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塑人:从孟母三迁到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在中华大地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它不仅是母爱伟大的象征,更深刻揭示了环境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孟子成长的重要性,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家庭氛围,还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孟子所言:“居移气,养移体”,意指生活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形象气质。孟母通过三次迁居,为孟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而在《资治通鉴》也记载了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望之不似人君”。为何魏襄王会给人留下如此不佳的印象呢?
在得到出品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中,熊逸老师认为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同样反映了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魏惠王离世后,将魏国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托付给了魏襄王。那时,孟子正在魏国,初次相见,魏襄王便给孟子留下了极为糟糕的印象。孟子不禁喟叹:“望之不似人君。”从远处眺望,丝毫不见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和威仪;待近距离接触,更是失望,只觉其“而不见所畏焉”,行事轻率,毫无敬畏之心。
而在儒家观念里,统治者理应具备两大关键特质:一为“似人君”,需有领导者的威严仪态,不怒而威,气场震慑四方;二则“有所畏”,要心怀敬畏,深知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为何“害怕”对于统治者如此关键?人若缺乏威严与敬畏,行事便易草率冲动。正如《老子》所言:“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古代君主位高权重,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极易引发大祸。从世俗层面看,君主应对肩头的责任心怀敬畏,毕竟地位越高,责任越重;从神权角度而言,需对天地鬼神、列祖列宗存有忌惮,生怕有负于他们,担忧招致天谴。
在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王安石恰似“望之而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典型。身为宰相,却毫无庄重仪态,不拘小节,甚至连基本的个人卫生都有所疏忽,且秉持“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激进理念,可谓狂妄至极。
王安石是小官员家庭出身,有这种做派不算奇怪,而魏襄王出身尊贵,家庭背景并非昏庸无道,为何却未得到良好的培养,以致继位之初便“望之不似人君”呢?

追溯往昔,齐魏大战中,魏国大将庞涓中计身亡,太子申被俘,不幸殒命。嫡长子之位空缺,只能从太子的兄弟中另择储君。然而,战国时期局势动荡,传统的继承法早已混乱不堪,难以推断魏惠王究竟依据何种标准选定了魏襄王。这位原本毫无继位希望的王子,自然未曾接受系统的储君培训,仓促上位,举止失当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后,孟子离魏赴齐,途中偶遇齐王之子,不禁感慨:“居移气,养移体。”虽齐王之子相貌平平,住行用度亦与其他贵族无异,但周身散发的气质却截然不同。孟子由此联想到,鲁国国君出访宋国时,守门人知道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国君,但他说话的腔调却那么像宋国国君。

究其根源,正是生活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形象气质,而相似的环境则会造就出相似的人。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提供了教育的核心要义:教育仅仅耳提面命是不够的,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在其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
综上所述,“孟母三迁”和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都深刻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习惯,还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环境的选择和营造,为自己和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泥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野心无罪!她的逆袭没有捷径,只有答案 (5人喜欢)
- 余华:成年后还很单纯其实是因为没被父母保护过 (3人喜欢)
- 《西游记》唐生弟一难:佛祖给徒弟挖坑? (2人喜欢)
- 全了!《西游记》中,唐生经历的八十一难
- ��每日一点,守护你的身心健康!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