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纵观历史五千年,平视世界八万里。 ——《大国脉动》
[发布说明]经过20多年的观察、积淀,再经过近一年的撰写,目前已写好书稿。本书从大历史视角观察国际政治,为广大国际政治爱好者提供了观察国际政治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纵观历史五千年,平视世界八万里。 ——《大国脉动》
荐 序
导 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时常跟同事或朋友闲聊,说起想要写一本从历史视角谈国际政治的书。他们有的笑而不语,有的劝我不要瞎折腾,有的偶然笑问书稿什么时候完成。当然,也有给笔者发鼓励之词的。
的确,“小市民”讲“朝廷”易,“乡下人”写“天下”难,出“天下”之书更是难上加难。笔者不是政史科班出身,只是平时喜欢国际政治、爱好中外历史,工作之余多了一些观察、学习、积累而已,想出书让人怀疑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但是,笔者二十多年来没有中断过这方面知识与信息的观察、学习和积累,这也足以证明我有科班特质的一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这对准确理解本书的思想或许更有帮助。
一、兴趣
在高中时,笔者就很喜欢文史哲,尤其是对历史、政治非常感兴趣,以至于变成了偏科生。
在大学时,读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对历史、政治的兴趣依然浓厚,特别喜欢听杭州大学黄教授上的《中国古代史》这门课。同时,也读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等,其中对《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特别感兴趣,这两本书既有历史性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艺术性。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这对笔者大学专业进步也有不少助益。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写《三国演义》中的内容——《试论曹操应变个性与其霸业之关系——<三国演义>纵论之一》。应该说,我对三国历史脉络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由于当时1990年代媒体还不够发达、年龄还比较小等原因,很少看报纸和杂志,所以对国际政治关注比较少,也几乎没有政治观点的积累。
大学毕业后,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的原因,看书的时间很少,但出于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原因,以及当时互联网开始慢慢普及,经常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浏览网站观察国际政治,特别是联合早报、凤凰网以及后来经常看的中评网。联合早报是新加坡的,凤凰网和中评网是香港的,很多专家在网站上发表评论性文章和讲话,有些都是原汁原味的,本书的好些素材也来源于这些网站。从2003年开始,我几乎每天既关注台湾问题,又关注国际政治,后来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偶尔会写几篇观点不够成熟的评论性文章。
二、缘起
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出于历史情怀和战略需要,吞并了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美国对此做出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应。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依据《国际紧急经济物权法》签署了13660号总统行政令,除强烈谴责俄罗斯破坏乌克兰局势外,还宣布美俄关系在冷战后首次进入“紧急状态”,正式启动对俄制裁:一是对纳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的个人和实体进行“封锁制裁”:冻结资产、禁止人员入境、禁止美国企业和个人跟清单上的实体进行所有交易,并根据具体情况吊销这些俄罗斯企业和个人销售美国产品的执照、取消它们的出口许可证等等;二是实行“行业识别制裁”:涵盖了金融、能源、制造、国防等行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重要的实体行业,先后共有278家俄罗斯大型企业被列入这份清单,其中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储蓄银行等。
欧盟也紧急配合美国启动多轮的相应制裁,美西方国家还把俄罗斯踢出“八国集团”。在俄乌冲突之前的8年间,美欧对俄制裁年均15项,每月1-2项,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史无前例。
随着美西方国家的制裁层层加码,俄罗斯经济急转直下,甚至岌岌可危,GDP从2013年的22924亿美元,下跌至2015年的13634亿美元,跌幅达40%。在此危机时刻,刚任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不久的习近平主席为稳定世界格局,平衡地缘战略,同意增加购买俄罗斯天然气,支持俄罗斯经济稳定发展。2014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每年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总价4000亿美元(2015年1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刊登的《2014能源大事记:中俄签4千亿美元天然气合同》)。
双方还商定,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均价为83美元/桶,是2010年12月以来的最低价格(2014年12月26日《环球时报》刊登的《中国每桶90美元买俄罗斯石油没亏》)。这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因克里米亚事件被美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缓解了困局,也使普京国内支持率在2018年4月份之前一直维持在80%以上(《2014-2021年欧美对俄制裁举措国际油价走势及普京支持率变化》),而对急需能源的中国来说,又进一步拓宽了能源进口渠道。
中国帮助俄罗斯克服了克里米亚事件带来的制裁困境,中俄经济合作算是进一步紧密。但是,当时的俄罗斯在“向东看”时,老大哥心态仍未改变,仍没有感恩之心,而是多方下注,通过加强与印度、越南等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来制衡中国,2014年普京访问印度时,重申俄印关系的重要性,并宣布帮助印度建造10座核电站,后来还答应与印度联合建造武器和军工厂等。更为敏感的是,俄罗斯于2014年12月23日-25日在远东堪察加边疆区举行一场规模宏大的“东方-2014”军事演习,参演的军人数量达15.5万,也是冷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2014年12月20日的《环球网》转载了《莫斯科时报》2014年12月18日报道的《16万人军演为威慑中国,结盟毫无可能》)。
当时我心里疑惑不解,俄罗斯为什么在杳无人烟的远东地区举行军事演习,且是冷战以后规模最大一次的军事演习,为了威慑谁?假想敌是谁?我在凤凰网上察看到中国香港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说:演习是为威慑中国,假想敌是中国!
哎!我当时非常感慨和气愤,中国在俄罗斯受美西方国家严厉制裁而陷于窘境的状况之下,仍毅然给予俄罗斯4000亿美元的援助大礼,而俄罗斯没有感恩之心先不说,为什么却还以大规模军事演习来威慑中国、“报答”中国呢?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想通了,答案只有一个:“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于1840年在议会上的外交政策辩护词)。当时,我就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或者说得出一个结论:当今世界关系是“三国演义”关系。再加上,大学时对《三国演义》的喜好与研究,中美俄“新三国”(即三极格局,下同)观点就这样一直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三、信念
在“新三国”观点形成后,我开始注意观察、收集关于中美俄大三角战略互动的文字材料,如专家文章、领导讲话,网络上也有相同观点的段落文字,但大多是碎片性、不系统的。在与他人闲谈时,我也经常以“新三国”观点来比喻当前的国际格局,其中一些人也认同我的观点,认为想象空间很大。
时间到了2017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组织派我去搞旧城改造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当作是挂职攻坚锻炼。由于所驻的拆迁区块攻坚难度大,拆迁政策处理工作进行一个多月后停滞了,县里派来挂职攻坚锻炼的几个人无所事事。我当时心里在想:如果长期都这样无事可干,一年半载后自己的干事能力和水平可能会退化。出于对国际政治的浓厚兴趣和长期爱好,于是,笔者就筹划动笔去写“新三国”的文章。在动笔之前,笔者先再细读了一次《三国演义》,回顾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也细读了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一书,了解近现代世界大国崛起的路径,把书写思路做一番清理,为正式写作打好基础。
经过5个多月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11点夜以继日的奋力书写,终于在2018年元旦完成了三万多字比较粗糙的初稿文章——《破“三国”之局 立“汉唐”之盛——从三国历史视角剖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大三角国际格局和习近平思想中的大中华崛起路径》。
2018年5月,在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期间,笔者有机会与浙江省委党校一位博士茶聊,畅谈了自己的“新三国”观点,也希望他能整理我的观点一起发表论文。但他认为我这个题目太宏大,要把这么宏大的观点浓缩成1万字左右的一篇论文来发表阐述,一般人不可能做到。他随口建议我说,可以把这篇文章扩大,写成一本可读之书,阐述自己的新观点,基于社会大众对古代三国历史的兴趣和《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把历史上吴魏蜀三国与当代中美俄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应该更有可读性,更喜闻乐见。
也许是博士的无心激励,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话深深激励了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写一本“新三国”的书,并开始了积累的准备工作,但内心仍然无底,这也是朋友和同事偶尔取笑我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是最好的猛药。就这样,出于对国际政治和台湾问题的兴趣和钻研,我在新单位工作之余,特别是在晚上时间,先后拜读了美国基辛格的《大外交》和《世界秩序》、美国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国艾利森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修昔底德陷阱吗?》、美国斯皮克曼的《和平地理学——边缘地带的战略》、美国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国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等世界地缘战略名著。
以及国内张铁柱和陶德言主编的《强国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郑羽的《单极还是多极世界的博弈——21世纪的中俄美三角关系》、张学昆的《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董小川的《美俄关系史研究(1648-1917)》、刘伦德和刘宏《中美俄战略博弈现状分析》、张文木的《中国地缘政治论》、牛军的《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孙岩的《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等国内名著,进一步充实了当时自己还不够成熟的理论依据和观点证明。
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我也先后在一些街道村社、省社会主义学院、县委党校、XX大学、省第地质大队、县政协、XX集团、县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国学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开展交流性讲课,受到相关人士的好评。
(在省社会主义学院作交流性讲课)
期间,我咨询了一些大学的专家教授,他们认为讲课容易出书难,付出的精力太大了;也咨询了一些稍微有名的出版公司,他们认为不好出;也联系了一位香港友人,他说不太出名的出版社可以出版,但不是很确定。2018年时,我还一直比较认真地在准备,但后来由于新单位工作繁杂忙乱,一时也静不下心来,慢慢地打了写书的退堂鼓,但我对国际政治和台湾问题关注的兴趣依然不减,仍然坚持每天观察,并下载收集相关材料,这对我后来的创作思路和素材积累起到非常好的积淀作用。
某日,一位同学在一次酒会上问我说,“新三国”的书写得怎么样啦,我支支唔唔答不出来,笑着说一个字“难”。他说,说难其实也不难,不要找有名的出版社,也不要有书号的公开发行,只要能出版就行,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公开发行,什么叫书号,只要能出版就万事大吉。这位同学还给了我几个出版公司的电话号码。沟通之后,觉得出版还是有希望。我信心又来了,而且在新单位相对不忙,就这样又下定决心开始书写。在写作过程中,经历过混沌、困惑、煎熬,甚至偶尔也到了要放弃这样“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今天,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终于找到了“那人”!
以上是创作的心灵之路,写我多年来的兴趣、缘起、激情、困惑、迷茫、停滞、重燃,决定,煎熬,信念、坚持、成功等创作的心路历程。这与王国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学问的三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写书这件事上,我总结出一个人生经验:事业的成功需要兴趣和毅力,兴趣可以培养,毅力需要坚持;人生的成长需要在积累、总结、补充、提升四个环节上往复循环。
怎么样梳理本书的主线索,怎么样归纳历史一般规律,我的思路开始一直混沌不清,经常写写停停,思来想去,捉摸不定,太难写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发现,历史上,世界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发展方向,我最终决定从大国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入手,来梳理、总结历史一般规律。因此,我把后面的章节分别取名为定位之路、丝绸之路、航海探险之路、天下分合之路、三国竞合之路、历史力量中心转移之路、历史大国崛起逻辑之路、历史世界格局轮替之路,再加后面的总结,共九章。
全书以比较全面、多维、独特、创新的历史视角,归纳性地阐述、分析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路”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实状况,并归纳了“路”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也对世界未来之“路”提出某种美好的可能性愿景。在定位之路部分,阐述了三极格局的现实存在;在丝绸之路部分,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命名、成因、线路、衰落原因,特别阐述了汉朝与匈奴、丝绸之路形成的关系,唐朝与突厥的关系,以及突厥与丝绸之路终断、地理大发现的前因后果,说明古代中国特别是汉唐盛世对亚欧大陆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唤起我们国人对中国历史的荣耀记忆;在航海探险之路部分,分析了航海探险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开拓过程,并简单比较了郑和与亨利王子的航海情况,证明当时中国更强于西方。
在天下分合之路部分,阐述了近代以来大国发展的总体兴衰过程,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现实;在三国竞合之路部分,详细分析、比较了中美俄三国的综合实力和利害关系;特别是在历史力量中心转移之路、历史大国崛起逻辑之路、历史世界格局轮替之路部分,归纳了历史上力量中心转移、大国兴盛、格局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这些规律也会是未来历史发展、大国兴衰、格局演变的不变规律,最后对世界未来提出了最好的可能性愿景。笔者认为这部分是本书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创作的新亮点。“路”贯穿着本书的始终,也是我多年观察、学习、积累的归纳与总结,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动脉,因此把本书取名为《大国脉动》。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未来如果不是过去简单的镜像,至少与过去是相似的,如果我写的历史对那些想要知道过去真相来理解未来的人有几分用处的话,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带着“尊中抑美”的思想从历史视角观察现实世界和未来可能,正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笔者平生最大的爱好,且本书的引言、数据、图片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书籍和文章,以及百度搜索的公开资料,真实可靠,有据可查。希望本书能给国际政治爱好者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更深层有益的历史思考。今天,有幸能把创作成果奉献给读者,这是我的荣幸!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今天能出书,是对兴趣的积淀、质疑的漠视、信念的坚持、心愿的执着等方面动因的最终集结,也算是厚积薄发吧。感谢在人生路上帮助过我的人,特别是给了我创作时间和空间的人,感谢XXX给本书题写的推荐序,感谢XXX给本书的书名题字,感谢夫人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友人的点拨和提醒,感谢出版社、出版公司的支持,也感谢那些曾经和经常“激励”过我的人…………
2024年11月于仁静庐
书单正在同步中

- 书单正在同步中
[发布说明]经过20多年的观察、积淀,再经过近一年的撰写,目前已写好书稿。本书从大历史视角观察国际政治,为广大国际政治爱好者提供了观察国际政治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