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的第二层空气
最近看到余英时先生在文化重建的系列文章里提到,文化是人的第二层空气 。每个人都只有生活在自己从小成长的文化环境中才会觉得自由自在,换一个文化环境,人便会发生“水土不服”。
这让我想起去年秋天在杭州的一些记忆。

我是专门在亚运期间到杭州看比赛的,坐高铁直达杭州东站。在到站之后的几分钟里,我受到了意外的冲击。
当时与同伴买了分开坐的票,下车后同伴出来比较慢,我从站台乘手扶电梯到出站大厅,没有像其他旅客那样径直走向出口闸门,而是逗留着等她从站台上乘坐电梯下来。
我刚站定原地时,就有一位穿着有亚运标识工作服的工作人员走过来问我,你要去哪里?我指了一下上方的站台,说我等一等人。对方听罢走开到一旁。又过了大约一两分钟,其他旅客基本都走到闸口或者出闸了,停留区几乎空了,我看到了同伴正从手扶电梯的最高处下来,我也准备好马上就和同伴一起出闸。就在这时,那位志愿者/工作人员又走到我面前,说出了一句让我大为意外的话:你到底要干嘛?
我站在等候区的时间前后不过两三分钟,如果工作人员认为旅客有不妥的行为,大可以直接提醒,让我尽快离开等候区,或者委婉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忙,让我不要长时间待在等候区。但通过这样不算礼貌的问句来表达,着实令人意想不到,尤其是在杭州全民迎亚运期间,一位在重点位置服务的工作人员,对一个从装束来看明显是是游客(头戴草帽、手推行李箱)的对象这样说话。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冲击不可不说是颇重的。
在我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几乎没有听到过别人说这句话,毕竟无论用再怎么温和的语气说出来,这句话也带着一些质问的口吻,眼前平静地说出这句话的这位也一样。
虽然感受到被冒犯,但我没有过多解释,回应说“等一下、就走”,转头看一眼我已经到同一层正向我走过来的同伴,这位工作人员看到了,知道我确实所言不虚,一言不发走开了。
距离这个事情发生已经一年多了,我第一次将其诉诸于文字,在组织描述时仍能感受到突然被无故质问的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长年生活在珠三角地区,在日常的生活氛围及意识里,几乎不太可能有服务人员会对被服务对象说这样的话,这种口吻的话语,意味着对话的人要起冲突了。但也许在长三角地区,这样只是一种平常的表达方式。
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第二天的另一件事。

在这趟旅程的第二天,又发生一件小事。我们两人站在人行道侧的绿化树旁稍作休息,也是不到几分钟,也是即将继续行走时,一对约莫六七旬的夫妇从一头走过来,走到我们身边。当我以为他们马上绕过我们继续前进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大爷带着怒气对我们说,为什么你们不让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在宽阔的人行道上,我们站在路旁,只是因为站位让迎面走来的人不能完全走直线,就会受到对方责骂。
在广深佛等地区,因为规划不佳,很多地方的人行道上,人和自行车、摩托车是共用人行道的,常常有行走不便的情况,我走路或骑车时也经常需要左闪右避,但往往大家堵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各自尽力而为,鲜少遇着在路上同行的人对其他人怨怒的。
以上是我去年在杭州的一点情况,这让我体会到两地的文化差异。
无论是自嘲没有常识或者出于真正的傲慢,两广人确实常常把比两广更高纬度的地方视为北方,杭州当然算北方,这个对于“北方”的定义,显然更多是从地方文化差异来界定的,比如岭南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会低于江浙地区,又如珠三角天黑更晚,夜生活更丰富。在其中一地成长的人,如需在另一地生活,会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在杭州期间发生的两件小事,让我体会到轻微的“水土不服”,也正应了余老说的,文化是人的第二层空气,不生活在自己从小成长的文化环境中,很容易觉得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