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年表简编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在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父亲克莱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毕业于奥柏林大学,是一名内科医生;母亲葛瑞丝·霍尔·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是一位女低音音乐工作者。海明威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他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承袭了父亲的爱好,常参加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
1909年,父亲送海明威一把猎枪作为生日礼物。
1910年,随母亲辗转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康考德等地。
1913年,上橡树园中学,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
1916年,海明威参与编辑校报《秋千》,在橡树园中学的文学刊物《书板》上第一次发表小说《大神的审判》。他使用“Ring Lardner Jr.”为笔名,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1917年,毕业于橡树园中学,拒绝读大学,到美国著名报纸《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开始写作生涯。
1918年,辞掉记者一职,试图参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视力缺陷被调到红十字会担任救护车司机;7月8日,因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制勇敢勋章;7月-10月,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爱上大他7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冯·库罗斯基。后者是《永别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勃克莱的原型。
1919年,返回美国橡树园,收到艾格尼丝的来信,宣布她已与一名意大利军官订婚。
1920年,迁居安大略省多伦多,担任《多伦多星报》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与同为星报记者的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相识;任《合作联社》月刊助理编辑;又迁居芝加哥北部,为一所小报社工作。
1921年,与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结婚;12月,在安德森的建议下迁居法国巴黎,并为星报提供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
1922年,在巴黎学习写作,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只有两页的讽刺性寓言《神妙的姿势》和一首只有四行的诗《最后》;在舍伍德·安德森引导下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通过女作家斯坦因的沙龙进入巴黎文艺界;结识诗人庞德;11月,去瑞士采访“洛桑和平会议”;12月,哈德莉前往瑞士与海明威团聚,在火车上丢失一只箱子,内装海明威全部手稿。
1923年,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儿子约翰出生;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
1924年,短篇故事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在巴黎出版,包括《印第安人营地》《大双心河》等短篇小说;到西班牙第一次观看斗牛。
1925年,在巴黎结识菲茨杰拉德,两人的关系从惺惺相惜很快变为明争暗斗,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更讽刺海明威是个外强中干的假硬汉。
1926年,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出版小说《春潮》,讽刺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写作风格。
1927年,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与巴黎《时尚》杂志记者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结婚;出版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包含《杀人者》《白象似的群山》等名篇;开始转而皈依天主教。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开枪自杀;海明威迁居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宝琳生下一男孩,取名佩特里克。
1929年,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该书大获成功,几个月内销售数十万册,一举解决了海明威的经济问题。
1930年,与友人出海捕鱼,遇到风暴,在海上被困十七天;11月,因车祸手臂骨折住院;12月,好莱坞购买了《永别了,武器》的摄制权。
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常与好友沃尔多·皮耳士(Waldo Peirce)到干龟群岛钓鱼、到著名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饮酒,同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保琳生下第二个儿子格瑞戈里,其难产的经历被海明威写进《永别了,武器》。
1932年,关于斗牛的书《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提出“冰山原则”;《永别了,武器》改编成电影《战地春梦》,因对改编不满,拒绝出席首映式。
1933年,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非洲,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出版《胜者一无所获》,包括《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篇小说得到乔伊斯的称赞。
1934年,购买游艇“比拉尔号”。
1935年,出版描写非洲狩猎之行的非虚构《非洲的青山》;《是谁谋害了这些老兵》发表在杂志《新群众》上,12月,苏联《国际文学》发表了《是谁谋害了这些老兵》译文。
1936年,发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老爷》杂志)《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全球》杂志)。
1937年,发表小说《富人与穷人》;他不断地写作和演讲,为西班牙内战的共和政府募钱;出席第二届美国作家代表大会,作题为《法西斯主义是一派谎言》的报告;写作散文《告发》(The Denunciation),记述作者当战时共和军情报员和教员的事;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为《北美报业联盟》采访内战新闻;出版以美国和巴西海上走私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身体健康问题开始对海明威造成困扰:眼球、手指、额头都曾被割伤,此外还患上炭蛆病、流行性感冒、牙痛、痔疮、肾病,还曾在骑马穿过怀俄明州的森林深处时摔伤,伤及脸部和脚。
1938年,为纪录片《西班牙大地》编写脚本;出版《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其中包括戏剧和以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和七个以前曾经出版过的故事;去怀俄明州避暑途中左眼受伤,视力进一步下降。
1940年,与费孚离婚,与玛莎·盖尔霍恩结婚;发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买下古巴的瞭望农场。
1941年,偕夫人作为战地记者来中国采访抗日战争,为纽约的《下午报》撰写战地报道;会见宋庆龄和蒋介石夫妇,秘密会见周恩来。陆续发表的通讯有《海明威说俄日条约未能阻止俄国帮助中国》、《中国空军需要飞行员和飞机在空中打击日本》等。
1942年,经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同意,组织反间谍网,自称“骗子工厂”,瞭望农场作为活动总部。将“比拉尔号”游艇改装成侦察德国潜艇的“猎潜艇”。
1943年,由《丧钟为谁而鸣》改编的电影《战地钟声》在纽约首映。
1944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参与了美军诺曼底登陆和解放巴黎等军事行动;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与《时代》驻伦敦办事处的玛丽·维尔什产生感情;大儿子约翰·海明威(尉官)在第七军作战前被捕。
1947年,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举行仪式,为海明威在第二次大战中的表现授予铜质星章。
1948年,与玛莎离婚,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什(Mary Welsh )结婚,不久重返古巴。
1950年,出版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记述一个战时的陆军上校与一个年轻女孩的浪漫故事。小说引来很多负面批评,多批评海明威庸俗、文体不适当或多愁善感,甚至是江郎才尽。
1951年,母亲与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去世。
1952年 《老人与海》在《生活》杂志上发表,引起轰动。
1953年,《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海明威夫妇乘坐的小型飞机失事,海明威受轻伤。获救后另换飞机起飞时,飞机失火,海明威又受到重伤;获诺贝尔文学奖,因健康原因无法领奖。
1955年,健康状况开始影响活动和写作;立遗嘱,指定玛丽·韦尔什为遗嘱执行人。
1956年,寄一千美元资助庞德,并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与妻子去西班牙各地观看巡回斗牛赛;一边写有关巴黎生活的回忆录(即死后出版的《流动的盛宴》),一边为《生活》杂志写观看斗牛赛的报道。
1960年,《生活》9月号连载斗牛故事《危险的夏天》,为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10月,海明威出现犹豫、偏执和幻觉等症状;11月底,玛丽与友人商议后,送他进明尼苏达州的梅奥诊所进行精神病治疗;12月,开始电疗,据说电疗严重破坏了他的记忆。
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双管猎枪自杀身亡。妻子听到枪声,下楼察看,海明威已面目全毁,只剩下嘴巴与下巴。海明威被葬于爱达荷州北部的克川公墓(Ketchum Cemetery),妻子玛丽的墓在其旁边。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