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夏陵
关于贺兰山,以前对它的了解只限于一阙《满江红》和地理课本。到了银川,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首诗:“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里的“古冢”,便是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也正是在这首诗的引领下,我走进了西夏陵景区,开始了对这个神秘王朝的探寻。
西夏建国于公元1038年,是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疆域包含今宁、甘,即青、陕、内蒙古部分地区,与辽、宋、金等政权并立。关于西夏的大多数历史遗存都毁于战火,散佚于岁月。西夏陵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主要由9座帝陵陵台和众多陪葬墓组成。其中7号陵被确定为仁宗李仁孝的寿陵,其他陵寝所属尚无定论。
乘着观光车,我游览了整个陵区。放眼望去,远处是绵延的山脉,近处是苍茫的旷野。旷野之上,一座座圆柱、圆锥、塔型的遗迹零星洒落,虽褪去了华丽的外观,但其规模之宏大也足以震撼人心。环游之后,我来到了被推测为西夏开国之君景宗嵬名元昊(李元昊)泰陵的3号陵。9座陵的形制、布局大致相同,而3号陵是目前陵区内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特色的帝陵。
初入其中,一处景区设置的Q版士兵像格外引人注目。画像的特别之处在于所绘是一身披甲胄的女兵。西夏由于兵源不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组建女兵(称麻魁)的政权,其中秉常、乾顺时期的大小梁太后都是杰出的军事统领。透过这幅画像,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战场上一抹亮眼的色彩,她们和男兵一样征战沙场、勇武善战,用热血铸就了巾帼女儿的豪情壮志,奠定了西夏一朝的疆域。
3号陵的主要建筑是放置体现规格与地位之石像生的月城和由献殿、墓道和夯筑的八角密檐塔形陵台等组成的内城,月城与内城平面连接成“凸”字形,整体上既兼容了唐宋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点(如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又具有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如设置月城,墓道与陵台偏于中轴线西侧)。想当年,李元昊继承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的事业,打通河西走廊,营造兴庆府,创西夏文字,颁布秃发令,改名易服,建大白高国(史称西夏),经谅祚、秉常、乾顺,在仁孝手中达到鼎盛,后盛极而衰,于公元1227年间被历史的车轮碾为尘土。历代君主都想建立起万世不朽的陵寝,让党项人的功业被后世永远铭记。而如今只留下空荡荡的帝陵遗迹矗立在黄河之畔、贺兰山下,在残砖断瓦间默默诉说那往昔的荣光。
西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也是一个崇文的国家。立国189年,西夏既传承和发展党项文化,又学习和推广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外来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和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流下了自己的烙印。虽然数百年的光阴消弥了西夏王朝的功勋,但这段历史又以某种方式融入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血脉中去。站在高大的西夏陵面前,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的波澜壮阔。因为多元,所以强大;因为一体,所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