏的心,不断向古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自然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达到“脱俗”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林散之先生关于书法“脱俗”的论断,不仅是对邓石如等书法大家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我们需要注重个性与创新、文化素养的提升、全面性的发展以及情感与意境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为后世留下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书法家都是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都是对书法艺术无尽追求的体现。(游敏)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