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111601
轻描淡写的一句“可能有点小摩擦”,无疑是对这一恶劣行径的淡化。暴力行为首先侵犯了记者个人的生命权。生命权作为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不受非法侵害,也是我国法律的首要任务。记者在履行正常采访职责时,却遭遇暴力袭击,身体受到伤害,这种行为直接威胁到了记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记者被袭击绝不是“小摩擦”可以敷衍回应。此外,记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遭到暴力袭击,还是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合法权利的公然践踏,是对记者权益和公众知情权的伤害。袭击者抢夺的看似是记者的手机、采访设备,但实质上是在妄图剥夺的是公众知情的权力。记者是公众的 “眼睛” 和 “耳朵”,他们的采访工作是为了将事实真相呈现给大众,一旦这种采访被暴力阻断,信息的流通渠道就会被恶意堵塞。记者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对社会事件进行采访和报道,这是宪法赋予的新闻自由权利的体现。作为项目负责人,本应积极配合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解答疑问,如果存在误解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沟通解决,而不是采取这种非法拘禁式的手段。这种行为完全是对记者合法采访权利的公然侵犯,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损害了政府和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更是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蔑视。“可能有点小摩擦” 这样的说法,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公众有权知道在重大建设项目中发生了什么,记者的采访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知情权不仅是个人的权利,更是社会的责任。长此以往,新闻行业将无法正常发挥其监督作用,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受到严重损害。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将恶劣行径扣在农民工群体的身上,这既是对农民工群体的不当指责,也体现出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同时也为真正的施暴者提供了掩护。其次,这样的回应没有体现出对记者遇袭事件应有的重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遭遇暴力袭击,身体受伤,这是一起严重的违法事件,既关系到中铁七局的社会形象,更关系到新闻行业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而作为中铁七局的相关负责人,绝不应用这种敷衍的态度回应记者和公众。调查记者虽然身前危险重重,身后暗流涌动,但始终致力于挖掘真相、揭露问题。可如果这种暴力对待记者的行为的前后因果不能给记者与公众满意的交代,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助长其他试图掩盖真相的人,最终受损的只会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稳定、公平与正义。正如公众所质疑的,“如果新华社的记者采访中都能被打,那么更多记者的权益谁来维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不是一起简单的 “小摩擦”,而是涉及到新闻自由、公众知情权、社会公正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我们期待还记者一个公道,捍卫公众的 “镜头”,让真相不再被掩埋在虚假的 “小摩擦”之中。——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8/14453906.html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门槛,而网红行业则以更迭迅速、内容为王的特点著称。创作者如果没有扎实的内容创作能力,缺乏持续输出新颖且有价值内容的能力,想要在网红界站稳脚跟是难上加难。因此,把握时代的“风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真本事。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网红,任何职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公职人员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网红虽然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同样不容小觑。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盲目跟风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当然,“辞职当网红”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是错误的选择,“放弃当网红”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这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综合考量。每个人的情况和追求不同,有些人更适合在自由、多元的网络环境中发展,有些人则更适合规律、稳定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选择行业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以及所选择行业的现状和前景。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价值。“反诈老陈”的后悔,为追逐“风口”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把握“风口”需要勇气,但更需要真本事的支撑。唯有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7506.html
工程方偷工减料,以假冒伪劣的井盖堂而皇之地通过项目验收,这样拙劣又潜藏危害的做法,作为村一级的验收方在验收时显然没有“走心”;否则也不会在此事件曝光后,才后知后觉地进行处理和更换了。这种行为,既是对公帑的浪费,也是对当地居民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不论施工方还是验收方都难辞其咎。唯有让相关责任方充分认识到事件的恶劣性和危害性,才有可能破除这种侥幸心理,也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警示作用。当务之急,也要调查清楚,谁在生产这些不符合标准的井盖?这批“带病”井盖又流向了哪里?这需要当地监管部门主动介入,深入调查,给人们一个满意的交代。毕竟,井盖安全,关系着人们的出行安全。如果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让相关责任者“看得见”,这样的后果未免太过惨痛,也是谁都承受不起的。应该看到,类似的劣质井盖事件并不罕见。这类事件一再发生,也提醒监管部门做好常态化监督,对网上的爆料、投诉等及时关注,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尽早将制造和滥用假冒伪劣井盖的企业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也应根据《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对造成相应后果的窨井盖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等,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井盖安全非小事。近些年,不少城市都在井盖治理上狠下功夫,实行精细化管理,井盖问题也得到了改善。然而,这起一敲就碎的井盖事件再次提示了,对于井盖的治理问题,不能只盯着大城市,对一些小城市甚至是基层地区,更需要投入力量、做好监管,谨防“带病”井盖流入。不论何时何地,守住人们“脚下的安全”,让人们安全出行,都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落点。——https://guancha.gmw.cn/2024-11/15/content_37679947.htm
为什么本应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早早患上糖尿病呢?除了体重超重、过度肥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丰富多样的夜间娱乐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年轻人,无节制地熬夜看剧、打游戏。晚睡晚起、昼夜颠倒,又缺乏运动。日积月累,身体的免疫力自然会被破坏。再加上不健康的饮食方式,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和奶茶、食用膨化食品,体内胰岛素代谢异常,最终引发糖尿病。年纪轻轻成为“糖人”,实属放纵生活的罪与罚。尽管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但当代年轻人对糖尿病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比如“糖尿病不是胖的人才会得吗?”“不是老年人才会有糖尿病吗?”“只要减肥就会好啦!”这种错误认知,可能会阻碍患有糖尿病的年轻人及时发现疾病,从而延误治疗并导致并发症。因此,提高年轻人对糖尿病的危机意识,普及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尤为重要。相关公益组织可以开设糖尿病知识讲座,让年轻人了解其症状、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应提供易于接触的咨询服务,帮助年轻人识别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并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学校也应积极组织学生定期运动和体检,以降低糖尿病风险。——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6680.html
修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背后,实则是扭曲政绩观惹的祸,更是监管走过场埋下的根。少数官员依靠拍脑袋决策,大搞标新立异的“形象工程”,极尽粉饰自己的“丰功伟绩”,贴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政治标签”, 练就“平步青云”“官运青云”的“政治砝码”,让“形象工程”成为了许多官员“求升职”“谋官位”的“终极武器”,上演了一幕幕现代版的“皇帝新装”,令公众深恶痛绝,更让老百姓叫苦不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没有休止符。而今,中央层面重拳出击,再一次将“形象工程”钉上了审判“十字架”,彰显了党中央反腐“零容忍”的信心与决心,给党员干部念“紧箍咒”,让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成为“过街老鼠”。然而,“形象工程”的后续处理问题,同样牵动着老百姓的心。面对花费巨额资金修建起来的“形象工程”,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刮骨疗毒的勇气。需要从严从快从重处罚,更需要查清形象工程“背后的故事”,摸清家底,查清资金来源,理清各种链条,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佳“平衡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一建一拆”中的“巨大浪费”,才能找到民生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将形象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的当下,形象工程的结局绝不能“静悄悄”,更不能一拆了之。关键还是除朽治本,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前端审计监督,健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构建监管的天罗地网是前提,建立以“实绩论英雄,群众满意为标准”的干部任用制度,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风向标”是重点;而唯有高扬处罚的利剑,让兴建“形象工程”始作俑者得到严惩重罚,才能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8/14452051.html
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筛选甄别优秀的、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成了一道难题。于是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方便甚至是“偷懒”,选择了标签法,用“限招985、211”作为基础性的门槛。但是,还要看到另一些现实的问题。无论是人才还是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竞争维度和“参数”,不能把一个有血有肉、有不同知识背景、能力维度的人抽象成985、211等一两个标签,这可能造成误判,所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其实无论是过去的985、211,还是现在的“双一流”,本身只是教育部门发展高等教育的工程、项目名称,并不能直接和人才优劣、能力适配直接挂钩。而且,一些学校在相关的领域内名列前茅,只是因为入选标准的原因并没有被列入相关建设工程,它们可能属于“小而精”的学校、“专而优”的专业,如果这些高校的毕业生仅仅因为没有985、211头衔而错失了机会,显然是有悖于就业公平原则的。不是企业不能自主设置招聘标准,而是“限招985、211”本身是一种粗暴的、容易误伤人才的手段,不值得维护。打破僵化的学历壁垒,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客观评价,推动就业的机会平等,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扩大人才的选择范围,不必故意攀比“人才高消费”。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国家层面明确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企业盲目地跟风,只用985、211的标签来招人,这不利于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企业招聘评价人才本应有丰富的维度,也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标准,否则就只是固化既有的“固化”,内卷疯狂的“内卷”,与找到适格人才的招聘目的南辕北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56490
近年来,少数地方仍在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背离了民生工程的初衷,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威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积极进行城市建设,不只是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更是为了方便市民,让广大群众得到切实的好处。市民公园耗资巨大,却不开放给市民使用,无疑是忽略了广大群众的切实需求。 “市民公园”不仅无法带来高额收益,一直没有开放,也带来了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表面工程看似是“做事”,实则是“作秀”,“造势”多,“造福”少。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是“无根之木”,外表枝繁叶茂,却根本经不住风雨的考验;是“无源之水”,表面波光粼粼,实则干涸在即,滋养不了两岸的生机。“面子工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表现。个别领导干部没有真正从群众需求出发,只顾着过度追求“高大上”公园建设的规模和标准,造成了资源浪费。其本质是错误政绩观支配下的急功近利。面子工程需及时整顿并加以纠正。领导干部应有“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的觉悟,不把重心放在建设豪华场馆和大型景观项目上,而是放在重实绩、办好事,切实为百姓着想上。主政者在决定进行工程建设前,要从两方面着重考虑,一是老百姓是否真的从中受益;二是地方财政能否托举这项支出。值得指出的是,百姓的监督反馈通道不该被堵塞,相关部门要完善并畅通反馈机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官一任,就应造福一方,面子工程该歇歇了。各类民生工程回归群众的真实诉求和需要迫在眉睫,理应得到多方重视。——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7515.html
不管是学生出游还是参加看电影等文娱活动,理应遵循知情、自愿原则。学校不加以详细说明就一股脑儿地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及其家庭的选择权。再比如,该负责人在回应中称教辅资料、水费等费用是由家委会结算的,但在实际中,这些费用都被混在一起,由教师通知收取——这种“捆绑消费”的体验,很难让家长们心服口服。学校负责人口中所说的“自愿交费”,恐怕还是要打一个问号。退一步说,即便这些费用确实经家长委员会之手结算,但收费是否经过家长的民主讨论、家委会的合规程序?家委会的主要职责是为了促进家校沟通,一方面配合学校推进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起到监督学校履行教育职责的作用,绝不能沦为学校乱收费的工具。近年来,教育部几次三番强调学校不能乱收费,多次颁布文件、通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除了学费、杂费,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保障学生在校生活确实可能产生其他费用。其中,有的合理开支即便是要向学生收取,也必须严格遵循教育部门的规定。有些开支则根本不应该向学生收取,如果学校经费不足,就要追问财政保障是否到位。在家长质疑学校收费的新闻中,学校时常以“自愿”回应,试图以此撇清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如果程序不规范、方法不合理,“自愿”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很多家长为了“配合”老师开展教育,哪怕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也不会拒绝。诸如以购买教辅资料名义收取的费用,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哪个家长敢不交?这也再次提醒人们:学校收费不能是糊涂账。对于哪些费用可以由学校统一收取,哪些费用应由家委会组织代收,哪些费用绝不能收取,坚决不能打马虎眼。不管是收费的项目、金额,还是收费的主体、目的,都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每一分钱都经得起检验。——https://guancha.gmw.cn/2024-11/15/content_37679182.htm
顺风车“抢单神器”的出现,源于顺风车“僧多粥少”的现实。乘客下单后,网约车平台一般优先把单子派给附近的顺风车司机,司机们则拼手速抢单。但随着当前顺风车司机群体的扩大,人均拿到的单量逐渐减少。于是,一些“抢单神器”通过“虚拟定位”等技术,打着“可以秒速抢到大单子、好单子”的幌子,在司机群体中逐渐蔓延,吸引顺风车车主们花钱购买。而由于软件很快会被网约车平台识别,购买软件的司机需要频繁更换版本,软件开发者也需要不断更新。“抢单神器”危害极大。此类软件多是根据订单的起点、终点、金额大小、订单时间等维度,筛选出“大订单”“好订单”。虽然在短期内,安装“抢单神器”的车主可能获得一些优势,但这种行为暗藏诸多风险,如个人信息泄露、平台封号、资金被骗等。若任由此类软件蔓延,不仅干扰平台派单机制、影响公平竞争,还会导致零和博弈——当大部分车主都拥有“抢单”软件,效果就等于没有软件,白白花钱。制作、销售、使用外挂软件均属非法行为,治本之策是加大对“抢单神器”产业链的打击,打消相关人员的嚣张“神气”。有关部门应常态化进行源头治理,让外挂软件无处生根。平台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坚决对“抢单神器”等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技术防御能力,强化对新型外挂软件的识别和系统漏洞的排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对使用“抢单神器”的行为实施严格限制和惩罚措施,以提高违规成本,维护平台的公平秩序。让“抢单神器”不再“神气”,说到底就是“技术向善”。这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坚决维护,也是对顺风车司机群体权益的有力保护。——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6541.html
所谓的养老“中间人”,主要是指为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行业信息,实地考察养老机构后为其按需筛选推荐,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人。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围绕养老服务需求衍生出了不少新兴职业,其中,养老“中间人”便是典型代表。可以说,养老“中间人”正好迎合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成为风口上的新兴职业。作为连接养老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养老“中间人”在信息差中找到生存空间,并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据报道,“养老中介月入10万元”一度成为热搜话题,足见这一行业的火爆。尽管养老“中间人”应运而生,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但这一行业中也充斥着鱼龙混杂、野蛮生长的现象。现实中却有一些养老“中间人”采取“花言巧语”,在急需拓展市场的养老机构中收取各种推介费用,又在养老需求迫切的老年人面前“大肆吹嘘”。养老“中间人”的职责应当明确,那就是“实事求是”,为老年人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被利益驱动,变成了一场“骗人的把戏”。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养老“中间人”正是因为“谁给的钱多,谁的机构就好”这种心态,将老人带入了不适合、甚至不满意的养老机构。对于养老“中间人”行业的野蛮生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打击那些“忽悠”的中介机构。对存在问题的“中间人”,要依法处罚,并对不良事件及时处理与公开,避免更多老人受骗。另一方面,尽早出台行业“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要求养老“中间人”进行报备和注册,吸引更多有责任心的从业者进入这一行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养老“中间人”真正起到连接养老需求和服务的桥梁作用,而非仅仅作为牟利的中间商。养老“中间人”不能在这一行业风口上迷失方向,必须坚守职业底线,切实服务老人和养老机构,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