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是庶出?还是前妻所出?攒珠累丝金凤、《太上感应篇》的秘密
原创【 红楼日月:连载125】
(接上文,元春解读,弓都画出来了,太明显了)
9.2 迎春:弘光帝
迎春是弘光帝朱由崧,福王嫡子,在福王朱常洵死后承袭福王,并在甲申之难后登基,在南京称帝。所以书中是贾赦福王唯一的女儿,在《红楼梦》中,女儿才是皇帝!
那么迎春是嫡出?还是庶出?书中居然把这么简单的事写错了!而且“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都没发现?我们仔细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2回,甲戌本:“二小姐乃赦老爹前妻所出,名迎春。”
庚辰本:“二小姐乃政老爹前妻所出,名迎春。”政:赦字之误。
庚辰本,73回,邢夫人说迎春:“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但凡是我身上吊下来的,又有一话说,只好凭他们罢了。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我想天下的事也难较定,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干净,也不能惹人笑话议论为高。”
邢夫人的话,表明了几个意思:
一、邢夫人一生无儿无女,贾琏、迎春、贾琮都不是邢夫人亲生。
二、贾琏、王熙凤一对儿赫赫扬扬,很可能贾琏是嫡出,即贾赦前妻所生,所以赫赫扬扬,能娶王夫人的内侄女。
三、迎春不是同贾琏一娘所生,这里明确否定了贾赦前妻所生。
四、迎春同探春出身一样,都是庶出。
注意,邢夫人还问了读者一句:“这可不是异事?”
同为庚辰本:为什么之前写前妻所出?这里又明确说迎春是庶出?而且强调迎春同探春出身一样!并提醒读者是异事!
朱由崧的生母,是福王朱常洵的正妃姚氏,即朱由崧确是嫡子。姚氏死后,继母为邹氏,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后,太后便是邹太后。
所以,迎春朱由崧正是贾赦福王“前妻所出”,完全符合历史。
邢夫人又说迎春同探春出身一样,是指迎春出于福王系这旁支,同探春出于唐王系那个旁支一样,非朱由校、朱由检这个皇家正支,所以迎春这个“弘光帝”又是“庶出”。
正面看来,前后两个不同说法,明显是错误;从反面看,却都与历史细节吻合。所以书中这种错,显然是作者故意留下的错误线索。
迎春的懦弱、不理事、任由下人放肆,也完全符合福王系弘光帝朱由崧的特征。
在73回,“绣春囊”之后,回目上便是“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绣桔说“那一个‘攒珠累丝金凤’竟不知那里去了”,“姑娘竟不问一声儿”。迎春的乳母不但赌博做头家,而且胆大妄为,竟然把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私自拿去典了银子。迎春呢?“竟不问一声儿”,“只是脸软,怕人恼”。绣桔说“他是试准了姑娘的性格,所以才这样!”绣桔甚至当面说迎春:“姑娘怎么这样软弱!”
迎春乳母子媳王住儿媳妇更是无法无天,“也因素日迎春懦弱,他们都不放在心上”,竟跑到迎春卧室,跟绣桔、司棋大嚷大吵。“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居然发邢夫人之私意,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说什么“没有钱只合我们奴才要”,说他们“白填了三十两”。迎春呢?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若有不闻之状”。迎春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懦弱性格。
探春说:“如今那住儿媳妇和他婆婆仗着是妈妈,又瞅着二姐姐好性儿,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又捏造假账妙算,威逼着还要去讨情,和这两个丫头在卧房里大嚷大叫,二姐姐竟不能辖治!”
迎春呢?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所以黛玉感叹:“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并提醒读者:“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黛玉说的“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不就是弘光帝朱由崧吗?
清兵屠扬州后,五月初五,“上不视朝,以串戏无暇也”。五月初九,清兵渡江。五月初十,弘光下令“闭京师各城门”,“午后,唤集梨园子弟入大内演戏”!不做部署,不守京师。到晚上,干脆弃南京城,直接逃跑了。
黛玉说“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如何裁治”的话,更是挑明了:反面此人不是小姐,是个男人,在“虎狼屯于阶陛”时,“如何裁治”,黛玉说的都是反面的话。
迎春的回答:“正是”,并说“多少男人尚如此!”红楼作者写的,还是反面的话:“正是”,那个“末世”,多少男人尚如此!
在“虎狼屯于阶陛”时,黛玉说的“尚谈因果”是什么?迎春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在给读者看什么?
《太上感应篇》是讲祸福善恶,劝人向善的道教经典,借“太上”之名,说天人感应,人的善恶能感动天地,必有报应。
《太上感应篇》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
在此篇中之义,当然是指太上老君,至高无上的道教至尊。
而“太上”这个汉语词汇,本义就是至高无上、至尊之意,因此也指皇帝、天帝、太上皇。
比如,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中,“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颜师古注:“太上,天子也。”
福:祸福之“福”,迎春拿在手上以示读者,指出“福王”之福。
所以,迎春专门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给读者看:太上、福,是福王、皇帝。给读者指出反面那个软弱、不理事的福王、弘光帝。
再看“攒珠累丝金凤”:
文中一再重复“累金凤”、“金丝凤”、“金凤”、“那凤”,这段文字一直在说这个“攒珠累丝金凤”,所以读者不要忘了目标。而且,这个“累金凤”出现在回目中,再看回目中对应的上联字,是什么?“绣春囊”!“绣春囊”在前文花了一个章节专门解过,是大观园中藏“鱼”卧“龙”的重要线索,直接向读者指出了鱼龙的“首尾”。
“累金凤”跟“绣春囊”相对,可见其重要程度!读者不能轻易忽略过去,应仔细看到书中的各种提醒和重复强调。
“累金凤”也是覆“凤”射“龙”,指的是哪个“龙”?
看探春给读者的提醒:
探春笑道:“我才听见什么‘金凤’?”
“但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又夹在里头?”
——什么“金凤”?
——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夹在里头”?
夹在“金凤”里头的,是什么?“累丝”!
什么“金凤”?“累丝”金凤!还是“累丝”!
那么,什么是“累丝”呢?“累丝”是一种制金工艺,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
下图便是用“累丝”工艺制作的“金凤”头饰,上嵌珠子:

下图这是一个明代的“金累丝龙纹冕”,累丝工艺精巧,做工极其精致。

探春为什么特意告诉读者“金累丝凤”?
——金勒死凤!
红楼作者常跟读者玩射覆,这里覆“凤”射“龙”,这个“龙”,这个皇帝,是被金国勒死的。
前文介绍弘光朝这段历史时,说过弘光帝是跟惠王朱常润、潞王朱常淓等人一起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的。这是现在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那么,当时的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
《清世祖实录》:“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欲加之罪,太明显了!如此低劣的手法,我们一眼便能看出的把戏,满清居然玩弄于庙堂之上!怪不得茗烟说满清是东北上一个“破庙”,妙玉说是“鬼脸青”,贾母说是“阎王庙”!
对“福王”,没有提及。也就是说,朱由崧很可能没有在菜市口一同被斩首。
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结局,《明史》作为官修史书,总该交代清楚吧?看《明史•列传•卷八》中的“诸王五”:
“丙午,执由崧至南京。九月甲寅,以归京师。”
完了。押“归京师”,就完了!
朱由崧作为南明的皇帝,做了满清的囚徒,最终怎么死的,满清最清楚!却对自己杀人灭口的恶行,在史书中居然不记录,太无耻!
但从南明,到民间,直到现代,一直有朱由崧是“弓弦勒毙”的说法。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写道:“次年(1646)五月,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杀。”至于朱由崧是被斩首的,还是勒死的,怎么死法,顾诚先生很聪明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终生从事南明史研究的历史学家钱海岳,其撰写的一百二十卷《南明史》,从崇祯十七年五月,纪至永历三十七年止,参阅了3400余种图书文献,弥补了《明史》与《清史稿》回避的诸多史实,在史学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钱海岳的《南明史》:“二年五月甲子(此弘光二年,1646年),清以弓弦勒令自尽,崩年四十。”“永历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谥曰简皇帝,庙号安宗。”
《红楼梦》中采用的,显然也是“勒死”之说。同样不是孤证,在下文解读迎春词曲时,能得到验证。
“攒珠”指出:朱!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