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眠山荘圖


《龍眠山荘圖》亦稱《山荘圖》,是宋代傑出畫家李公麟的白描山水畫。畫面表現的是由建德館至垂雲片的龍眠山荘圖景。自西而東凡數里,巖谔隱見,泉源相屬,山行者路窮於此。《宣和畫譜》稱《山荘圖》,可以配王維《輞川圖》;《佩文齋書畫譜》亦說《山荘圖》用王維《輞川圖》的画法:“而行筆細潤,乃有超越之意”。蘇軾為之記,蘇轍為之賦詩,凡二十首。《山荘圖》既出,便為世人所珍愛。《山荘圖》不僅是一幅遠離塵囂的山村風俗畫卷,更體現了山荘主人思想傾向和生活情緻。蘇軾在《題李伯時〈山荘圖〉後》說,李公麟在龍眠山,並非留意一草一木,然而《山荘圖》“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所以他稱李公麟為“有道有藝”的畫家。

李公麟於1049年生,北宋舒州(今安徽桐城)人。宋代傑出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1106年卒,享年五十七歲。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進士。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籍貫安徽桐城,因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據《揮塵錄》和《安徽通志》記載:“李公麟在元祐年間中進士,授南康長埴尉和泗洲錄事參軍之職。後又歷任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朝奉郎等職。元符三年(公元一一〇〇年)因患手疾退出官場。”在畫史書籍中,也很少找到其在重病之後“精于習畫”的記載。故此,李公麟所有繪畫作品能遺留傳世之作如鳳毛麟角,這其中大部已流落海外,致使我們無從得以欣賞到真品原件。
李公麟是北宋時期一位頗具影響的名士,其白描繪畫為當世第一。《宣和畫譜》第七卷在評論他的作品時贊曰:“(龍眠)尤工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荻、占輿、皂隸。至於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善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咸有區別,非若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妍醜止以肥紅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學焉,至率略簡易處,則終不近也。”蘇東坡稱“其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清初大家孫承澤評李公麟:“自龍眠而後未有其匹,恐前世顧(恺之)、陸(探微)諸人亦所未及也。”而鄧椿在他的《畫繼》裡說:“吳道玄畫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玄(吳道子)詎容獨步。”因此,李公麟筆下“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被後人稱為”天下絕藝矣“。在中國繪畫技法中,線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純用線條和濃淡墨色描繪實物的白描畫法,可以說是線描技法發展的最高、最純的階段。而李公麟正是在這藝術浪尖上的弄潮兒,他使白描技法成為後人學畫所遵從的樣板典範,“犹如群龍之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的表現範圍之廣闊,是歷史上文人畫家少有的。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於臨摹。他初學顧恺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進而又廣泛師法晉隋唐宋諸家。但他不蹈襲前人,能取前人長處,以為己有。他作画時能大膽地摒棄色彩,專用白描,即僅以單純洗練、樸素自然的線條來表現物象的形貌情態,使以往僅作為粉本(草稿)的白描,形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成為可與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画法相抗衡的傳統繪畫樣式之一,為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又重視師法造化,注意對客觀對象作敏銳周密的觀察。










《龍眠山莊圖》,人物、山巖、樹木皆以墨線勾勒,再依陰陽向背略為渲染。此作描法高古,人物多作遊絲,山形皆似鐵線,狀物形體樸拙。讓我們看到了宋時桐城龍眠山景物及那時已勃然興起的桐城人文。










《山莊圖》除了它的藝術價值之外,對於他的家鄉桐城來說,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圖中所繪的景物,反映了龍眠山的風貌特徵,為後人稽古尋幽提供了真實可信的歷史參照。蘇軾在《書李伯時〈山莊圖〉後》說,龍眠居士作《山莊圖》,使後來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見所夢,如悟前世。見山中泉石草木,不問而知其名;遇山中漁樵隱逸,不名而識其人。
“諸山何處是龍眠,舊日龍眠今不眠。聞道已隨雲物去,不應只雨一方田。”這是宋徽宗時,舒州知州黃庭堅遊龍眠山的一首詩。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公麟歸隱龍眠山。就在其歸隱的數年時間裡,適逢黃庭堅、蘇軾貶於舒州,當時的舒州治所在今潛山市區梅城鎮,與桐城接壤。兩地相距不及百里,古道連通,交通便捷。其間,黃庭堅及蘇軾、蘇轍兄弟與之遊。他們倘徉龍眠山中,賞景、吟詩、作画,留下了大量的詩畫作品。從公麟畫、蘇轍詩、蘇軾跋的《龍眠山莊圖》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山中的環境非常熟悉,對筆下的景物尤為眷情。若無頻繁的交往、往復的遊歷,又何來絕妙之思、神來之筆?當年出入山中的唯一交通即東、西龍眠之間的溪谷,自南往北縁溪而上,即進入畫家、詩人筆下的龍眠山莊所在。
【龍眠山荘圖】,紙本,28.9×364.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氏手筆今已無存,此卷與“臺北故宮本”皆明人依二蘇詩文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