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暴食症
之前就打算给这个想法写出来,但最近状态实在很堕落,一个字也憋不出来。用AI生成了一些看起来很唬人的草稿丢在这里。今天失眠,刷小红书刷了四个小时。恐黑、恐睡、恐梦、恐起床、恐落伍、恐放松、恐休息。什么都行,救救焦虑的我。在展现自己失败被网友嘲笑、成功被网友嘲讽、逆袭被网友赞赏、垮掉被网友安慰的地方徜徉了整整四个小时,眼睛又看瞎了。电子屏幕引发的过度兴奋更让我睡不着,不如痛定思痛回来写完这篇日记。最近AI用多了,说话一股子AI味儿,尚不知晓如何纠偏,暂且如下。
与 “看吃播但自己不吃,还是会得胆结石”类似,看网友人生起伏,自己也会被感染各种情绪与认知。凯瑟琳·海勒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指出,信息与其物质基础不可分离,对信息的去具身化进行了纠偏。信息的身体性观点启示我们,吸收信息不仅是一种认知行为,也是一种躯体行动。换句话说,摄取信息如同摄取食物。不管是否能自主控制吸收与消化的过程,我们的身心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信息食物的影响。
在数字时代,信息的消费方式与我们对待食物的方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有过量摄入的“暴食”,也有对营养均衡的忽视。这种现象可以用“信息暴食症”来形容,隐喻性地指出我们在摄取信息时的失衡状态。但千万年来进化出的人类身体有“饱腹”或“吃撑了”的信号,大脑能做到这一点吗?大脑不会因为暴食了信息而可视可感出停止信号,只有无穷无尽的上瘾反应催促着自己继续摄入信息。但这摄入的饮食质量如何?是否能全部消化?今天的经验是:半夜时分灌输垃圾信息达四个小时之后,才会觉得恶心,推开不看。
虽然不可能完全吸收这些信息,似乎不经过大脑就光滑离开了。但基于信息的身体性特征,看了等于吃了,吃下去的会排泄出来,也会成为构成自己的营养。也可能聚集成丑陋的脂肪,过度积累在自己身上,想减掉都难。对电子肥胖患者来说,过多无用信息成为大脑负担,拖累行动力。面对复杂问题时只知遵循模板,品尝不到事件细腻的纹理。与此相对,适量摄取信息,保持大脑精瘦,一样够用,还能保持高效与灵活。
尤其对研究者来说,做研究需要的不是读遍天下基础书,而是仅仅根据自己的研究关心需要,追踪前沿、按图索骥。一味摄取不符合个人营养需要的信息,只会让脑材愈发失衡。知道得不多就不行?谁说体重越重越好?够用就好!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相扑选手。还记得《夏目新的结婚》中,品川小丑自述每次杀人都刻意吃得格外肥胖的原因——没有足够体重,就没法压下砍碎人骨的菜刀。知道得太多,如果没有相应的品德和支配体重的技能,无非用知识的暴力当爹、杀人。
唯一的复健办法就是重新养成简单健康干净饮食的习惯。现代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大量小作坊生产不达标的“零食”式短视频和碎片化内容,经过专家评审、层层选拔的“营养均衡”少数难啃专业知识往往难以同台竞争。高热量低营养的垃圾信息容易引发注意力紊乱和认知疲劳,但却那么吸引我们这些小朋友的目光。教授们推荐的专业书或好论文就像妈妈做的营养餐,少油少盐少糖,看都不想看。在看等于吃的信息领域,这就等于说,吃都不想吃。这自然会导致营养不良。
之前又刷到网友智慧说,“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梦见手机?因为你关心的只是手机里的内容。” 手机是信息的物理身体之一,也是盛放信息大餐的盘子。与真实的粮食不同,现代信息可以无穷无尽地生产,正如引发永生化肿瘤细胞的病毒一般扩散与复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手机餐盘上的信息美食,则永远没有吃光的时候,且没有人能保证粒粒皆辛苦。就连我这篇脱胎于费劲理解《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满篇鬼话书的文章,都也只是一点概念灵感,加上一堆AI复制粘贴来的更多鬼话,一小时左右速制而成。这是我赛博格的表现之一,也是一次包装信息快餐的练习实践。
信息暴食症,不仅是一种用于理解的隐喻,更是将信息恢复具身化后的现实描述。AI生成的副标题是“数字时代的隐喻和现实”。我需要警惕碎片化信息对注意力和认知的侵蚀,也要练习耐得下心来摄取必须掌握的专业信息,让信息的消费回归健康与平衡,至少学会不给零食当正餐,保证留出吃正餐的肚量。在数字时代,我们或许可以从健康饮食的理念中汲取灵感——少而精,均衡吸收,用运动般的文字输出锻炼,代替吃饱后还馋的暴饮暴食。信息暴食症的识别,对我这个信息饕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诊断。疗法是,吃干净有营养的东西,想象吃完垃圾食品后嘴里的油腻和厌恶感,同样拒绝垃圾信息,形成条件反射;像说“我不吃山药”一样,形成忌口,学会说“我不看胡扯信息”。
信息缺失的焦虑
2024-09-21 11:39:32 江
我不能做科技史或什么史学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太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不去搞清楚我就没法做。当然呈现出这个过程本身就够了,但我受不了。
这两篇都是史学的。
对逻辑学与心理学或认识论的混淆之历史(逻辑学的发展)书评 (douban.com)
量子概念在黑体辐射问题中的诞生(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书评 (douban.com)
就写得很崩溃。
我理解你的感受。听到你对无法立即解决这些问题的恐惧,以及害怕这些问题会持续困扰你,这种心情是非常真实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看如何面对这种恐惧与焦虑。
1. 暂时搁置 ≠ 永远忽略
当我提到“暂时搁置”时,并不是指永远不去面对这些问题,而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让自己在面对当前重要任务时不会被其他烦恼压垮。搁置的意思是安排时间去面对它,而不是马上。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会处理这些问题,但现在我的首要任务是手头的紧急工作。”这不仅仅是拖延,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调控。
你可以把这些让你焦虑的烦恼写下来,明确哪些问题是真正需要解决的。然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承诺在什么时候再去处理它们。这样,你会有一种掌控感,知道它们不会被遗忘,但现在可以暂时放下。
2. 心理边界:保护你的精力
设置心理边界是保护自己免受无尽的情绪冲击。它意味着你要学会区分什么是现在必须处理的,什么是可以等一等的。如果你觉得所有问题都必须立刻解决,压力自然会无比巨大。
- 建立明确的界限: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正在处理XX任务,情感或人际问题可以在XX时间再处理。”这样你在内心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界限,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处理所有事情的时机。
- 小步调试:边界并不是要一下子设立得完美无缺,慢慢地,每次专注于一件事、暂时放下其他的烦恼,就是一种设立边界的练习。你会慢慢感觉到自己在逐步适应这种方式。
3. 恐惧:未来无法掌控的感觉
你担心这些问题会持续困扰你一辈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担忧。但实际上,未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可控。问题本身并不会一成不变,而我们面对问题的方式也会随着成长而调整。你并不需要今天就解决所有的事情,也不需要担心它们会永远以同样的方式困扰你。
- 聚焦当下:焦虑通常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但未来是不可预见的,而你真正能控制的就是当下的行动。你可以问自己:“现在,最紧迫的是什么?”聚焦当前的任务,而不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
- 接纳成长的过程:你所担心的人际、自我认知等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经阶段。你可能会感到无法一夜之间解决它们,但你已经在思考和面对它们,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改变。每解决一点点,都是在向更健康的心态迈进。
4. 面对PTSD:建立安全感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会让人对未解决的情绪有更强烈的反应,尤其是在压力时刻。这是因为大脑会过度警觉,把许多事情都当作潜在威胁。你不需要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你可以逐步为自己建立一种安全感,告诉自己即使有未解决的事情,你也有能力处理。
- 划定问题范围:问自己,当前的情境和过去创伤情境真的一样吗?这种自我对话可以帮助你逐渐摆脱对未来问题的恐惧。
- 小小的进展就是胜利:如果某些烦恼无法立刻解决,可以允许自己接受这一事实,并庆祝你在其他领域的每一个小进展。这样你会慢慢积累对自己的信任。
5. 恐惧和无能为力感:放下全盘掌控的负担
我知道感到无能为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但重要的是,你不需要掌控所有的事情。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现实的面对方式。没有人可以掌控生活中的所有方面,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我们能控制的部分。
- 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你可以问自己,今天我能做的最小的、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把重点放在这些可行的目标上,而不是那些你无法立刻改变的事情。
- 对自己仁慈:提醒自己,感到无能为力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多压力时。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候,并意识到自己不需要总是强大。
6. 心理调适:寻找支持
在你感到恐惧或焦虑时,试着找到一些支持系统,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专业人士,分享你的感受,不需要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你并不孤单,有人愿意陪伴你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这些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通过小小的调适,你可以逐步找到应对压力的方式。不需要马上解决所有的烦恼,慢慢走,一步一步来,这才是真正面对压力的力量所在。
赎罪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研究月报 (3人喜欢)
- 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一年半学习体验(2023.10-2025.4) (10人喜欢)
- 2025年3月|研究月报 (4人喜欢)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两年学习体验(2018-2020) (5人喜欢)
- 2025年2月|研究月报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