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有文化,不止井冈山

当代吉安的知名度源于井冈山,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脚下的龙市镇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会师后的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延安、西柏坡一样,如今的井冈山也是一个名声响亮的红色教育基地,凡是与此标签挂钩的地方,多半会是革命老区,老区嘛,常见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风保守,这里群山环绕,盛产一种高山茶叶,名曰安吉白茶。 以上的刻板印象以及误认为,在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合并成为一个大笑话。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偏南,赣江穿城而过,夏末初秋的时节,江面宽阔,水势旺盛,但这并不妨碍江水的清澈,站在堤岸向下眺望,犹如一条绿丝带系在吉安城的腰间,平衡了大江奔流的狂野,我曾经数次停留南昌,或许时节不对,枯竭、混浊、见底的河床、拉沙的货船,这是南昌段赣江留给我的印象,向南流淌200公里的赣江,让我想到了宜昌段的长江,碧水秀美,对吉安的印象,好感剧增。 我本是要去江边的一家小店吃粉,看到此番美景,忍不住沿江而行,向北走出两公里多,期间顺着台阶下到江边,看见腰间系着救生圈的大爷在江中漂游,大爷的身影时隐时现,在武汉段的长江中,也常见游泳的男女,准确地讲,应该叫游泳队,大家结伴而游,很少单独行动,感觉与长江相比,碧绿的赣江水,降低了我对大江深处未知的恐惧感,在江边的大石头块上,众位钓友一字坐开,我在台阶上静坐了二十分钟,没有看到有鱼上钩,性急而起身,所见所闻要感谢赣江,一动一静的场景,无外乎依托于赣江赋予的生机。 如果说大爷和钓友是对生活的热爱,那江边洗衣的妇女,就是受生活之托,她们用木棒可劲儿地拍打衣物,然后扔进江水中来回摇摆,这样清洗衣物,最早在黄山地区见过,当时还担心能否清洗干净,推测把衣物端回家中,还要用自来水清洗,去过江南水乡,自家门前的河道边,洗衣女与乌篷船擦肩而过,见的多了,也就见怪不怪。

从汽车站走到江边,再到预定的酒店,江风渐凉,起初只是想预定离江边近的酒店,打开窗户,竟能直接看见白鹭洲。 白鹭洲的北端,有一座白鹭书院,快到吉安时,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于1241年创立白鹭洲书院, 江万里是庐山白鹿洞书院的学生,为朱熹的三传弟子(朱熹——林蘷孙——江万里),他在28岁的时候进士及第,一生三次出任南宋丞相,但在当时处处受贾似道排挤,只能出京担任地方官,元军攻破湖北襄阳城之后,江万里知道形势危机,他在芝山(今湖南永州)后圃,挖了一口池塘,取名曰“止水”,1275年,元军攻破鄱阳城,江万里宁死不当亡国奴,毅然投止水殉国。(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对白鹭洲书院印象深刻之处在于,这里培养出了状元文天祥,他在《过零丁洋》一篇中写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特别是最后一句,能坚持到初中毕业的同学们,对此诗应该是耳熟能详,其实,再读此诗,使我回忆起对惶恐滩和外零丁岛的记忆。 惶恐滩位于江西省万安县境内,在距万安县城5公里的江面上,是千里赣江著名的十八险滩之一,1994年底建成的万安水电站,给赣江上游提供了充足电力的同时,提高了赣江的防洪能力,彻底消除了曾经的赣江“十八滩”对来往船只的威胁。 而外伶仃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东南部,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岛上长期派有驻守官兵,记得数年前去该岛旅游,夜晚向北瞭望,可以看见香港的青马大桥,岛屿周边海水温暖清澈,正考虑第二天下海玩耍,却不料有台风临近,第二天气温剧降,广播预告未来几天可能会停航,只好提前返回珠海。 讲这两个地方,我想表达的是,跟着历史去旅行,会增加不少的乐趣,假如文天祥出生在600年后,有了强大的国防做保证,他既不会在44岁被元军俘虏,三年后被忽必烈下旨杀害,当然,更不会留下如此千古名句,不止文天祥,历史上众多千古名句多于险滩峻岭有关,最有名的像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了三峡大坝,哪儿来的机会去坐轻舟,“嗖”的一声,就到了。

白鹭洲位于赣江之中,靠近西岸,有一座书院桥连接两岸,书院桥只能过行人,桥面采用风雨廊桥的设计结构,从上面经过,像是经过一条细长的时光隧道,与周边景观,历史人文搭配合理,书院的整体位置与衡阳的石鼓书院有些相似,三面环水,从风月楼出来,就是书院的尽头,面对的是滔滔江水,这样的布局,与世隔绝,又视野辽阔,真是个求学问道的好地方。 书院南面,有一个白鹭洲中学,至今还在授业解惑,这是文化的一种延续,江万里要是活着,也会感到欣慰,我绕着整个白鹭洲徒步一圈,洲上鸟语花香,伴随我的是朗朗读书声,中午时分,游客极少,心情却大好,人至中年,身心各方面都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独自行走是一种适合的反思方式,如千年历史,只是书本中的一页,应该向前看,翻篇儿的东西就让它过去吧。 走到白鹭洲的另一端,阳光迎面照射,一个搞摄影的大爷正在对着吉安大桥方向耐心拍摄,他向我点头示意,我在游览书院时碰见过他,从北到南,也是有缘之人,我向他回以礼貌。 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你我普通之人只知其中一二人,二三事。 纵观吉安历史,从唐代到清朝,足足出现过3000多名进士和21位状元,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说法:“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 如今的吉安市虽然名声不大,但是在科举史上却是非常出名,金榜题名的才子数量,是科举史上最多的一个城市。 我在后河闲逛,来到一座不起眼的桥上,看旁边介绍,吃惊这桥居然与苏轼有关,宋绍圣元年(1094)8月,苏轼被贬途径吉州的路上,于此地赞美吉安“此地风光半苏州”,《吉安市地名志》(1985年版)上也有证明:“下田侯路原为一条2米宽的小巷,称“半苏巷”,因小桥直通半苏巷,所以将这座桥称半苏桥。 众多文人志士出自吉安,还有苏轼、欧阳修、文天祥等人加持,感觉吉安城的形象更加博大厚重,除了古代人才辈出 ,在近代史上,吉安也是著名的“将军之乡”,这里共出过145位开国将军,比如梁兴初、余秋里、王恩茂、李作鹏等等,以市为单位划分,吉安也是开国将军最多的城市。 我想起曾经单位有一位领导,投标开标前喜欢到井冈山走走,想来这样挺好,党员同志不适合随便拜,井冈山上出了这么多将军,拜一拜想必很管用。

我从博物馆出来,一路走回白鹭洲附近,在宾馆后街的入口处,吃了一碗当地老字号的清汤,也就是北方讲的馄饨,馄饨皮薄如蝉翼,肉馅厚实不作假,下锅白水煮一分钟之内捞出,一把葱花一点胡椒粉,吃的舒坦,店老板说此店已经开了几十年,从她妈妈那一辈儿就开始经营,我说蛮好蛮好,就像吉安这座城,好的东西需要传承。
半老厨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偶遇黄鹤楼
- 满脸的憨厚,却说自己是江南 (3人喜欢)
- 创意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常常诱导人们变着法儿的去消费
- 梅州人的无奈
- 晋城杂谈录,不止黑悟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