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才子:安德鲁·米勒(转)
作者简介:
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小说家,1960年生于英国布里斯托。他曾于1991年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创意写作,1995在兰开斯特大学发表了论述批评性写作与创意写作的博士论文。他发表第一部小说的《从月亮来的男孩》(INGENIOUS PAIN)获得了三个文学大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英国作家D.H.劳伦斯、E.M.福斯特、格雷厄姆·格林都是该奖获得者)。目前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3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已出版作品:
· 《从月亮来的男孩》(INGENIOUS PAIN) (1997)
· 《风流浪子》(CASANOVA) (1998)
· 《氧气》(OXYGEN) (2001)
· 《乐观主义者》(THE OPTIMISTS) (2005)
· 《一个快活的清早》(ONE MORNING LIKE A BIRD) (2008)
所获奖项如下:
· 1997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 1997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 (Italy))
· 1999年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 2001年获布克奖(Booker Prize)决赛提名(《氧气》OXYGEN) ;
· 2001年获英国惠布瑞特小说奖(Whitbread Novel Award )决赛提名(《氧气》 OXYGEN )
中文书名:《从月亮来的男孩》
英文书名:INGENIOUS PAIN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Harvest Books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52
出版时间:1997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简体中文版曾于200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什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
是善良的凡夫俗子?
还是傲然出众却心冷如冰的人?
兰开斯特大学博士生的第一部小说,一夜成名,接连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 )以及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还被《独立报》评为年度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受瞩目好书(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在《王安忆读书笔记》里,将《从月亮来的男孩》与聚斯金德的《香水》加以比较,她说两本小说的主人公:“詹姆斯和格雷诺耶都是手工业历史的神降,赐给独特的官能,创造出手工劳动的奇迹。那是个科学技术还未大力发展的时代,机器还没有代替人工,而巫术以被文明驱除,于是,只能依仗天才的降临。天才,是人里面的神。”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男孩詹姆斯·戴尔的一生。短短三十三年,却充满了人间所有的曲折与不幸。小说以死亡开篇。死的正是我们不幸的主人公:戴尔。故事就从戴尔的尸检开始,以倒叙的方式,回溯戴尔在人间的三十三年。
1739年冬天,在英格兰西部乡村的河岸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詹姆斯·戴尔的母亲由此怀上了他。他天生不能感觉疼痛,十一岁才开口讲话,被村里人视为“怪物”。由于传染病肆虐、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流浪,遭遇各种奇事:有人利用他没有痛觉的身体贩卖灵药,有人收藏他作为展示品。历经了人间的丑恶与贪婪,没有任何痛感的詹姆斯却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天才。从皇家海军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他天生的冷漠也影响了他高超技术的发挥。由于不能感知疼痛,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铁石心肠”,成为他的代名词。作为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一边用手术刀不停地切切割割,一边对周遭诅咒个不停,毫无同情之心。
如果没有遇见那个宿命般的女人的话,他本可享受着世人的畏惧与尊敬,安然终老。在东欧的森林里,詹姆斯遇见一个女巫般的女人。这个女人慢慢走近了詹姆斯的内心,她告诉他,疼痛是什么感觉,人为什么开心时会微笑,欢乐又是什么滋味,为什么失去朋友时,人会忍不住流泪……詹姆斯逐渐知道了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然而,他还是无法体验。宿命的那一刻终于到来。他在瞬间失去了爱人。就在那一刻,詹姆斯第一次流泪了。人类的痛苦第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而这苦难似乎绵绵不绝,没有尽头……
“什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是善良的凡夫俗子,还是傲然出众却心冷如冰的人?”这是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在《从月亮来的男孩》里讨论的核心问题。詹姆斯拥有顶级的手术技术,却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更不知善良仁慈为何物。世界让他受尽折磨,却又不让他的身体感到一丝痛苦。于是,他对世界也怀着冷漠之心。后来恢复了感知痛觉的能力,他还一度惊恐不已,不能适应。他最后的手术挽救了一个黑人的生命,而戴尔却在手术后死去。他的死似乎表明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正常人。在作者看来,这正是詹姆斯的救赎之路。
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两种痛楚——身体的痛感,内心的“伤痛”。对于詹姆斯来说,身体的“无痛”,使他麻木地承受所有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超然而出,取得世人羡慕的成功。然而,内心的“伤痛”却最终摧毁了他的麻木,使他再度变回人,以好人的身份安然死去。
媒体评价:
带着其特有的华词丽句以及对十八世纪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绘,米勒的第一部小说就预示了作者美好的前程。尽管结尾略显突然,读者仍可以从书中得到无穷的阅读乐趣。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小说中的)种种经历不仅构成了一部极具吸引力的冒险小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看,
也构成了一部极其震撼人心的教育小说。米勒理应为自己的小说感到高兴——读者们肯定会感到高兴的。
——《书单》(Booklist)
令人惊奇的出色。米勒是一位高智能的作家,即扣人心弦又发人沉思。
——《泰晤士报》(The Times)
横跨18世纪英国和俄罗斯的狂野冒险,医学、疯狂、风景和天气,作者交出一份完满优美的散文。
——《独立报》(Books of the Year, Independent)
令人目眩...米勒使用精彩的效果处理死亡和人性问题...确实美妙。
——伦敦《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
一本真正卓越的处女小说,独创,有力的写作...米勒的记叙扣人心弦,他的想象力超凡脱俗。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奇怪,不安,哀伤,美丽,深刻。——《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至始至终扣人心弦...《从月亮来的男孩》是一本给予发自内心乐趣的书。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米勒用一种古怪而美妙的方法将严酷的现实和十八世纪的野蛮生活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对他选择探索的主题非常有效...一部让人目眩的处女作。
——英国《观察者》(Observer)
熟练地组织,达到想象的高度和情感的深度,这本出色的处女小说探索了什么才是作为一个人的意义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书里的气氛和人性化的情感非常卓越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中文书名:《风流浪子》
英文书名:CASANOVA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20
出版时间:1998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历史小说
内容简介:
卡萨诺瓦,欧洲著名的风流才子,以冒险家和猎艳高手名世。他为人风趣又博学多闻 ,是当时最风流倜傥的万人迷。据说女人只要见到他,总是会被他吸引,因此他也从来不把女人放在心上。他的故事先来自于他自己的自传:写了13年,长达4000多页。
我们在故事开头见到的卡萨诺瓦独自逃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访让他焚烧以前的情书;也许她只是破陋房间里的一个幻象。他已年近中年,被近乎致命的性病治疗搞垮,讲英语辞不达意,因为多种罪行和异端而被他最钟爱的威尼斯驱逐。米勒笔下的卡萨诺瓦就这样伪装着来到伦敦,没有人能认出他。
很自然地,在这里他又玩起熟悉的把戏:勾引女人和赌博。他有足够的不义之财来获得高档的食物,美酒,和有权有势强大的朋友。尽管出身贫寒,卡萨诺瓦已经非常熟练地依靠他的聪明骗取那些和他上床的女人的钱财。然而当他开始对肉欲感到厌烦并且开始思考一切事物的意义时,他狂热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玛丽·夏比隆,也是一个感情游戏的高手。实际上,她也是唯一一个能在智胜这个怪物骗子的人,当看到她为了其他女性报复,取笑、捉弄和刺痛卡萨诺瓦时,作者和读者都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多雾阴冷的伦敦,拥挤又危险。米勒天才地给这个模糊的时代赋予新生命,也将电影里的浪漫传奇再次带回人间。我们可以同时读到脏话和风趣,妓女和艺术。米勒还把18世纪英国文学领袖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写在书里。18世纪的后50年也称作“约翰逊的时代”。
经受玛丽羞辱的卡萨诺瓦想要自杀,但在一系列戏剧性的场面中获救,其中还包括1764年的大洪水。没人再记得夏比隆事件,重建的城市需要无数人性化的故事来激励。卡萨诺瓦也要开始新的冒险。从熟知的秘闻中写出可信的历史小说,米勒确认了他一贯的主题:美和艺术的消逝都是生活的反映和创作的原则。
媒体评价:
一本美丽而机智的小说...他的文字生动,精确又经常令人惊奇。它很容易读,它可以是生活暂停阅读本书是奇迹和欢欣的来源。
——《星期日泰晤士报》(Hilary Mantel, Sunday Times)
闪耀又极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多而不腻,和特殊时间地点共振同时还保持新鲜和时代感...他出色地捕捉到这份迷人孤寂的堕落和些许忏悔的救赎。
——《泰晤士报》(The Times)
充实而又尖锐...他的写作犹如卡萨诺瓦的做爱技巧一样灵活。舒坦躺着好好享受。
——《观察者》(Spectator)
米勒使用象泰晤士河上弥漫的雾一样微妙的语言画了一幅18世纪伦敦和它来访掠食者的完美制作的图片,气味又象背景中充满的腐臭一样强烈。
——《泰晤士报》(The Times)
精致...米勒优雅的散文充满想象和讽刺的幽默...一本哀伤的小说,美妙同时敏感地书写。
——《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
米勒的散文犹如宝石...卡萨诺瓦神气活现的自传在这里以典雅,哀伤,对死亡目的的凝思重现。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有非凡力量和秀丽描写的段落,这是一个非常罕见和拥有卓著天赋的作家。
——《星期日独立报》 Independent on Sunday
中文书名:《氧气》
英文书名:OXYGEN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23
出版时间:2000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爱尔兰时报》年度图书(Irish Times Books of the Year)
2001年获布克奖(Booker Prize)决赛提名
2001年获英国惠布瑞特小说奖(Whitbread Novel Award )决赛提名
内容简介:
阅读这本另类又文笔细密的小说,你也许会觉得安德鲁·米勒可以胜任写任何主题的小说。他特别擅长描写与世隔绝的人生。
《氧气》是小说中戏中戏的名字。这出戏是为王室庆典准备的。内容是关于被矿难困在地下的三个人的反应。第一个接受了命运的不公,第二个抱怨让他落到这种地步的社会经济体系,第三个则寄希望于挖开岩石得救,但无论怎样反应,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共享的“氧气”正在急速减少。
1997年夏季,一次家庭团聚在英国某乡村进行。主人爱丽丝是个新近退休,长期丧偶的教师,她马上要死于癌症。聚集在她的身边是她的两个儿子:亚历克和拉里。
亚历克是一个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翻译。他害怕照顾病中的母亲。一看到母亲,亚力克就觉得恐惧,不知道最悲伤的时刻什么时候会来临。即使在这时,他仍然妒忌地感觉,母亲似乎更喜欢他的哥哥,拉里。
拉里是个出色的运动员和演员,但他的光辉到中年时褪色了。曾经交际广泛的拉里目前不过是个失业的电视肥皂剧明星,闪亮的美国职业生涯即将堕落到出演垃圾色情电影。只有那样他才能搞到钱,避免破产并且维持脆弱的婚姻。现在,他也回到了这个他度过了童年时光的英国小乡村。
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匈牙利籍的流亡戏剧作家拉兹洛·拉扎尔,《氧气》就是他的最新作品。亚力克则正在翻译这部作品。拉扎尔似乎拥有一切亚历克没有的东西:在巴黎非常时尚的街区拥有舒适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异性伴侣,常年交往的艺术家圈子。然而,拉扎尔也被自己痛苦的回忆折磨着,他无法忘记1956年的起义,而且他觉得自己曾经背叛过一个同志。当一个政治组织要求他进行一个秘密的使命时,他觉得这是弥补过去的好机会。他重回巴尔干半岛,参加抵抗运动。
这些片段使米勒的这本新书听上去完全不协调。但其实正象被困在地下的矿工,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努力获得自己呼吸和生存的空间。作者开始暗示,尽管每个人的生活枷锁各不相同,命运,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威胁着所有主人公的生存。
整个故事由母亲爱丽丝讲述。爱丽丝也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她已经无力抓紧自己的生命了。米勒在描述爱丽丝的虚弱时,使用了优雅和尊重的文风。她离开人世就好像作家完成一个优雅的句子。她久久的沉默让她能在照满太阳的病床上看到更多的细节,尽管“房间里的一些物和人都已经到了他们凋谢的尽头...”作者运用充足的描写仔细地处理她过世的画面和细节,就像常人对待自己过世的亲人一样。
游移在安静的英国田园,巴黎欢闹的酒吧,加利福尼亚,其中还有一个布达佩斯人的过去和现在,米勒巧妙地展开主角们的故事和他所有故事的共同主题——释放自我——即使最后的结果只是自我毁灭。他以同情的笔调描写患绝症的爱丽丝,她抓住的最后残余的生命,最后痛苦的呼吸: “这就是我最后的时光了吗?特定的姿势,特别的反应,头按一定的方法歪斜,讲话时手会颤抖?”他提醒我们,即使在绝望中,人类也可以选择。最后他恰当地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结束这本智慧的,引人入胜的小说:
爱丽丝缓慢的消亡和她周围人阴暗的心理形成对照。在一起精心策划的拙劣表演中,一支枪在拉扎洛的寓所走火,这声枪响即使隔着很远也能听见。拉里,花一整个下午在妓女平坦的小腹上吸食可卡因,一边聆听着纳特金·科尔的圣诞歌曲专辑。他在口袋里找出两粒药丸:一颗可以让他顺利完成色情电影的拍摄,另一颗是“死亡药丸”,也许可以让他忘掉一切。要命的是,他记不起哪颗是哪颗了。亚力克感觉到《氧气》这出戏简直就是他身边环境的写照。
媒体评价:
一个拥有惊人天赋的作家用毫无保留的语言将他的角色展现出来,他以惊人的深度和优雅表现笔下人物的复杂性。
——《爱尔兰时报》年度图书(Irish Times Books of the Year)获奖词
本书证实了他作为人心和人性最熟练的传记作家之一的名声...体贴,复杂,令人满意的作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米勒运用的想象力总是出乎意料,有时让人吃惊...这本书让人不忍释卷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米勒是如此令人惊讶的散文作家,不论他设置怎样的场景,他笔下的人物总会表现出罕见的情感真实。
——《苏格兰星期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高度完成的作品...深呼吸然后好好享受。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一本)出色写作的小说,颂扬了爱的力量...直到最后一页都会抓住你的注意力。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中文书名:《乐观主义者》
英文书名:THE OPTIMISTS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ANA
页 码:300
出版时间:2005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 文学
内容简介:
米勒的第四本小说,讲述一对兄妹克莱姆和克莱尔·格拉斯的故事。因为他们生活支柱的崩溃,所以都沉浸在精神阵痛中。
克莱姆是一名摄影记者,刚从卢旺达一次糟糕的派遣任务回到伦敦。在那里,他目睹了一起发生在前比利时殖民地一座教堂的大屠杀后。全书开始时就很漂亮,克莱姆退化到一种类似道德发烧的状态,在伦敦街头游荡,他孤寂,无自治力又充满侵略性,对惨象的回忆有痛苦的感觉。
米勒的英文很平实,但并不松懈或者过分煽情:“他把箱子里自己的靴子和衣服放进一个黑色的垃圾塑料袋里。他把袋子拿下楼,丢进地下室外园子里的一个垃圾箱,然后回上楼擦洗手上的皮肤。第二天早上,当垃圾搬运工走在街上时,他可以听见他们的叫喊声。”
克莱姆去苏格兰看他的妹妹,目前正在一家私人诊所治疗神经衰弱。克莱尔的病情相当严重而且神秘。她是一个艺术历史学家,喜欢用诸如《德拉克罗瓦和经济学的兴奋》这样名字出版学术书籍。她害怕黑暗以至她晚上不敢熄灯,并且将窗户用胶带封死。
克莱姆悲伤的独白被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打断。首先,他旅行到加拿大探访一个也目睹了教堂大屠杀的朋友,弗兰克·西尔弗曼。西尔弗曼正通过在一个救济站工作来疗伤。获得勇气的克莱姆回到英格兰,决定担负起对妹妹的责任,他把带她回到他们童年时居住的索默塞乡村。在那里,普通的乡村家庭让他们暂时忘掉自己的悲伤,试图从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书中的第二个高潮就在乡村里,当时克莱尔正在为她姑姑和堂兄弟烹饪一条鲑鱼,但这顿午餐也被意外打断了。克莱姆得知大屠杀的凶手已经在比利时落网。他追踪凶手来到布鲁塞尔的一个非洲人聚居区,却发现结果是惊人的和神秘的。
可想而知,小说叙述的节奏非常缓慢,就像小提琴家演奏的慢板乐章,技巧和判断力都无法被忘记。克莱姆枯燥的日常生活,饮酒,乏味的食物,不舒服的旅行,贫乏的语言都在一瞬间被一系列暴力和恐慌打破。小说中克莱姆的压抑来自于教堂大屠杀,米勒的灵感则可能来自于卢旺达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
米勒从政治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了关于殖民地如何成为现代非洲暴力的根源。宏大的主题往往是现代英语小说作家的诅咒,但米勒却能处理得很好。同时索默塞乡村的场景以可靠的效果,表现了光明的基调。
媒体评价:
出类拔萃...它是描写有许多错误开端而结局也是死胡同的一次旅途。在对细节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量的再现上,作者表现得充满魔力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一次愉快的阅读...《乐观主义者》是一部聪明又容易理解的小说,中间有熟悉又独特的人物。米勒描写和分析人类本质的能力相当了不起。 ——《闲暇》(Time Out)
整齐的记叙和对日常细节缓慢,安静的积蓄将雍容灌入的这本小说。
——《每日邮报》(Daily Mail)
深刻,让人思考,不随便下结论,不提供单纯的答案...它留给读者相当的勇气,并且在面对如此多的反面例证后,仍然留给读者希望的感觉。 ——《观察者》(Observer)
有力又活泼的书,完美地撰写和提炼...,由温柔的,几乎无法察知的爱的养料推动。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冲击,动人,对人性最好和最坏一面都抱有希望。 ——《星期天快报》(Sunday Express)
中文书名:《一个快活的清早》
英文书名:ONE MORNING LIKE A BIRD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ANA
页 码:366
出版时间:2008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内容简介:
小说故事背景设在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人高野佑二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忠诚辛苦奋斗,努力当位出色的诗人。他和一些讲法语的朋友组成一个俱乐部,在朋友的支持下,他每个月都会到费内翁先生,一个法国丝绸商人家里聚会,他们在那里喝酒,看卓别林电影,听主人的女儿演奏肖邦:“在西方你有音乐。在这里,我们也会弹奏。” 而他那位在精英云集的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则定期支付生活费,让他无后顾之忧朝自己的路迈进。但他常常仍然茫然于生活和艺术之间,而且在两者上都没有什么进展。他又不断困惑于东西方文化的矛盾,迷失在传统和现代之中。
在他安枕沉浸于写作乐趣和创作思绪时,现实世界的大门慢慢朝他敞开。因他的父亲不再富裕,无法再贴补他的生活费,而他被征召入伍的日子也逼近了。随着佑二的朋友都被征招入伍,他的人生好像折纸一样被交叠,只希望为死亡留出更多的空间。我们的主角依靠病假条来躲避服役。日本的军国主义不断打击着佑二薄纸墙般的自我意识,终于他也无法再将自己包裹在学院式的幻想中,也无法继续追寻梦想,去成为和他的偶像兰波(Rimbaud)比肩的诗人。
当理想无法再与现实抗衡的同时,命运中与他紧紧相系的人出现了。她是费内翁先生的女儿──19岁的少女艾丽莎,一位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的年轻女孩。从她的身上,他学到如何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成长。对于这个女孩,佑二若有所思地说:“她似乎如此钦佩日本所有的东西,又毫无疑问和所有西方人一样对神秘东方保持好奇心,并且她很乐于亲身来感受一下这种神秘。”
他羡慕欧洲的生活,对日本文化的缺失担心——东京才刚刚从1923年灾难性的地震火灾中得到重建,而新的破坏眼看又要来临。米勒用落在佑二脸上的雨来暗示无可逃避的破坏,他这样描写:“血般温暖光滑,好像雾化的太平洋。”老百姓正在死去。他以前的邻居正在把中国囚犯押送到医院去作活体解剖。然而作为日本人,佑二却无法逃离这样的世界。
在一个普鲁斯特式的瞬间,空气中漂浮着茶的芬芳,我们脆弱的反战英雄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爱。爱这个世界。房间,光线,阴影,歌唱的昆虫,茶,雨水冲刷的空气。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使完全不准确——这样的句子已经太多出现在最恶劣人的嘴里——仍然要热爱这个他熟悉的地方,甚至是它的抽搐。好好明白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高野佑二,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无法放弃的这个地方。”
米勒的行文坦率而简洁,他为西方读者带来令人信服的日本味道。米勒小心翼翼地堆砌他的语言和情节,不使用太多的形容词,就好象在用灰色的鹅卵石铺设禅意的庭院。
这里有布满优美,真实和讽刺的瞬间。有诸类似于版画的场景:“生活碧玉的大海上漂浮着白色的小船。”有时这种仿佛从宇宙本原中提炼出的事物似乎可以减缓时间的步伐。米勒用一条很好的线索描写佑二近乎静止又无聊的城市生活:喝清酒,喝茶,喝红酒,喝咖啡...他这样形容佑二:“他并不是在度日,而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小时中移动,就象一只算盘中的珠子。”
作者用精采的笔调创作出这部激荡人心的抒情故事,刻画出一个关于成长、剥掉梦想和追逐内心声音做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故事。整部故事描述地十分生动,尤其是透过作者洗炼的笔法和说故事的才能,也让我们清晰见到当时那个重要历史时期下的东京和整个日本的面貌。小说名作《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前往战争的年轻人,《一个快活的清早》则描写了一个躲避战争的年轻人。
媒体评价:
词句从安德鲁·米勒完美图片般的想象中轻软地掠过...羽般的段落在想象中漂浮...深深感动,作者用一种充满爱的注意力编制语言来写作,就好像帕斯捷尔纳克复生 (Pasternak,诗人,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苏格兰人》(Scotsman)
...令人信服的日本味道。米勒小心翼翼地堆砌他的语言和情节,不使用太多的形容词,就好象在用灰色的鹅卵石铺设禅意的庭院。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一本)精美的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米勒是一个严谨的作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米勒笔下的日本人角色非常可信,他创造的日本世界是一次真正的成功。
——《卫报》(The Guardian)
节奏和有点隐晦的特质被安静清新的声音代替,完全符合故事本身的优美,作者完成了一次睿智的写作。
——《泰晤士报》(The Times)
米勒一直是一位精妙的风格大师。 ——《都市日报》(Metro)
1940年东京生活,一个形象的写照...[他的]语言简洁,但其中有未说出口的沉重。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米勒的写作穿越历史的距离。《一个快活的清早》中的散文词韵就像东京公园里盛开的花朵那样精致。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优雅的写作反映出《一个快活的清早》中富有思想性的人物,任何国家的读者都会喜欢这个战争、不确定性和浪漫爱情混合成的故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作者约翰·伯恩(John Boyne)
摘自: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1705室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4206
传真:010-82504200
Email:selina@nurnberg.com.cn
网址:www.nurnberg.com.cn
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小说家,1960年生于英国布里斯托。他曾于1991年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创意写作,1995在兰开斯特大学发表了论述批评性写作与创意写作的博士论文。他发表第一部小说的《从月亮来的男孩》(INGENIOUS PAIN)获得了三个文学大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英国作家D.H.劳伦斯、E.M.福斯特、格雷厄姆·格林都是该奖获得者)。目前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36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已出版作品:
· 《从月亮来的男孩》(INGENIOUS PAIN) (1997)
· 《风流浪子》(CASANOVA) (1998)
· 《氧气》(OXYGEN) (2001)
· 《乐观主义者》(THE OPTIMISTS) (2005)
· 《一个快活的清早》(ONE MORNING LIKE A BIRD) (2008)
所获奖项如下:
· 1997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 1997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 (Italy))
· 1999年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 2001年获布克奖(Booker Prize)决赛提名(《氧气》OXYGEN) ;
· 2001年获英国惠布瑞特小说奖(Whitbread Novel Award )决赛提名(《氧气》 OXYGEN )
中文书名:《从月亮来的男孩》
英文书名:INGENIOUS PAIN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Harvest Books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52
出版时间:1997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简体中文版曾于200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什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
是善良的凡夫俗子?
还是傲然出众却心冷如冰的人?
兰开斯特大学博士生的第一部小说,一夜成名,接连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 )以及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还被《独立报》评为年度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受瞩目好书(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在《王安忆读书笔记》里,将《从月亮来的男孩》与聚斯金德的《香水》加以比较,她说两本小说的主人公:“詹姆斯和格雷诺耶都是手工业历史的神降,赐给独特的官能,创造出手工劳动的奇迹。那是个科学技术还未大力发展的时代,机器还没有代替人工,而巫术以被文明驱除,于是,只能依仗天才的降临。天才,是人里面的神。”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男孩詹姆斯·戴尔的一生。短短三十三年,却充满了人间所有的曲折与不幸。小说以死亡开篇。死的正是我们不幸的主人公:戴尔。故事就从戴尔的尸检开始,以倒叙的方式,回溯戴尔在人间的三十三年。
1739年冬天,在英格兰西部乡村的河岸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詹姆斯·戴尔的母亲由此怀上了他。他天生不能感觉疼痛,十一岁才开口讲话,被村里人视为“怪物”。由于传染病肆虐、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流浪,遭遇各种奇事:有人利用他没有痛觉的身体贩卖灵药,有人收藏他作为展示品。历经了人间的丑恶与贪婪,没有任何痛感的詹姆斯却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天才。从皇家海军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他天生的冷漠也影响了他高超技术的发挥。由于不能感知疼痛,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铁石心肠”,成为他的代名词。作为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一边用手术刀不停地切切割割,一边对周遭诅咒个不停,毫无同情之心。
如果没有遇见那个宿命般的女人的话,他本可享受着世人的畏惧与尊敬,安然终老。在东欧的森林里,詹姆斯遇见一个女巫般的女人。这个女人慢慢走近了詹姆斯的内心,她告诉他,疼痛是什么感觉,人为什么开心时会微笑,欢乐又是什么滋味,为什么失去朋友时,人会忍不住流泪……詹姆斯逐渐知道了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然而,他还是无法体验。宿命的那一刻终于到来。他在瞬间失去了爱人。就在那一刻,詹姆斯第一次流泪了。人类的痛苦第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而这苦难似乎绵绵不绝,没有尽头……
“什么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是善良的凡夫俗子,还是傲然出众却心冷如冰的人?”这是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在《从月亮来的男孩》里讨论的核心问题。詹姆斯拥有顶级的手术技术,却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更不知善良仁慈为何物。世界让他受尽折磨,却又不让他的身体感到一丝痛苦。于是,他对世界也怀着冷漠之心。后来恢复了感知痛觉的能力,他还一度惊恐不已,不能适应。他最后的手术挽救了一个黑人的生命,而戴尔却在手术后死去。他的死似乎表明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正常人。在作者看来,这正是詹姆斯的救赎之路。
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两种痛楚——身体的痛感,内心的“伤痛”。对于詹姆斯来说,身体的“无痛”,使他麻木地承受所有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超然而出,取得世人羡慕的成功。然而,内心的“伤痛”却最终摧毁了他的麻木,使他再度变回人,以好人的身份安然死去。
媒体评价:
带着其特有的华词丽句以及对十八世纪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绘,米勒的第一部小说就预示了作者美好的前程。尽管结尾略显突然,读者仍可以从书中得到无穷的阅读乐趣。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小说中的)种种经历不仅构成了一部极具吸引力的冒险小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看,
也构成了一部极其震撼人心的教育小说。米勒理应为自己的小说感到高兴——读者们肯定会感到高兴的。
——《书单》(Booklist)
令人惊奇的出色。米勒是一位高智能的作家,即扣人心弦又发人沉思。
——《泰晤士报》(The Times)
横跨18世纪英国和俄罗斯的狂野冒险,医学、疯狂、风景和天气,作者交出一份完满优美的散文。
——《独立报》(Books of the Year, Independent)
令人目眩...米勒使用精彩的效果处理死亡和人性问题...确实美妙。
——伦敦《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
一本真正卓越的处女小说,独创,有力的写作...米勒的记叙扣人心弦,他的想象力超凡脱俗。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奇怪,不安,哀伤,美丽,深刻。——《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至始至终扣人心弦...《从月亮来的男孩》是一本给予发自内心乐趣的书。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米勒用一种古怪而美妙的方法将严酷的现实和十八世纪的野蛮生活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对他选择探索的主题非常有效...一部让人目眩的处女作。
——英国《观察者》(Observer)
熟练地组织,达到想象的高度和情感的深度,这本出色的处女小说探索了什么才是作为一个人的意义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书里的气氛和人性化的情感非常卓越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中文书名:《风流浪子》
英文书名:CASANOVA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20
出版时间:1998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历史小说
内容简介:
卡萨诺瓦,欧洲著名的风流才子,以冒险家和猎艳高手名世。他为人风趣又博学多闻 ,是当时最风流倜傥的万人迷。据说女人只要见到他,总是会被他吸引,因此他也从来不把女人放在心上。他的故事先来自于他自己的自传:写了13年,长达4000多页。
我们在故事开头见到的卡萨诺瓦独自逃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访让他焚烧以前的情书;也许她只是破陋房间里的一个幻象。他已年近中年,被近乎致命的性病治疗搞垮,讲英语辞不达意,因为多种罪行和异端而被他最钟爱的威尼斯驱逐。米勒笔下的卡萨诺瓦就这样伪装着来到伦敦,没有人能认出他。
很自然地,在这里他又玩起熟悉的把戏:勾引女人和赌博。他有足够的不义之财来获得高档的食物,美酒,和有权有势强大的朋友。尽管出身贫寒,卡萨诺瓦已经非常熟练地依靠他的聪明骗取那些和他上床的女人的钱财。然而当他开始对肉欲感到厌烦并且开始思考一切事物的意义时,他狂热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玛丽·夏比隆,也是一个感情游戏的高手。实际上,她也是唯一一个能在智胜这个怪物骗子的人,当看到她为了其他女性报复,取笑、捉弄和刺痛卡萨诺瓦时,作者和读者都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多雾阴冷的伦敦,拥挤又危险。米勒天才地给这个模糊的时代赋予新生命,也将电影里的浪漫传奇再次带回人间。我们可以同时读到脏话和风趣,妓女和艺术。米勒还把18世纪英国文学领袖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写在书里。18世纪的后50年也称作“约翰逊的时代”。
经受玛丽羞辱的卡萨诺瓦想要自杀,但在一系列戏剧性的场面中获救,其中还包括1764年的大洪水。没人再记得夏比隆事件,重建的城市需要无数人性化的故事来激励。卡萨诺瓦也要开始新的冒险。从熟知的秘闻中写出可信的历史小说,米勒确认了他一贯的主题:美和艺术的消逝都是生活的反映和创作的原则。
媒体评价:
一本美丽而机智的小说...他的文字生动,精确又经常令人惊奇。它很容易读,它可以是生活暂停阅读本书是奇迹和欢欣的来源。
——《星期日泰晤士报》(Hilary Mantel, Sunday Times)
闪耀又极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多而不腻,和特殊时间地点共振同时还保持新鲜和时代感...他出色地捕捉到这份迷人孤寂的堕落和些许忏悔的救赎。
——《泰晤士报》(The Times)
充实而又尖锐...他的写作犹如卡萨诺瓦的做爱技巧一样灵活。舒坦躺着好好享受。
——《观察者》(Spectator)
米勒使用象泰晤士河上弥漫的雾一样微妙的语言画了一幅18世纪伦敦和它来访掠食者的完美制作的图片,气味又象背景中充满的腐臭一样强烈。
——《泰晤士报》(The Times)
精致...米勒优雅的散文充满想象和讽刺的幽默...一本哀伤的小说,美妙同时敏感地书写。
——《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
米勒的散文犹如宝石...卡萨诺瓦神气活现的自传在这里以典雅,哀伤,对死亡目的的凝思重现。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有非凡力量和秀丽描写的段落,这是一个非常罕见和拥有卓著天赋的作家。
——《星期日独立报》 Independent on Sunday
中文书名:《氧气》
英文书名:OXYGEN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页 码:323
出版时间:2000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爱尔兰时报》年度图书(Irish Times Books of the Year)
2001年获布克奖(Booker Prize)决赛提名
2001年获英国惠布瑞特小说奖(Whitbread Novel Award )决赛提名
内容简介:
阅读这本另类又文笔细密的小说,你也许会觉得安德鲁·米勒可以胜任写任何主题的小说。他特别擅长描写与世隔绝的人生。
《氧气》是小说中戏中戏的名字。这出戏是为王室庆典准备的。内容是关于被矿难困在地下的三个人的反应。第一个接受了命运的不公,第二个抱怨让他落到这种地步的社会经济体系,第三个则寄希望于挖开岩石得救,但无论怎样反应,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共享的“氧气”正在急速减少。
1997年夏季,一次家庭团聚在英国某乡村进行。主人爱丽丝是个新近退休,长期丧偶的教师,她马上要死于癌症。聚集在她的身边是她的两个儿子:亚历克和拉里。
亚历克是一个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翻译。他害怕照顾病中的母亲。一看到母亲,亚力克就觉得恐惧,不知道最悲伤的时刻什么时候会来临。即使在这时,他仍然妒忌地感觉,母亲似乎更喜欢他的哥哥,拉里。
拉里是个出色的运动员和演员,但他的光辉到中年时褪色了。曾经交际广泛的拉里目前不过是个失业的电视肥皂剧明星,闪亮的美国职业生涯即将堕落到出演垃圾色情电影。只有那样他才能搞到钱,避免破产并且维持脆弱的婚姻。现在,他也回到了这个他度过了童年时光的英国小乡村。
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匈牙利籍的流亡戏剧作家拉兹洛·拉扎尔,《氧气》就是他的最新作品。亚力克则正在翻译这部作品。拉扎尔似乎拥有一切亚历克没有的东西:在巴黎非常时尚的街区拥有舒适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异性伴侣,常年交往的艺术家圈子。然而,拉扎尔也被自己痛苦的回忆折磨着,他无法忘记1956年的起义,而且他觉得自己曾经背叛过一个同志。当一个政治组织要求他进行一个秘密的使命时,他觉得这是弥补过去的好机会。他重回巴尔干半岛,参加抵抗运动。
这些片段使米勒的这本新书听上去完全不协调。但其实正象被困在地下的矿工,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努力获得自己呼吸和生存的空间。作者开始暗示,尽管每个人的生活枷锁各不相同,命运,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威胁着所有主人公的生存。
整个故事由母亲爱丽丝讲述。爱丽丝也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她已经无力抓紧自己的生命了。米勒在描述爱丽丝的虚弱时,使用了优雅和尊重的文风。她离开人世就好像作家完成一个优雅的句子。她久久的沉默让她能在照满太阳的病床上看到更多的细节,尽管“房间里的一些物和人都已经到了他们凋谢的尽头...”作者运用充足的描写仔细地处理她过世的画面和细节,就像常人对待自己过世的亲人一样。
游移在安静的英国田园,巴黎欢闹的酒吧,加利福尼亚,其中还有一个布达佩斯人的过去和现在,米勒巧妙地展开主角们的故事和他所有故事的共同主题——释放自我——即使最后的结果只是自我毁灭。他以同情的笔调描写患绝症的爱丽丝,她抓住的最后残余的生命,最后痛苦的呼吸: “这就是我最后的时光了吗?特定的姿势,特别的反应,头按一定的方法歪斜,讲话时手会颤抖?”他提醒我们,即使在绝望中,人类也可以选择。最后他恰当地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结束这本智慧的,引人入胜的小说:
爱丽丝缓慢的消亡和她周围人阴暗的心理形成对照。在一起精心策划的拙劣表演中,一支枪在拉扎洛的寓所走火,这声枪响即使隔着很远也能听见。拉里,花一整个下午在妓女平坦的小腹上吸食可卡因,一边聆听着纳特金·科尔的圣诞歌曲专辑。他在口袋里找出两粒药丸:一颗可以让他顺利完成色情电影的拍摄,另一颗是“死亡药丸”,也许可以让他忘掉一切。要命的是,他记不起哪颗是哪颗了。亚力克感觉到《氧气》这出戏简直就是他身边环境的写照。
媒体评价:
一个拥有惊人天赋的作家用毫无保留的语言将他的角色展现出来,他以惊人的深度和优雅表现笔下人物的复杂性。
——《爱尔兰时报》年度图书(Irish Times Books of the Year)获奖词
本书证实了他作为人心和人性最熟练的传记作家之一的名声...体贴,复杂,令人满意的作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米勒运用的想象力总是出乎意料,有时让人吃惊...这本书让人不忍释卷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米勒是如此令人惊讶的散文作家,不论他设置怎样的场景,他笔下的人物总会表现出罕见的情感真实。
——《苏格兰星期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高度完成的作品...深呼吸然后好好享受。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一本)出色写作的小说,颂扬了爱的力量...直到最后一页都会抓住你的注意力。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中文书名:《乐观主义者》
英文书名:THE OPTIMISTS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ANA
页 码:300
出版时间:2005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 文学
内容简介:
米勒的第四本小说,讲述一对兄妹克莱姆和克莱尔·格拉斯的故事。因为他们生活支柱的崩溃,所以都沉浸在精神阵痛中。
克莱姆是一名摄影记者,刚从卢旺达一次糟糕的派遣任务回到伦敦。在那里,他目睹了一起发生在前比利时殖民地一座教堂的大屠杀后。全书开始时就很漂亮,克莱姆退化到一种类似道德发烧的状态,在伦敦街头游荡,他孤寂,无自治力又充满侵略性,对惨象的回忆有痛苦的感觉。
米勒的英文很平实,但并不松懈或者过分煽情:“他把箱子里自己的靴子和衣服放进一个黑色的垃圾塑料袋里。他把袋子拿下楼,丢进地下室外园子里的一个垃圾箱,然后回上楼擦洗手上的皮肤。第二天早上,当垃圾搬运工走在街上时,他可以听见他们的叫喊声。”
克莱姆去苏格兰看他的妹妹,目前正在一家私人诊所治疗神经衰弱。克莱尔的病情相当严重而且神秘。她是一个艺术历史学家,喜欢用诸如《德拉克罗瓦和经济学的兴奋》这样名字出版学术书籍。她害怕黑暗以至她晚上不敢熄灯,并且将窗户用胶带封死。
克莱姆悲伤的独白被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打断。首先,他旅行到加拿大探访一个也目睹了教堂大屠杀的朋友,弗兰克·西尔弗曼。西尔弗曼正通过在一个救济站工作来疗伤。获得勇气的克莱姆回到英格兰,决定担负起对妹妹的责任,他把带她回到他们童年时居住的索默塞乡村。在那里,普通的乡村家庭让他们暂时忘掉自己的悲伤,试图从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书中的第二个高潮就在乡村里,当时克莱尔正在为她姑姑和堂兄弟烹饪一条鲑鱼,但这顿午餐也被意外打断了。克莱姆得知大屠杀的凶手已经在比利时落网。他追踪凶手来到布鲁塞尔的一个非洲人聚居区,却发现结果是惊人的和神秘的。
可想而知,小说叙述的节奏非常缓慢,就像小提琴家演奏的慢板乐章,技巧和判断力都无法被忘记。克莱姆枯燥的日常生活,饮酒,乏味的食物,不舒服的旅行,贫乏的语言都在一瞬间被一系列暴力和恐慌打破。小说中克莱姆的压抑来自于教堂大屠杀,米勒的灵感则可能来自于卢旺达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
米勒从政治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了关于殖民地如何成为现代非洲暴力的根源。宏大的主题往往是现代英语小说作家的诅咒,但米勒却能处理得很好。同时索默塞乡村的场景以可靠的效果,表现了光明的基调。
媒体评价:
出类拔萃...它是描写有许多错误开端而结局也是死胡同的一次旅途。在对细节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量的再现上,作者表现得充满魔力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一次愉快的阅读...《乐观主义者》是一部聪明又容易理解的小说,中间有熟悉又独特的人物。米勒描写和分析人类本质的能力相当了不起。 ——《闲暇》(Time Out)
整齐的记叙和对日常细节缓慢,安静的积蓄将雍容灌入的这本小说。
——《每日邮报》(Daily Mail)
深刻,让人思考,不随便下结论,不提供单纯的答案...它留给读者相当的勇气,并且在面对如此多的反面例证后,仍然留给读者希望的感觉。 ——《观察者》(Observer)
有力又活泼的书,完美地撰写和提炼...,由温柔的,几乎无法察知的爱的养料推动。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冲击,动人,对人性最好和最坏一面都抱有希望。 ——《星期天快报》(Sunday Express)
中文书名:《一个快活的清早》
英文书名:ONE MORNING LIKE A BIRD
作 者:Andrew Miller
出 版 社:Sceptre
代 理 人:United Agents/ANA /ANA
页 码:366
出版时间:2008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类 型:文学
内容简介:
小说故事背景设在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人高野佑二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忠诚辛苦奋斗,努力当位出色的诗人。他和一些讲法语的朋友组成一个俱乐部,在朋友的支持下,他每个月都会到费内翁先生,一个法国丝绸商人家里聚会,他们在那里喝酒,看卓别林电影,听主人的女儿演奏肖邦:“在西方你有音乐。在这里,我们也会弹奏。” 而他那位在精英云集的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则定期支付生活费,让他无后顾之忧朝自己的路迈进。但他常常仍然茫然于生活和艺术之间,而且在两者上都没有什么进展。他又不断困惑于东西方文化的矛盾,迷失在传统和现代之中。
在他安枕沉浸于写作乐趣和创作思绪时,现实世界的大门慢慢朝他敞开。因他的父亲不再富裕,无法再贴补他的生活费,而他被征召入伍的日子也逼近了。随着佑二的朋友都被征招入伍,他的人生好像折纸一样被交叠,只希望为死亡留出更多的空间。我们的主角依靠病假条来躲避服役。日本的军国主义不断打击着佑二薄纸墙般的自我意识,终于他也无法再将自己包裹在学院式的幻想中,也无法继续追寻梦想,去成为和他的偶像兰波(Rimbaud)比肩的诗人。
当理想无法再与现实抗衡的同时,命运中与他紧紧相系的人出现了。她是费内翁先生的女儿──19岁的少女艾丽莎,一位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的年轻女孩。从她的身上,他学到如何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成长。对于这个女孩,佑二若有所思地说:“她似乎如此钦佩日本所有的东西,又毫无疑问和所有西方人一样对神秘东方保持好奇心,并且她很乐于亲身来感受一下这种神秘。”
他羡慕欧洲的生活,对日本文化的缺失担心——东京才刚刚从1923年灾难性的地震火灾中得到重建,而新的破坏眼看又要来临。米勒用落在佑二脸上的雨来暗示无可逃避的破坏,他这样描写:“血般温暖光滑,好像雾化的太平洋。”老百姓正在死去。他以前的邻居正在把中国囚犯押送到医院去作活体解剖。然而作为日本人,佑二却无法逃离这样的世界。
在一个普鲁斯特式的瞬间,空气中漂浮着茶的芬芳,我们脆弱的反战英雄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爱。爱这个世界。房间,光线,阴影,歌唱的昆虫,茶,雨水冲刷的空气。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使完全不准确——这样的句子已经太多出现在最恶劣人的嘴里——仍然要热爱这个他熟悉的地方,甚至是它的抽搐。好好明白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高野佑二,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无法放弃的这个地方。”
米勒的行文坦率而简洁,他为西方读者带来令人信服的日本味道。米勒小心翼翼地堆砌他的语言和情节,不使用太多的形容词,就好象在用灰色的鹅卵石铺设禅意的庭院。
这里有布满优美,真实和讽刺的瞬间。有诸类似于版画的场景:“生活碧玉的大海上漂浮着白色的小船。”有时这种仿佛从宇宙本原中提炼出的事物似乎可以减缓时间的步伐。米勒用一条很好的线索描写佑二近乎静止又无聊的城市生活:喝清酒,喝茶,喝红酒,喝咖啡...他这样形容佑二:“他并不是在度日,而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小时中移动,就象一只算盘中的珠子。”
作者用精采的笔调创作出这部激荡人心的抒情故事,刻画出一个关于成长、剥掉梦想和追逐内心声音做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故事。整部故事描述地十分生动,尤其是透过作者洗炼的笔法和说故事的才能,也让我们清晰见到当时那个重要历史时期下的东京和整个日本的面貌。小说名作《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前往战争的年轻人,《一个快活的清早》则描写了一个躲避战争的年轻人。
媒体评价:
词句从安德鲁·米勒完美图片般的想象中轻软地掠过...羽般的段落在想象中漂浮...深深感动,作者用一种充满爱的注意力编制语言来写作,就好像帕斯捷尔纳克复生 (Pasternak,诗人,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苏格兰人》(Scotsman)
...令人信服的日本味道。米勒小心翼翼地堆砌他的语言和情节,不使用太多的形容词,就好象在用灰色的鹅卵石铺设禅意的庭院。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一本)精美的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米勒是一个严谨的作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米勒笔下的日本人角色非常可信,他创造的日本世界是一次真正的成功。
——《卫报》(The Guardian)
节奏和有点隐晦的特质被安静清新的声音代替,完全符合故事本身的优美,作者完成了一次睿智的写作。
——《泰晤士报》(The Times)
米勒一直是一位精妙的风格大师。 ——《都市日报》(Metro)
1940年东京生活,一个形象的写照...[他的]语言简洁,但其中有未说出口的沉重。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米勒的写作穿越历史的距离。《一个快活的清早》中的散文词韵就像东京公园里盛开的花朵那样精致。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优雅的写作反映出《一个快活的清早》中富有思想性的人物,任何国家的读者都会喜欢这个战争、不确定性和浪漫爱情混合成的故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作者约翰·伯恩(John Boyne)
摘自: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1705室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4206
传真:010-82504200
Email:selina@nurnberg.com.cn
网址:www.nurnber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