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老家
各处生活过之后,发觉相比之下苏北的冬天挺难熬的。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暖气供应的分界线,但分界线并不严格。老家横跨淮河南北,市区在淮河北边50公里处,依然没有暖气。小时候记忆比较模糊,也许更冷,什么也记不得了。只记得一些小小的细节,能够佐证冬天的寒冷:
夜晚人体呼出的湿气在窗户上凝结,早上拉开窗帘,窗户上挂满了水珠。如果天气再冷一些,水汽会凝华成附在玻璃上的冰层,被朝阳映成熟透的柿子的颜色。
也许我也到了一个年纪,可以说“我记得小时候冷多了”。小时候看新闻,讲东北的贪钱,把暖气搞得一团糟,让全市人民在室温10度里面过年。我寻思:10度挺暖和的呀,看一眼家里的温度计:6度。当然6度已经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温度。因为我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中午回家吃饭时候倒了一杯水放厨房的灶台上没喝,回家的时候发现水喝不到了:冻上了。于是起锅烧了壶水,浇上去才喝到。事后被家长批评:开水浇冷玻璃杯,杯子可能会炸。
这种屋内冷的记忆,在四年级卧室装了空调之后得到了解决。好像老家那边的父母们都有个认知:小孩子是不会感觉到冷热的。05年那会儿国产空调开始便宜,大家都开始陆陆续续装空调了。但是还是会觉得贵,很多朋友家里都只装了一台空调在父母的卧室。“如果小孩夏天热,就在卧室里打个地铺就好了。”那冬天呢?“多盖一床被子,开个电热毯就行。”无论如何,我感谢父母,拿出额外的千来块钱,给我的卧室也安装了空调。让我不再因为冷热而痛苦。空调在冬天的作用亦有限。热气聚集在房屋的上半部,人活动的下半部依然冷。但我的房间构思精巧,空调安装在正对着书桌的位置,让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可以接受到空调出风口的直接沐浴。开始学习,把空调打开;不过十五分钟,就被热风吹的晕头转向,口干舌燥。结束学习,关上空调,切换回过冬模式。如此,直到我18岁出去上大学。
亚洲东海岸,北纬33度,差不多是这个纬度海岸地区最冷的地方了。加州san diego, 阿拉巴马州的Huntsville,这俩地方我也去过,唯独和我家差不多,但是冬天却短暂而温暖。更不用说摩洛哥叙利亚这种热的地上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了。老家的温度很低,是因为背靠欧亚大陆,被西伯利亚冷空气冲洗。但是阳光只是按照维度的指标,严格分配光热。即使是零下10度的时候,阳光也是和其他地方一样。甚至和加州一样。大运河北边有个小区叫“加洲城”,大概是开放商也有个“California dream”。冬天常常晒晒太阳驱寒,阳光晒到身上立马就热起来了,甚至晒了一会儿还得换个方向晒。像煎鸡蛋饼一样,记得翻面。
从小就学着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边插杨柳,
七九河冻开,
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学课本上是这么写的,后来长大了认识了外省人。才知道各地的数九歌是不一样的,课本上的这个,是“苏教版”教材的江苏专供。因为编写者大部分都是江淮方言区的,所以这个歌是用讲话方言念才完全押韵。我爸小时候每年冬天就数着九过冬,他那时候的冬天还基本按照歌里的内容,大运河冬天冻上一冻。我那个时候,运河上冻解冻这个节目大约是永久性取消了。所以过冬也就是从冬至数到四九的结尾,36天。真的很短。从这个意义上,虽然冬天体感上寒冷,但跨度上真的很短。牙一咬,柳树湾的杨柳就发出绿芽。桃花坞的桃花就开放。学校就要组织春游了。前几年我在北极圈的时候,10月多就下雪了,到第二年的五月才会融化的差不多。fuck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