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抛弃消费主义的28岁
昨晚我和好友Lidia分享最近购入的护肤品,某平价面霜和某大牌精华,我统一的反馈是:好用!Lidia问我好用在哪,我思考了一下说,大牌精华保湿,味道像贵妇。除此之外我说不上它其他对我有益的功效。再次感叹,我可能又被消费主义洗脑了!


最近双11刚过,我发现除了马上需要用的东西我买了一点,其余连需要囤货的,我都没买。一方面是实在想不到要买什么,另一方面是想到买的囤货还要收拾到柜子里去,就觉得很麻烦,索性不买了。购物节越来越复杂的营销满减活动也降低了我购物的欲望,买东西要做的决策太多,让买东西这件事情变得头疼又耗费心力。这和剁手消费的理念真是大相径庭啊。
离职之后我的物欲逐渐降低,对于外出吃饭和购买一些“没什么用”的东西的冲动也几乎消亡。我想到上班的时候,经常因为工作导致身心疲惫,需要去外面吃顿好的、购物买点东西补偿一下,因此就会多出来很多不知所谓的消费和物欲。不上班以后精神得到了舒展,这方面的消费也慢慢没有了。
想到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待消费完全是另一番态度。大一的时候炒股,每次股票赚了钱,我就像集邮一样去丝芙兰买大牌口红。那时候我的目标是集齐所有品牌的口红,每个至少一支。出国旅游的时候,会提前在网上搜索一堆购物攻略,到了目的地疯狂买一些根本用不到或者看起来很好用的东西,拿回家拍照后就被闲置在角落。这样盲目的消费态度一直持续到大二结束,有了转折。因为大三要出国,所以寝室里所有的东西都要搬回家。我开始人生第一次被迫的断舍离。整理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我买了超级多没有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全新的,扔了又可惜,送也没人要。最后还是被迫扔了很多。那次之后,我对买东西就开始有了一些谨慎的态度和想法。后来到了西班牙,面对布置像开架货一样的大牌,我也只是频繁的去试,再也没有买过,现在看来,这绝对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在国外的时候,我经常有空就和Lidia一起逛商场,逛药妆店,试各种彩妆衣服饰品,喷各种香水。体验了各种所谓“高级”的物质后,我逐渐开始明白什么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不喜欢的。虽然现在网上都说,祛魅的前提是拥有,我倒觉得祛魅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不过想清楚这个可比拥有复杂多了,拥有只是想清楚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罢了。从西班牙回国的时候,我又经历了一次断舍离,因为东西太多带不回国。出发前那天晚上,我还在往家楼下的垃圾桶搬运一些99新的产品,比如基本没怎么用过的身体乳。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心痛。
两次断舍离之后,我的消费逐渐变得谨慎起来,虽然没有那么清醒,但也已经过了那个追逐和盲目的阶段。曾经的我也想过等到工资超过7千就要每年攒钱买个名牌包,又或者车子我只开宝马奔驰奥迪这些高级品牌。但是最后,都会在想起这些可笑又幼稚的想法的时候,狠狠地耻笑过去的自己,以及暗暗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做。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里谈到消费主义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奢侈的消费是成功的标志,是赢得公众掌声和名誉的捷径。他们还了解到,拥有和消费某些商品,践行这种生活方式,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实现人类尊严的必要条件。
如果消费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衡量幸福的标准,甚至是衡量尊严的标准,那么人类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再多的购买和刺激的感觉,都不能唤回过去‘达到标准’带来的满足感:现在根本就没有标准可言”。
20岁出头的时候,我寝室的桌子上堆着一堆所谓的大牌护肤品,那会我还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这些产品对我的作用。等到28岁出头的时候,卫生间的洗漱台上几乎没什么大牌的产品了,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如果我还像曾经那么盲目,可能某一天要面对的问题就不是这个产品好用在哪,而是我到底是谁。
瘦了十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你给了我一首love song (2人喜欢)
- 不自信的根源不是缺陷,而是你在拼命否定自己
-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感到幸福的诀窍
- 网络沟通让冲突更容易发生 (1人喜欢)
- 请给我更多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