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部分名著也是不必读的
昨天读了丰子恺的《渐》,觉得有点啰嗦了。
一句话解释这篇文章就是:人们往往会低估10年的影响,而高估1天影响。
遣词造句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也感觉有点奇怪。
突然想起更多的名著,整体来说读了都好像无法理解,或者不快乐。比如《素食者》《百年孤独》《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活着》。
我以前总执着于既然看了一本书就看完,因为别人说它好。可是,快乐是一种很私人的体验,如果觉得不快乐就不读啊。
我渐渐觉得阅读这件事就是为了有用:要么对我生活有用,要么对我的精神有用。
对生活有用的,大多是工具书。以前我对看起来是教人成功学的工具书很嫌弃,但是努力实践后多少有所裨益,比如学会了临界知识和把自己编程。
对精神有用的:可能就是我无聊人生的消遣书,比如《哈利波特》《长安的荔枝》,我人生已经够苦了,我大抵需要的是一些甜,而不是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和底层人民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