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如此毁灭——观《唐山大地震》
在某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带着一点焦躁,置身于影院的无边黑暗中,看一部以伤痛铸成的片子,这听起来真是个奢侈而残忍的主意,可这正是我今天去做了的。
平心而论,在近年来我所观摩过的影片中,这部实在是不算差的,我甚至都觉得,与所获得的体验相比,花去九十大洋还是值得的——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想到,这毕竟是一部国产片。
请容我一点一点叙述自己的感受吧。
影片开场那一连串场景——夏日里稚童手中的冰棍,街道上追逐嬉戏的孩子,回到家里围绕台式电扇展开的温馨一刻——有一种生活本身的诗意在其间荡漾,我必须得说,这是国产片里少见的一段大好开头。
接着,我不知道大地震来临时是否真是这样,但是我却是真的被撼动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分无助:人真是远比一颗芦苇还要脆弱的造物;那一刻,我心里竟然怒火中烧,觉得上帝未免太不公平,无端降下这样一场完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巨大灾难;那一刻,我想到的是,这也许真的是一片被上帝抛弃的土地,否则,那么多无助的人啊,他们难道真的命该如此?!
可是如你所知,我看过纪录片《掩埋》。我知道,如果说这确是天灾,这也更是人祸。二十四万人,他们确实命不该此,虽然也许,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我们能做的无论如何都实在有限。
震后的晴天似乎来得过快了。部队撤出时,阳光是那样地灿烂,这残酷的跳跃甚至让看客(观众)都有些无所适从了。这样的处理无论如何都是过于轻率的,虽然观众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对其用意也实在已经心知肚明。
当新学期开学,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新的了。也正因此,影片中毛的葬礼显得更具反讽意义:庆父不死,鲁难不已。他的丧仪由此变成了一场注定要令后世的观看者颇感尴尬的喜剧,即使不称其为闹剧。
有意思的是,一场大灾难过去十几二十年后,方达、方登先后摇身一变,成了“成功人士”。可这成功看起来就跟当年的大地震一样,似乎也是从天而降的,如此戏剧化,让人不能不疑心导演是不是因为在成功人士堆里待久了,不食人间烟火了,否则何必如此演绎?难道主人公是普通人,这戏就演不下去了?其实影片末尾出现的纪念墙前的那名普通退休工人,已经让这份迎合大众的苦心在瞬间化为乌有,真实的生活在此暴露无遗——那些灾难过后承受了经年累月伤痛的幸存者,其实多半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这还不算什么,全戏最大的败笔其实还是汶川地震现场那位母亲的选择。这样的叙述,当然有一部分是出于情节安排的需要,但无论怎么说,它都让人无信服。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位母亲,会在救援者认为完全有希望实施救援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为女儿截肢的残忍要求。因为它不是符合母性的选择。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过是一个拙劣的借口,为了实现一种伪善或纯粹情节的需要而不顾当事人(即那个被压女孩本人,在这里由于情节的需要而被设定为一名无法表达自我意志的昏迷者)意愿的一个荒唐选择。这不会是生活的真实,但在某种层面上,它却恰好暴露出导演对于人的独立意志的漠视——孩子彻底失去了自己的面貌,仅仅为了成全母亲那乌有的“高尚”的道德选择。
值得说一句的,还有导演在无意中透露出来的性别歧视。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本片中所有带点负面意味的角色都由母亲们(生母和养母)来扮演,而父亲们(生父和养父)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好爸爸形象,不能不说是有点不公平的。而震前大强和元妮做爱的那场戏也多少显得有点多余,意在表现出他们俩的“恩爱” ,却实在显得牵强无比。
这篇短文谈了一点感想,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遗漏了更多的东西,不论有意或者无意。不过既然很多东西(比如据说是本片最大看点的“水泥板”)已由别人谈出,也或多或少表达了我的意思,也就没有必要在此絮絮叨叨了。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平心而论,在近年来我所观摩过的影片中,这部实在是不算差的,我甚至都觉得,与所获得的体验相比,花去九十大洋还是值得的——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想到,这毕竟是一部国产片。
请容我一点一点叙述自己的感受吧。
影片开场那一连串场景——夏日里稚童手中的冰棍,街道上追逐嬉戏的孩子,回到家里围绕台式电扇展开的温馨一刻——有一种生活本身的诗意在其间荡漾,我必须得说,这是国产片里少见的一段大好开头。
接着,我不知道大地震来临时是否真是这样,但是我却是真的被撼动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分无助:人真是远比一颗芦苇还要脆弱的造物;那一刻,我心里竟然怒火中烧,觉得上帝未免太不公平,无端降下这样一场完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巨大灾难;那一刻,我想到的是,这也许真的是一片被上帝抛弃的土地,否则,那么多无助的人啊,他们难道真的命该如此?!
可是如你所知,我看过纪录片《掩埋》。我知道,如果说这确是天灾,这也更是人祸。二十四万人,他们确实命不该此,虽然也许,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我们能做的无论如何都实在有限。
震后的晴天似乎来得过快了。部队撤出时,阳光是那样地灿烂,这残酷的跳跃甚至让看客(观众)都有些无所适从了。这样的处理无论如何都是过于轻率的,虽然观众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对其用意也实在已经心知肚明。
当新学期开学,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新的了。也正因此,影片中毛的葬礼显得更具反讽意义:庆父不死,鲁难不已。他的丧仪由此变成了一场注定要令后世的观看者颇感尴尬的喜剧,即使不称其为闹剧。
有意思的是,一场大灾难过去十几二十年后,方达、方登先后摇身一变,成了“成功人士”。可这成功看起来就跟当年的大地震一样,似乎也是从天而降的,如此戏剧化,让人不能不疑心导演是不是因为在成功人士堆里待久了,不食人间烟火了,否则何必如此演绎?难道主人公是普通人,这戏就演不下去了?其实影片末尾出现的纪念墙前的那名普通退休工人,已经让这份迎合大众的苦心在瞬间化为乌有,真实的生活在此暴露无遗——那些灾难过后承受了经年累月伤痛的幸存者,其实多半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这还不算什么,全戏最大的败笔其实还是汶川地震现场那位母亲的选择。这样的叙述,当然有一部分是出于情节安排的需要,但无论怎么说,它都让人无信服。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位母亲,会在救援者认为完全有希望实施救援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为女儿截肢的残忍要求。因为它不是符合母性的选择。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过是一个拙劣的借口,为了实现一种伪善或纯粹情节的需要而不顾当事人(即那个被压女孩本人,在这里由于情节的需要而被设定为一名无法表达自我意志的昏迷者)意愿的一个荒唐选择。这不会是生活的真实,但在某种层面上,它却恰好暴露出导演对于人的独立意志的漠视——孩子彻底失去了自己的面貌,仅仅为了成全母亲那乌有的“高尚”的道德选择。
值得说一句的,还有导演在无意中透露出来的性别歧视。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本片中所有带点负面意味的角色都由母亲们(生母和养母)来扮演,而父亲们(生父和养父)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好爸爸形象,不能不说是有点不公平的。而震前大强和元妮做爱的那场戏也多少显得有点多余,意在表现出他们俩的“恩爱” ,却实在显得牵强无比。
这篇短文谈了一点感想,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遗漏了更多的东西,不论有意或者无意。不过既然很多东西(比如据说是本片最大看点的“水泥板”)已由别人谈出,也或多或少表达了我的意思,也就没有必要在此絮絮叨叨了。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