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似,少年游 Never Getting Back
作为一个2019年开始上班的人,又赶上了现在逐渐淡忘以及希望自己永远忘记的那几年,算起来好几年没出去旅游过了。2019就像是一个分水岭,经过了社会的蹂躏,眼睛里没了光,再难寻得少年游的赤纯之心了。虽然当时在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顶俯瞰巴黎时我就Ni大发作预感到了这一切,哼唱着ABBA《Our Last Summer》的歌词:
And now you're working in a bank 现在你在一家银行上班
The family man, the football fan 是居家男人,和足球迷
And your name is Harry 你的名字叫哈里
How dull it seems 多平淡无奇啊
Are you the hero of my dreams 你仍然是我梦中的英雄吗
现在仍几乎天天和好友们讨论旅游,制定着漫无边际的旅行计划,作为上班生活的调剂,就像是牛马面前的那根胡萝卜——只要向前再走一点点,便能达到那乌托邦,哪怕只是一会会:不管是像呆呆一样热爱着建筑、游访着建筑、记录着建筑(请前往小红薯关注ta@一分),还是和我一样只想着在个人生活中尽量与建筑割席,在山水和异域氛围中汲取生活在别处的力量。
这周末是我大学同桌的大好日子,婚礼举办地在他家乡苏州,于是便有了这周末的苏州短途游。上一次来苏州恐怕是十年前的园林短学期课程了,学校租了几辆大巴把我们拉到苏州游览一个个园林,作业是最后上交数张园林速写和平面拓图。结果被大家当做短途旅行,吃货们想着鲜肉月饼,情种们想着搞七捻三,只有学霸学婊们在听老师讲解(感谢尽管如此还是很负责的可爱老师们)。不得不说建筑学的短学期们还是十分有意思的,不论是跑去建设新农村的上山下乡还是被发配到青岛远郊海边的美术基地画渔船和码头,现在看来都是电影质感的sweet memories。不过这是他话。
我个人对于古典园林没有太大的感情,作为一个江南红脖,我总觉得园林和人民公园没啥大区别——时至今日,我对大园林比如拙政园依旧是这个看法,它太大气了,便少了我个人认为的园林的Aura,即是非常自我的审美,和矫揉造作的情绪,就像他们的名字拙政、网师、沧浪一样,我感到自己愚笨不堪又多愁善感,但我暗自又为自己这些情绪感到孤芳自赏一般的骄傲和满足。因此能让我喜欢的园林,必然是小巧的、主观的,能够让我能一窥他人珍视的灵魂世界,而过于大气的园林,那便是人民的园林,是大家游玩的公园,便没了Aura的趣味。限于我个人的旅行经历和见识感知,在中国,例子便是网师园和拙政园;在西方,则是小特里亚农和凡尔赛花园。
绕了这么一大圈其实就是我周六心心念地抽了半天重游了网师园。几个月前呆呆刚体验了很火的“夜游网师园”,结果收获了糟糕的灯光设计和尴尬的评弹表演…… (具体请前往小红薯关注ta@一分)网师园是打破我对于园林=人民公园偏见的第一个园林,也是我最喜爱的古典园林。它很小,但一切都刚刚好,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当年在月到风来亭里听鲍莉老师讲白墙上的盲窗是如何弥补了大白墙的小缺陷,水池西北角枝叶稀疏的白皮松是如何的点睛之笔,亭边上的镜子又如何巧妙地利用视觉将空间扩大,而如今来到网师园,最想做的便是坐在水池边发呆,什么都不要去想,就是体验“公园20分钟效应”,摆脱微信群里甲方发来的消息:“说了多少次东西再不交大家都滚蛋好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
终不似,少年游。
Never Getting back.
I can still recall our last summer 我仍记得我们最后的那个夏天
I still see it all 我依然能够看见它
Walks along the Seine, laughing in the rain 在塞纳河畔散步,在雨中欢笑
Our last summer 我们最后的那个夏天
Memories that remain 记忆犹存
——ABBA《Our Last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