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小記 三

昨天在伊闕。從香山寺下來後在伊水邊看完龍門全景圖。遂入白園。本以為就是樂天墓園耳。孰料進園之後山徑幽深。竹樹蔚然。竟然有些江南的味道。至白公堂旁。窺見一側有香山茶舍。再也不想走開。於是和朋友們坐定喫茶。直到暮色漸起。預定一訪永寧寺塔遺址的行程遂成虛願。

從前讀《洛陽伽藍記》。很好奇為什麼把永寧寺塔放在開篇來講。後來漸漸發現。也許楊衒之已經把這百里外即能望見的地標當作洛陽的象徵。世間好物不牢堅。塔如斯。城又豈不如斯。要哀悼一座城市的消失。當然從它最核心的地方遭遇毀棄寫起最有悲劇效果。張宗子明亡之後披髮入山開始寫《陶庵夢憶》。不也在第二篇就開始寫精緻的大骨董南京報恩寺塔的毀滅。

去不成永寧寺塔。還好能讀巫鴻先生的新書《偶遇》。開篇不久便偶遇洛陽。偶遇存世短暫年光的永寧寺塔。這是在非文學類文本中我讀到最令人慨嘆不已的中文表達。巫鴻如同當年行走在鎬京城廢墟中的那個屬臣。心中滿是黍離之悲:
“在不復存在的無數中國古代木構建築中。最令人唏噓和神往的莫過於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被六世紀的楊衒之以充滿感情的文字保存在《洛陽伽藍記》中。此書是世界建築文學中難出其右的‘記憶寫作’。並非因為它描寫了殘存的遺址。而在於它內化了對故都的懷念。當楊衒之回到這座曾經‘光宅嵩洛’的名城。充滿他雙眼的景象已是‘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與現實廢墟相對的。是他記憶中的‘金剎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狀’——這是他希望描述的對象。

他因此把其中最輝煌的一座——高達百丈。百里之外可見的永寧寺塔——作為《洛陽伽藍記》的開篇。我們也因此懂得為何他不斷徵引人們攀登和觀看這座佛塔的往日經驗。比如胡太后和魏明帝登塔‘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因此禁止遊客訪問。比如他自己有幸跟隨地方官員上塔。見證了當時難以想象的‘下臨雲雨’的高度。文中還相當細緻地記述了菩提達摩從西域長途跋涉而來。將至洛陽的觀感: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塔剎上的金盤高接雲表。反射著燦爛的陽光。層層塔檐上的金鈴隨風作響。聲傳天外。
但這座偉大的建築只存在了十八年。熙平元年(五一六年)始建。永熙三年(五三四年)為火所焚。楊衒之的文字使讀者在千載之下仍感到時人的切齒悲痛:

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大發。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高塔經三月才焚燒殆盡:最後僅剩下從地宮裊裊升空的煙氣。它隨之成為幻想中的海市蜃樓:下年山東來的一位旅人報告這座寶塔現身於東海之中。光明照耀。隨即被雲霧隱沒。
永寧寺塔再次被人看到。不是幻象而是物質遺存。是在一九七九年開始的數次發掘之後。考古工作者找到並清理了殘存的方形塔基。每邊近四十米的基座原來包以青石板並設有供人上下的慢道。同等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千五百六十餘件彩塑碎件。包括立體圓雕和扁平影塑。來自於佛。菩薩。弟子。飛天以及文武官員。男女侍僕的塑像。可能原來構成大型禮佛場面。圍繞木塔內部或陳於壁龕之中。”

以後再來洛陽。一定得去這遺址看上一看。不讓《洛陽伽藍記》變成只是紙頁間筆墨耳。早飯仍舊是牛肉湯配餅肉。此外多添一瓶海碧汽水。據說其地位等同於西安的冰峰。收拾完行李遂往洛陽博物館。

未入洛前。最想看曹魏時的那隻白玉杯。小時候買過一本《國寶大觀》。是五角叢書的所謂豪華版。精裝大冊厚如磚。裡面“玉器”門類就有這隻玉杯。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大雅不雕”。
後來讀三曹集。覺得唯有這玉杯才配得上曹子桓的宴會:“清夜延貴客。明燭發高光。豐膳漫星陳。旨酒盈玉觴。弦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餘音赴迅節。慷慨時激揚。獻酬紛交錯。雅舞何鏘鏘。羅纓從風飛。長劍自低昂。穆穆眾君子。和合同樂康。”

又或者說唯有它才有資格進入曹子建的《箜篌引》:“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誦此詩。觀此杯。恍然間看到曹家兩位公子舉酒歡言之後的悲涼之霧。

讀了巫鴻先生的《偶遇》之後。遂想看看永寧寺遺址出土的那件殘片。巫先生寫得動情之至:“很難想象在這眾多塑像的圍繞下。一隻僅存半張面孔的泥塑面像能在偌大展廳裡浮現出來。以其殘缺之美抓住無數人的眼睛:無論是專家還是大眾。中國觀者還是外國遊客。網上充滿對它的贊嘆。不時配有詩句和照片。它也被榮選為‘河南最美文物’之一。甚至獲得‘中國最美臉龐’的稱號。而對我來說最不可思議的是:從見到它的那一刻起。我也和千萬參觀者一樣成了它的崇拜者。並感到它經久不息的魅力。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誠然。這塊殘片所屬的塑像比永寧寺塔址出土的其他實例都大:即使缺失了眼部以上的部分(我們只能看到雙目的下緣和一個眼角)。它仍高二十四點五釐米。寬二十三釐米。加上眼。額和髮髻。原來的頭高應達到五十釐米左右。意味如果它屬於一尊立像的話。整尊塑像的高度將會達到三米。洛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參照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同期造像。認為它應該屬於永寧寺塔中的一尊主要佛像。

但這並不能夠完全解釋這張臉的魅力。中外美術館裡收藏有許多巨大佛像。首先傳達給人的往往是體量的威力而非精神的超越。我想。也許這尊殘毀的佛面能夠如此打動人心。一個重要原因恰恰在於它失去了外在的威懾體量。但仍保持著內在的純淨氣質。走近它時。進入眼簾的是一張殘損但仍無比動人的臉。有著高頎挺直的鼻梁和清晰柔和。嘴角微翹的雙唇。它橢圓的面龐幾近抽象。但微妙的起伏使光潔的表面具有彈性和溫度。有如含有生命的肌膚。最令人贊美的是它發散出的精神力量。既舒展從容又超凡脫俗。帶給人頓時的寧靜。

我於是又一次想起惠特利:當談到為何殘毀的廷騰寺仍然具有動人魅力時。他說這是因為這座廢墟‘完美無瑕地標識出原初建構。由此在人們的好奇與沉思中被推崇備至’。這個邏輯無法應用到考古發掘的永寧寺塔基。但卻可以解釋這尊殘缺的佛頭:雖只保留下一半面孔。但它完美無瑕地標識出原來佛像的美感和精神價值。濃縮了北魏皇室雕塑的超高藝術造詣。身經五百年前的那場悲劇。它甚至含有比原作更深刻的歷史和心理意義。它的殘缺使我在想象中重構那場災難——在燃燒的塔前。洛陽百姓慟哭失聲。當三位比丘躍入火中與佛塔同歸於盡。他們的骨灰和這尊殘破面孔混在一起。而後者仍然保持著慈祥和寧靜。”

今天果然在展廳裡見到她。而且就在距離玉杯不遠處。一切深刻動聽的話語都被巫公說盡。我只須靜靜旁觀即可。
登車返程的中午。還是吃了頓洛陽水席。酸酸辣辣。醇醇厚厚。亦別具滋味。附菜單如後。以作回味之資:夏都銀條。洛陽涮牛肚。時令蒸菜。洛陽燕菜。連湯肉片。洛陽燴菜。家燒黃河大鯉魚。絲路薄餅。老陳皮燉雪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