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之行——伊斯坦布尔-2:傻傻分不清,亚洲还是欧洲?
文/曼佳
从上海直飞伊斯坦布尔大概11个小时,当我们到达伊斯塔布尔机场的时候,为它的超级巨无霸的规模感到震惊(后来查了一下数据,果然是超级大)。我们在这个机场需要导游,才不至于迷路,在这里能从各色旅客中,看到东方和西方,世俗和传统等再次交汇,生生不息。


(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会去那些最著名的标志景点要么是人文的,要么是自然风景的,伊斯坦布尔这两者都有,而且特征还是全世界都极负盛名的。
我觉得了解一个城市,首先了解它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会提示我们关于此区域的一些重要的信息,上个世纪以来历史届一直流行着“地理决定论”:认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其文化特点由其地理条件决定的。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会用这个观点分析一些民族的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比如山区的人因为抢夺稀缺的资源而更为骁勇善战,海边生活的人会因为出海谋生生死叵测看待死亡更加平淡。我看过的一本非洲游记,说到为什么这么多年非洲大陆整体来说还是很贫穷,人们真的不努力,也难得有发展,是因为那块地方天气过于炎热,人们动一下就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能不动就懒得动一下。不过所谓地理决定论,并不是说地理决定一切,而是说地理因素十分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里,用很长的篇幅也说明了伊斯坦布尔为啥改朝换代,三改其名,几千来来一直具有这么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被很多民族觊觎,甚至从未被超越。因为它的位置太特殊了,它的位置太好了。


(伊斯塔布尔:从欧洲老城区眺望金角湾和海峡)

首先看一下这个城市的地图。从北到南是被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的一部分)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分欧洲区和亚洲区两部分,欧洲区优被从西到东的【金角湾】分成南北两大块。金角湾汇入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个区域是伊斯坦布尔最繁华的地区。如果用我们国家的上海来对比加强了解的话,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区有点像上海浦东,其欧洲区有点像上海浦西,【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点像黄浦江,金角湾流入海峡就像是苏州河流入黄浦江,两水交汇的区域就是这个城市最繁华最重要(甚至最贵)的区域。

(上海:从苏州河远眺浦东和黄浦江)
前一天我们去的两个宫殿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就在这个最重要的区域,这个区域我们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老皇宫【托普卡帕宫】,在土耳其语中意为“大炮之门”。托普卡帕宫在15世纪至19世纪期间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这座皇宫里面的开放的部分应该是重新维修过的,内部穹顶和墙壁等装饰看起来和蓝色清真寺很像,依然是奢靡美丽的。因为皇帝既然会花大量的金钱建造一个豪华精致的蓝色清真寺给民众用,那么对于自己的家(老皇宫),从人性上来说,他会更加不惜血本的。


(老皇宫的室内)
旧宫可以拍照,但是里面如今也没什么宝物可看的,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旧皇宫在前面提到的两水交汇的最重要的地理区域,所以视野非常好,近眺金角湾和海峡的壮美景致,而这种资源,在地理上就已经是无敌的了。


(旧皇宫的露台上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
但是这座宫殿由于年久失修,维护成本非常高。宫殿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有限。此外,宫殿的设施和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旧宫被弃用是必然的。
那么就有一座新皇宫【多玛巴切皇宫】,多玛巴切的意思是“填海而造的花园”。它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绵延600多米,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乘坐邮轮的时候可以看到长长的这一排建筑,始建于1843年,1856年完工。这一时期正是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期,皇宫内部的极尽奢华与国力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皇宫内部宝藏令人目不暇接,豪华的水晶灯、象牙、黄金制品比比皆是。为了建造多玛巴切宫,奥斯曼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为此欠下了巨额的外债。新宫建后不到70年,奥斯曼帝国轰然而溃,最后一任苏丹流亡。
新皇宫呢,里面的奢靡完全可以与我曾经参观过的巴黎的凡尔赛宫不相上下,甚至也许奢华程度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伊斯坦布尔的这座宫殿建设的时间其实比凡尔赛宫(建设时间1624-1789年)晚很多,本来这也是奥斯曼苏丹从欧洲访问回来后要用这样的宫殿胜出欧洲王室的那些奢靡宫殿,从而彰显大帝国实力的一个标志。
巴黎的凡尔赛宫是允许游客拍照的,但是新皇宫【多玛巴切皇宫】不允许游客拍照,所以我们没有留下凭证,所以很难从照片上来比较它们的奢华程度的高低。总而言之,这座皇宫金碧辉煌水晶璀璨,令人无比赞叹。不过想到因为本来不富裕却一定要借债装面,所以它对于拖垮帝国经济的时候也是“功不可没”,内心有一种复杂的感觉。不是针对这个宫殿本身,而是想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实与其掌握绝对权力的领导人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的,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并不在普通大多数的百姓手里。

(新皇宫门内可以看到外面现代化的建筑)


(新皇宫建筑及皇家码头)

(从海峡上看到新皇宫的长长的建筑)

(新皇宫的内庭院)
我唯一注意到的差别,就是旧皇宫里是没有任何画像的,不仅仅没有关于伊斯兰宗教的重要人物的画像,也没有任何奥斯曼大帝的肖像画。而在新皇宫是有几张苏丹的画像的,一张大的,几张小一点的,不知道他们是谁,大概是建立这个皇宫的大帝和他后来的子嗣?除了奢靡的程度远不同,就是因为这一点,也让我记住了新旧皇宫的最大的不同。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起土耳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奥尔罕·帕穆克的小说《我的名字是红》,虚构一个在16世纪末发生的故事,一个奥斯曼苏丹,见识过西方法兰克画派细致入微传神的肖像画的魅力后,心驰神往,想偷偷在一本书中留下自己的画像?他暗暗地授命一群细密画的画家(每个人画画只能画其中某个工序)用他们的技术达成这一点,但是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非常不符合当时伊斯兰教中的不可以对生命体崇拜的传统,所以这个事件在画家群体中也引起了分裂,最后在画家中有几起谋杀案发生,当然苏丹的那种念想也被迫终止。所以在新宫中看到的这几位奥斯曼末代大帝的肖像画我还是纳闷了好一会,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终于可以开始悬挂或者留下自己的肖像呢?这大概着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开始吧。
总而言之,世界变了。以前认为绝对不可能改变的事物,有朝一日也没有那么绝对。变化才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
我们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游船游览路线从金角湾的加拉塔桥开始,开始沿着欧洲岸的这侧航行,然后在连接欧亚大桥的地方折返,沿着亚洲岸的这侧航行回到金角湾。

(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船路线)

(海峡上的游船)
金角湾在伊斯坦布尔完全是一个现象级的地点,除了以前的皇族,后来的达官贵人富裕阶层基本也住在这个附近,比如土耳其著名的作家奥尔罕·帕穆克从他现在住的家里可以眺望金角湾,在他的好几本描写伊斯坦布尔的小说中,他的那些名门望族的亲戚和一些同阶层的朋友们,都是住在山上可以眺望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好风景的住宅为什么那么贵,因为这种地理资源就是稀缺的。

(金角湾)


(金角湾的店铺)
在这个作家的书中也多次提到其实富人们是不会住在临海别墅的,因为潮湿气候让室内环境并不舒服,人也容易得关节类的疾病,外加这个海峡不时会发生一些船只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撞击岸边引起火灾的故事,所以住在滨水的别墅既不舒适也并不安全,所以富人门是住在半山或者山顶,眺望风景的。我们在国内也会听一些海边的居民说一些同类的经验,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游客估计还是不错的。
这一天下着雨,在冬日里更是显得相当地冷飕飕,因为这并不是游海的季节,所以其实游船很少,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并没有蓝天衬托的背景下,海峡依然很美,壮阔且微蓝,让人不由地想象如果在一个蓝天白云的晴朗天气里,这个海峡风光将会是如何扣人心弦地美丽呢?
欧洲区的岸边可以近距离看到那些最著名的清真寺和旧皇宫以及后来的新皇宫等等,在海边还有很多精美的欧式建筑,尽显得这个城市的繁华与厚重。一大群海鸥在海面上翩翩起舞,实在是美妙。




(欧洲区的风景)
亚洲区主要是一些居住建筑,有精致的别墅,更多的是一些普通的现代多层建筑。


(亚洲区的风景)
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区现在也是作为伊斯塔布尔的郊区存在,两岸的别墅的价格千差万别,两岸通行除了欧亚大桥外就依靠游轮横渡。几千年来发展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地理位置,在这座城市在古希腊时期还叫拜占庭的时候,因为洋流的影响和地势的原因,他们就发现欧洲区相比较亚洲区更适合建造港口。这又是一个地理决定论的影响案例吧。
无论在游船行使在海鲜的主水道上,还是在欧洲区的岸边低头看涌起的海浪,水母的密度简直惊人,本来透明的水母在水里反而呈现出一种白色模糊的絮状,水母只能生活在水质清澈的地方,这证明即使在这样的一个特级大城市的繁华水域,他们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得很好的。我甚至将一个被海浪抛到岸边的一个碗口的水母重新扔到海里去。

(被海浪拍到岸上的水母))



(欧亚大桥和标志的奥塔科伊清真寺)
然后有一些人就站在岸边轻松垂钓,不一会就掉到好多小鱼上来。我心想,这样的鱼儿的密度,在我们国家的话,如果还免费垂钓,这里得密不透风地排上多少垂钓者啊?所以我想,也许这在欧亚大桥下的【奥塔科伊清真寺】(从外形上看就知道原来是基督教堂改成清真寺的)边垂钓的人,可能是他们本地旅游局安排的演员。他们甚至用这些小鱼来喂食无处不在的各色可爱又干净的野猫,作为伊斯坦尔布这座猫之城,猫儿们无处不在,它们真是幸福。

(从游船上看到海岸的广场有人垂钓)

当然最著名的塔克西姆广场是一定要去的了。如果读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小说,这个广场的名词简直就是高频出现,总之就是市中心的核心区域,约会吃饭的要去那里接头,做生意的以把店开进那里为成功标志。总之以塔克西姆广场为起点的步行街就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商业大道,有点像上海的南京东路的地位。

(塔克西姆广场的中心雕塑)
我们一行人走了一会儿,发现两边就是各种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世界品牌,有奢侈品品牌,也有一些普通品牌,总之这条大街如果不说在哪个城市,它和很多大城市的中央商业大街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于是我们拐进其中的楼房之间小道,倒是发现别有一番趣味。



(伊斯坦布尔的CITY WALK)
里面似乎隐藏了各种各样的小店,传统的瓷器店当然最多,有些瓷器精美到好想不顾一切买买买,也还有很多旧物商店,除了奥斯曼帝国等的一些纪念品,甚至会有一些某国军团的一些徽章等之类,这让某个同学非常惊讶。


总之我们就随意穿行在这个区域的大街小巷,来了一次真正的 CITY WALK。有时也会看到一座基督教堂,在这个城市里,信仰是自由的。


(城市中的基督教教堂)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彩色街区也值得一提,【巴拉特街区】如今也是游客打卡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3年某艺术团队在这里进行彩色街区艺术项目创作,将原本破旧的建筑物涂上了鲜艳的颜色,以旧改新,将这里变成了一个活力特色的街区,吸引了很多人来打卡拍照。在这里最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道路坡度,陡到下坡的时候担心坡度太大收不住要滚下来,住在这里的人们回家是典型的爬山可真的是不容易啊。






(巴拉特彩色艺术街区)
我们的确在这里看到了很有风格的涂鸦作品,似乎画里画外的2个人形成了某种动与静、强烈与平淡的反差,似乎颇为有点意思。
感觉就像土耳其人的一些矛盾的反映,比如土耳其到底是亚洲国家,还是欧洲国家?无论从小说里看,还是在现实中问土耳其人,他们也有点不那么明确。
按照其土地的比例土耳其毫无疑问是亚洲国家,但是俄罗斯也是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是它是欧洲国家嘛。但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来看,无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还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其权力核心一直在欧洲区域,上千年以来一直受欧洲文化强烈地影响,在近代又一直被英法等国操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是奥斯曼帝国是战败国,巴尔干半岛上的那些从属国(属于欧洲国家)都悉数独立了出去。在现代在凯末尔建国土耳其后又坚定地推行世俗化改革,与亚洲临近区域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进行区别,虽然在如今新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在土耳其传统主义似乎有所抬头,但主流认为还是应该走世俗化路线的,不能走回头路背离凯末尔国父的立国精神。
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人口1600万占土耳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其经济总量占土耳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三分之一,所以伊斯坦布尔对于土耳其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伊斯坦布尔觉得自己是欧洲城市,或者说上层精英阶级更希望自己是欧洲人,那么他们会觉得土耳其是欧洲国家,应该参加的是欧洲的各种机构而不是亚洲的,思想行为应该开放西化,而不是因宗教传统保守。这当然会让那些土耳其中东部远离欧洲大陆的传统的伊斯兰教的民众不能理解和无法接受,妇女的头巾问题就是这两种立场的矛盾核心的表相所在。所以这个国家一直在两种思潮对立的矛盾中前行。他们自己也不那么明确,对于我们外人来说就更无法发表意见了。
总之这个国家因为它的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它十分厚重且复杂的历史,它在东方和西方的争夺中,被东西双方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各方面所影响,让这里的人也多了很多不确定感,这种很难确定自己国家或者民族定位感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他们,也还将继续矛盾下去。作为一个有故事的地区,也必将是一个有趣味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探寻属于他的秘密。
我觉得这个国家去一次远远不够,它的故事太多了,它的颜色是看不透的,有很多应该感受的还来不及感觉,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去品味。不过应该还是像这次一样,要与喜欢的人一起去,整个旅程才会和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