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托萨修道院:米兰公国的兴衰
今年九月在米兰游玩,幸得友邻陪伴访问了切尔托萨修道院(Certosa di Pavia),印象深刻。这几天终于有空把照片和手边的资料整理成日记以为纪念。

1394年,第一任米兰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为了履行妻子卡特琳娜(Caterina Visconti)的誓言,同时也为了营建一座家族墓地,开始着手在帕维亚维斯康蒂城堡北部广阔猎场的北端修建一座修道院。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来自锡耶纳的加尔都西会修士和三位建筑师:Bernardo da Venezia、Giacomo da Campione和Cristoforo da Conigo,前两位建筑师同时还负责了米兰达教堂的建造。 1412 年,吉安·加萊亞佐的次子、公国继承人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康蒂 (Filippo Maria Visconti ) 將工程委托给乔万尼·索拉里 (Giovanni Solari)。

修道院前一条小河穿过,灌溉着周围的稻田。走过小桥是两个绘满壁画的前厅,分别建于1434年和1454年。外侧的门厅拱门两侧的壁画已剥落不清,但檐部的先知半身画像保存较好。



在乔万尼·索拉里之后,吉尼福特·索拉里(Guiniforte Solari)继承了父亲在修道院的工作,再后来这项工作由乔万尼·安东尼奥·阿马代奥(Giovanni Antonio Amadeo)接手。
教堂主立面高32米,宽40米,完成于教堂内部之后。它采用了和米兰大教堂一样的白色大理石,是伦巴第文艺复兴的伟大纪念碑。立面的下半部分完成于15世纪末,主要由阿马代奥负责,体现了伦巴第盛期文艺复兴风格;16世纪上半叶,Cristoforo Lombardo修建了上半部分。立面底部装饰着古罗马风格的侧面像,体现了典型的文艺复兴品味,底座上方的壁龛中还有先知的雕像。



主立面大门的设计由阿马代奥和Gian Giacomo Dolcebuono绘制,建于1501-1508年。四根白色白色卡拉拉大理石科林斯柱竖立在充满雕刻装饰的基座上,支撑着上方的檐口与半圆拱。大门内南侧的浮雕表现了两个故事:教皇批准加尔都西会成立(上半部分)和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为修道院奠基(下半部分)。半圆拱中安放着圣母子的雕像,拱腹亦有基督像装饰



教堂的其他立面与教堂内部相协调,均属于伦巴第哥特风格。红砖形成的暖色与白色大理石拱廊和小尖塔对比鲜明。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中殿两旁各有一个侧廊。中殿开间平面呈方形,是典型的意大利哥特教堂布局,空间效果较西欧典型的哥特教堂更显宽阔。


在唱诗班与十字交叉处有一道大理石隔墙,目的是分隔神父与平修士。中殿与十字交叉处另有一道巴洛克风格的锻铁隔墙,装饰着花卉图案和柔和的螺旋



教堂的南北耳堂分别陈列着维斯孔蒂与斯福尔扎家族的一位成员的石棺。
1447年,维斯康蒂家族绝嗣,米兰进入短命的共和国时期。仅三年过后,最后一任维斯孔蒂米兰公爵的女婿、 雇佣兵首领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Francesco Sforza)自封为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家族登上米兰的统治舞台。
北耳堂是“摩尔人”卢多维科(Ludovico il Moro)和他的妻子贝亚特里切·埃斯特(Beatrice d'Este)的安息之所,他们的石像躺卧在维罗纳大理石底座上。这些精美的写实主义雕像由克里斯托福罗·索拉里 (Cristoforo Solari)制作,于1564年从米兰恩宠圣母堂搬运至此。


北耳堂的半圆后殿上描绘着圣母加冕的场景,一旁的见证者分别是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左)和“摩尔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右)。

1474年3月11日,修道院创始人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的遗体被郑重地移至修道院。
南耳堂的东侧陈列着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的陵墓,由“摩尔人”卢多维科于1491年委托雕塑家詹克里斯托法罗·罗马诺(Gian Cristoforo Romano)设计,上面的浮雕回顾了吉安·加莱亚佐的一生。这座陵墓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圣龛般的建筑风格,它为16世纪的重要陵墓树立了典范,如圣丹尼斯的法国国王陵墓和米开朗基罗的儒略二世陵墓。
修建陵墓的理由是为了强调维斯康蒂-斯福尔扎家族统治的连续性,从而维护斯福尔扎统治的合法性。然而,卢多维科纪念的祖先也是法国人统治米兰的依据: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的女儿嫁给了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最终导致了法国于1499年入侵米兰,卢多维科被驱逐并死于狱中。



耳堂南侧半圆后殿上方的壁画以圣母子为主题,左侧描绘了为圣母献上切尔托萨修道院的吉安·加莱亚佐,其余三人则是吉安·加莱亚佐的儿子。



唱诗班和圣坛铺满壁画,使整个教堂中装饰最华丽的部分。唱诗班座位由Bartolomeo de’ Polli雕刻并由Pietro da Valiate镶嵌。圣龛由Ambrogio Volpi设计,形似一座小庙宇。






小回廊紧邻教堂,由吉尼福特·索拉里设计,建于1462年至1470年。拱廊被Rinaldo de Stauris制作的精美的赤陶半身像装饰,回廊中央的草坪上放置着一座喷泉,向四边延伸出十字形道路。温暖的红砖与赤陶,白色的大理石柱和绿色的草坪在庭院中交相辉映,可以说是欣赏教堂的最佳地点。回廊南侧有一座赤陶与大理石制成的洗手池,是修士用餐前净手的地方。半圆拱中的赤陶雕像描述了耶稣与井边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大回廊长124米,宽102米,也是吉尼福特·索拉里的作品,完成于1472年。回廊共有123座拱门,由白色大理石和粉色大理石柱交替支撑。回廊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23座供修士居住的小房子,每个房子都带有花园。






加尔都西会管理切尔托萨修道院直到1782年约瑟夫二世的改革,后来交替用作西多会、加尔默罗会和加尔都西会的修道院。1968 年,一个小型西多会修道院社区迁入其中。时至今日,切尔托萨修道院依然安静矗立在一片田野之中,见证着时间的流逝。




绿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布鲁塞尔新艺术之范·艾特菲尔德公馆 (Hôtel van Eetvelde) (14人喜欢)
- 布鲁塞尔新艺术之汉农之家 (Maison Hannon) (28人喜欢)
- 陵墓中的天国 (5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