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录17: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琼斯先生的卡片派对(1909)
在格里菲斯的作品中,“琼斯先生”系列算得上是早期的情景喜剧集——虽然每一集都有独立的剧情,但拥有同样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连续性。其中就有《琼斯先生的卡片派对》(Mr. Jones Has a Card Party),虽然本片情节简单、没运用过多拍摄技巧,但只需要一群嗜酒如命的男人和一群倡议禁酒的女人,就带来了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
小拇指(1909)
《小拇指》(Le petit poucet)改编自英国民间故事《大拇指汤姆》(Tom Thumb),由塞冈多·德·乔蒙执导。本片有很大程度上的改编,不过故事连续性和剪辑做得不太好,同时巨人的表现力也不是很足。
那些令人极其不快的帽子(1909)
《那些令人极其不快的帽子》(Those Awful Hats)中,格里菲斯首次使用了移动遮罩多重曝光,类似后来的邓宁-波默罗伊法,或者说我们现在俗称的抠像效果。本片说是一步商业短片,更像是公益广告,提醒女士们(以及男士们)在剧院摘下华丽的礼帽,以免挡住其他人的视线。可惜,即使没有礼帽,现在去电影院也不乏看到不在意是否挡住别人视线的观众。
生命的绳索(1909)
《生命的绳索》(The Cord of Life)讲述的是一名无赖为了报复自己的表妹及其丈夫,在二人外出后设置绳索陷阱计划摔死他们的孩子,最后幸亏丈夫及时赶到才避免惨剧发生。本片最后的平行蒙太奇,可以看出格里菲斯知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雏形。
埃德加·爱伦·坡(1909)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格里菲斯比较知名的短片,爱伦·坡是美国19世界的伟大作家,本篇原创了他写出名诗《乌鸦》的经历,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与妻子的死亡结合在一起,凸显艾伦·坡留给世人的形象。
本片展现了格里菲斯对灯光的掌控,尽管彼时只有黑白色的影像,但细看就能看到镜头中利用灯光烘托出的阴郁气质。虽然经过现代影像技术洗礼的我们可能不太敏感,但当时的观众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窗帘杆(1909)
格里菲斯的《窗帘杆》(The Curtain Pole)是一部加强版的波特式追逐戏,讲述主角因弄断了窗帘杆,找到替换的长杆后引发的混乱。本片相较于以往的追逐喜剧,拥有更多样的场景变化、更庞大的追逐人群,不过并没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本片还加入了格里菲斯喜爱的平行叙事,让最后的结局表现得更具张力。
黄金路易(1909)
《黄金路易》(The Golden Louis)是格里菲斯少有的舞台布景短片,据称本片的剧本出于自由撰稿人爱德华·阿克(Edward Acker)之手,他也长期为传记公司编写故事。本片的故事灵感或许来自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一位赌徒趁乞讨的小女孩睡觉时拿走她获得的一枚金币,在他成功翻盘后准备偿还,却发现小女孩已冻死在街道上。
在圣坛上(1909)
《在圣坛上》(At the Altar)是格里菲斯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本片中求爱失败的主角为报复即将走上圣坛的情侣,在圣坛之下设置了触发开火的陷阱,而本片的高潮正是在警察赶在新人走上圣坛的营救行动。
相比于《生命的绳索》,本片的营救过程更为曲折——警察的腿受伤、换人营救,都为营救过程增加了不少看点。同时,格里菲斯对平行蒙太奇运用得更为娴熟,节奏更抓观众的心。
礼袍的诱惑(1909)
格里菲斯是有悲天悯人气质的,从他大量关注社会底层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得到。《礼袍的诱惑》(The Lure of the Gown)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痴情女子负心汉。不过格里菲斯让痴情的女主狠狠地羞辱了负心汉,并且找到了真正爱自己的人。不过,片中女主穿着艳丽的礼服,也成功引起其他女性的嫉妒,格里菲斯夸张且滑稽地呈现出女子们背地里用污言秽语讨论的场景。
小提琴之声(1909)
《小提琴之声》(The Voice of the Violin)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讲述贫穷音乐老师的浪漫爱情故事。音乐老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富家小姐麦特,却因身份地位的差异遭到父女二人的拒绝。心灰意冷的他被怂恿加入了无政府主义团体,在他被抽选参与炸毁资本家的房子的计划后,他无意得知这是麦特的家,最终成功阻止爆炸计划,得到麦特父亲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