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练习书法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书法与绘画交相辉映,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审美追求。

李苦禅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画坛的巨匠,其艺术造诣深厚,对于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在谈及练习书法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时,提出了深刻的论断:“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作画何以求书法?因为,第一,画要雅,非雅即犷,雅为国画之要;第二,习书法,不仅可增强腕力,而且可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一笔一画在不觉中尽可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之品质,令其高尚耳。此所谓陶冶性情,逸放胸襟者是也。”这番言论,不仅揭示了书法与绘画的内在联系,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画要雅”这一核心观点。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审美追求,它代表着超脱尘俗、清新高雅的艺术境界。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出一种超凡脱俗、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李苦禅先生强调“非雅即犷”,意在指出,国画创作若不能达到“雅”的境界,便容易陷入粗犷、俗气的泥潭。而书法,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其线条的流畅、结构的严谨、布局的巧妙,无不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因此,常习书法,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画家的审美取向,使其在作画时自然而然地追求“雅”的境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美感。

接下来,我们探讨书法练习对于画家技艺的提升作用。李苦禅先生提到,习书法可以增强腕力,使魄力雄浑,气势豪壮。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书法练习对于画家身体控制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积极影响。在书法创作中,书家需要运用全身之力,通过手腕的细微动作,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笔下的线条。这种长期的训练,不仅锻炼了书家的腕力和手指的灵活性,更培养了其对于力量的精准控制和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绘画创作中同样至关重要。画家在作画时,需要运用笔墨的干湿、浓淡、轻重等变化,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而书法练习所培养出的腕力和对力量的精准控制能力,正是画家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基础。

此外,李苦禅先生还指出,书法练习可以洗去凡俗犷野之气息,提高人的品质,令其高尚。这一观点,触及了书法艺术的深层价值——陶冶性情,逸放胸襟。在书法创作中,书家需要静心凝神,将内心的杂念排除,以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这种长期的修炼,不仅有助于书家养成沉稳、内敛的性格,更能够使其在艺术创作中,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养成,对于画家来说同样重要。在绘画创作中,画家需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自然和人生,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出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而书法练习所培养出的超脱心态和审美境界,正是画家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精神支柱。

然而,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正如李苦禅先生所言:“常写字,那么在作画时就可以不知不觉地用上。”这种“不知不觉”的过程,正是书法与绘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需要不断地将书法中的线条、结构、布局等元素融入到绘画创作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画家还需要不断地从绘画创作中汲取灵感和营养,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书法艺术。这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吸收现代元素和创新理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书法与绘画的融合与创新,正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挖掘书法与绘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价值,我们可以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之,李苦禅先生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述,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为我们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创新潜力,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胡蓉)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