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 随想
现代是自恋的世界,大家只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倒影。比如游戏人生思想,其他人都是npc,只有自己是玩家,所以不用管别人的想法,只考虑怎么让自己舒服就行了。但事实显然没有这么苍白,对外界无法克制的控制欲会让人发狂,也让人沮丧——自恋型抑郁(明明你们只是npc,怎么能忤逆我的想法)现代人的眼里是看不见他人的,他们不关心别人,只会对着自己大哭大笑。这就丧失了爱的能力。爱有什么用呢?爱能把个人从主体的边界拉出,对他者无私奉献的同时,爱也赋予个人变强的能力——走出狭隘,拥抱世界。他者的存在能赋予个体生命力。(你是鲜活的,不是什么地球ol的迷途玩家)
殉情:濒死一刻,伊索尔德心满意足地将自己奉献给了“飘摇宇宙中世界的微风和芳香”。
爱的极致,何尝不是与世界合一,回归宇宙的体现?佛教的涅槃(非此非彼)不过如此。
“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他人能带来更明显的效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反抗自己的意志。
自我剥削,看似是自由意志,不过是自己强迫自己做事。国人成长经历中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最后不可避免成为创伤。自我总有累的时候,察觉到不是自己想要的,只会怅然若失,还没办法给自己找理由推脱,就只能抑郁了。
关于爱情体验的一个建构性条件就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者身上的“异质性”是决定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在最原始的爱欲关系中所追求的、不可以被转化为“能力”的特性。
这不是终于被世界看到了吗?其实我们就是普通人嘛。被世界看到,存在感满足。虽说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不是世界全部,爱无能的人总是难以承认这点。
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占有、把握和认清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不是那个‘他者’。占有、把握和辨识都是‘能力’的近义词。
能全部摸清的他者不可能存在,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占有把握认清全是自我的意淫,把自己投射到他者身上了。
“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 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商品社会,一切都要有利可图,一切都要讲效率,似乎爱就无用且有害了。舔狗、渣男、恋爱脑的标签大行其道。大家排斥爱,爱能带来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只好以死人微活的状态做流水线上的零件。
因此,在他们签订的“协议”里,顺从的一方即“奴”,有义务满足相应的条件,比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除了必要的水果之外,“奴”甚至被禁止在正餐之间进食。“奴”不得过量饮酒,不得抽烟,不得吸食毒品,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任何不必要的危险中。甚至性生活也必须以身体的健康状况为前提,一切指向负面的行为都被禁止。那张长长的协议条款清单甚至包括了排泄物的使用,所有象征性或者实际上的污秽一并被排除在外。女主人公肩负着“在任何时刻必须保持清洁,使用剃刀或蜜蜡清除体毛”的义务。
小说中描述 的SM操作方法是这种性关系的另一种反映。一切有僭越、违背意图的行为都被禁止,被打上巴塔耶“性禁忌”的记号。参与SM的女性不得违背事先在协议中商定的“硬限制”,所谓的“安全词令”(Safewords)只是为了确保她不会遭受过度的、无节制的强求。对形容词“可口”一词的频繁使用也体现了一种强制的迎合意味,将所有行为转化为一种享受和消费模式。因此,《五十度灰》甚至使用了“可口的刑罚”一词。在“积极世界”中,只有可消费的事物被允许存在,疼痛也必须以被享受的方式存在。黑格尔所说的“痛苦”中包含的否定性或消极面是不存在的。
相亲就是摆在明面上的主奴初见吧,那结婚...摆在明面的sm?
当今的爱情越来越“女性化”。小说常常使用“友好的”“亲密的”“安静的”“舒服的”“讨人喜欢的”“温柔的”等形容词来描述浪漫的爱情情节,而这些词汇都体现出浓浓的女性色彩。人们习惯将浪漫场景中的男性角色代入女性的感觉范畴中。
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消极面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的对象。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为部分耽美文学举大旗。bg文学里面有血腥气、暴力的爱情描写已经很少见了。
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消极面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的对象。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想通了自己的性冷淡缘何而来——不能委屈自己接受商品化的性欲。
一个现代的“奴隶”会将健康置于独立和自由之前。 健康被升华为“最伟大的神力”:“人们膜拜健康。‘我们发现了幸福的真谛——最后的人一边说,一边得意地眯起眼睛。’” 对于崇尚徒劳的生命之人,药方取代了神学,或者说,药方也被神化。在徒劳的生命的体能训练日志上,没有死亡的位置。
怕死呗。一言,干大事而惜身,非英雄也。另一言,死是无法预期的,再怎么做保险,健身吃药balabala,可能下一秒死神的镰刀就架在脖子上了。比如电影《死神来了》。
如果精神无法完全封闭自成一体,他者的负面性就会对它构成攻击,它会受伤,流血而死。不是所有闭环都指向暴力。人们缔结和平。人们缔结友谊。友谊就是一种闭环。爱情也是一种完全的闭环,因为它可以牺牲自我,将自己交付死亡。“爱情的本质”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
换言之,价值逻辑自洽,人就会幸福。
统治者通过统治他人确立强权;求爱者通过他者重新找回自我。爱情中的双方必须首先从自我中走出来,走进对方,让自我在对方中死去才能重生...要想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比将它跟纵情欢愉的念头联系在一起更合适的了...如果那份爱在你身体里不同于死亡,那就不是爱...死亡不仅仅意味着徒劳的生命的终结,不管是牺牲假想的自我身份,还是消弭自我在社会中的社交地位的象征性规则,都是死亡之体现,这些影响远比生命的终结要深刻得多。
感慨,爱真是伟大啊...神往之
苟活之人形同活死人,他们在生时形同已死,在死前只能偷生。
现代活死空心人。
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今天,对性构成威胁的不是“纯粹理性”,即反对快感、认为性行为“不洁”的观点,而是色情。
所以反色情的色情算什么?哈哈哈哈
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作商品展出,请所有人观看。除了性,这些展示毫无用途。它将爱情粗鄙化,变成色情... 如今的爱情是且仅是温暖、亲密和舒适刺激的 代名词,昭示了神圣的情欲的毁灭。情欲的诱惑力在色情中被完全清除,不再追求场景的幻想和虚拟形式。
爱欲之死。
“人们对物品进行拍照,是为了将它们的意义夺走。 我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人闭上眼睛。” 当今时代的各种超高清图像的画质已经使人无法闭上眼睛。快速更迭的图像让人无暇他顾。闭上眼睛这个动作是否定性的,是不被今天的加速度社会的肯定性和积极性所容忍的。由于被迫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闭眼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工作主体的神经系统也因而精疲力竭。修身养性也是一种生命的 闭环形式。闭上眼睛恰恰是生命行至终点的可见性标志。在僻静的生命中,感知也变得完整。
不错,要学会闭上眼睛。
钱让一切变得没什么不同。它消除了所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界限是排外的,具有排他性,因此就消除了一切对所谓“他者”的想象。再也不存在能引诱你通往他处的门槛和横道了。
并非是坏事,上帝死了,人才能寻找自己的上帝,只是发展的阵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