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及其重大意义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纪念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作为战略后方,地位特殊、贡献巨大。沈阳人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边打、边稳、边建”方针,全城动员、全程部署、全民参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铸就了沈阳“工业之骨”与“城市之魂”,为这座英雄城市镌刻出永不磨灭的“抗美援朝烙印”。为此,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沈阳日报社联合推出党史研究成果《沈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及其重大意义》,回顾总结沈阳作为抗美援朝战略后方的英雄历史,全面展现沈阳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此激励全市干部群众以史明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新征程上书写新辉煌。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前方的后方和后方的前方”。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沈阳人民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工作激情,一面支援前线、一面进行经济建设,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沈阳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彰显出的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国奉献的爱国热忱与担当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成为这座英雄城市永续传承的红色基因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广泛凝聚抗美援朝的精神伟力
在抗美援朝运动发起前,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号召下,沈阳市(抗美援朝时期,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尚未归沈阳市管辖,本文“沈阳市”“全市”等表述除特殊标明外,均不含辽中、新民、法库、康平)于1950年5月中旬开始组织开展了禁止原子战争的和平签名运动,于7月下旬开展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全市人民群众深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政治觉悟迅速提高。
(一)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全面发动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次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指出:“我全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应有一致的认识和立场,坚决消灭亲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的错误心理,普遍养成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的态度”,部署在全国发起了抗美援朝运动。中共沈阳市委领导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迅速展开以“仇视、鄙视、蔑视”(简称“三视”)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1950年11月9日,沈阳市委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市委第二书记黄欧东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置之不理》的报告。随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52场报告,听众达4.3万余人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宣传网的决定,市委要求在每个党支部设立宣传员,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黄欧东等96人成为市直机关、团体第一批报告员,全市共设报告员638名、宣传员2.9万余名。全市各机关、团体及厂矿、学校等部门和单位,纷纷采取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全市共开展报告、讲演、座谈、示威游行等4100余次,文艺宣传活动创作6700余件、演出2300余次,黑板报、壁报、快报等6300余期,受众达668万余人次。在抗美援朝运动初期的宣传教育中,轰轰烈烈的“三视”宣传教育活动,快速消除了广大市民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全市上下凝聚起同仇敌忾支援抗美援朝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
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要求把“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争取全面的公正的对日和约”“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订立爱国公约”作为当时抗美援朝运动的三个中心任务,抗美援朝运动进入广泛开展阶段。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从1951年春节到三八节期间,沈阳人民声讨美帝的游行大会接连不断,各界群众共28万人次举行示威游行,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武装日本、破坏世界和平的罪行。1951年4月下旬,沈阳市各界群众、各机关团体普遍举行控诉美、日帝国主义及蒋介石集团罪行的会议,举行拥护缔结和平公约的签名与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的投票。活动期间,全市共有119.9万人参加拥护缔结和平公约签名和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投票。1951年5月1日,沈阳各界群众80余万人集会庆祝五一劳动节,并举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武装日本、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大游行。沈阳人民在这次示威大游行中展现出更加广泛的团结,更加巩固和提高了胜利信心,鼓舞了支援前线的热情。
(三)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持续深入
1951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抗美援朝运动推进到新的阶段》的社论,提出要将运动由普及转向深入和持久化。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作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时称“六一号召”),抗美援朝运动转入常态化阶段。6月22日,沈阳市抗美援朝分会举行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休养员大会,会后,五位志愿军休养员分别向各界群众报告志愿军英勇斗争的事迹。7月25日,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120人由团长元东根率领到达沈阳。在沈期间,东北局及沈阳市机关干部及各界群众分别举行欢迎大会。10月24日,抗美援朝东北总分会及沈阳市分会召开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大会,东北局及沈阳市各机关干部等1500余人参会。1952年初,美国飞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前线阵地、后方及中国东北和沿海地区实施细菌战,大量撒布带有细菌的毒虫。3月13日,沈阳市各界群众16万余人分别聚集在市府广场、沈阳南站(即现沈阳站)等地召开示威游行大会,对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国人民、侵犯中国领空的罪行进行严重抗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两次组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慰问团回国后,积极宣传志愿军英勇作战的事迹,1952年12月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在沈阳作131场报告、举行3次全市广播大会。深入持久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沈阳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抗美援朝运动的滚滚洪流。
全力支援抗美援朝的前方作战
经过广泛的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核心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沈阳市各界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全市人民通过参加志愿军、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进行后勤支援、拥军优属、捐款捐物等方式,全力以赴支援抗美援朝作战,为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一)踊跃参军参战
1950年10月31日,沈阳市委根据东北局关于补充志愿军后备力量、积极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参战的指示,立即成立动员新兵委员会,动员广大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全市广大适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全市城乡出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场景。在初期的新兵动员工作中,东北局分配给沈阳市的动员任务共1850名,全市实际动员新兵1890名,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在抗美援朝运动期间隶属于辽西省、后归沈阳管辖的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的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其中,辽中县有1507人、新民县有1612人、法库县有1236人、康平县有753人被批准入伍。在抗美援朝运动期间,沈阳现辖的13个区、县(市)共有7638名适龄青年光荣地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意志坚决、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安全,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其中,有一大批沈阳籍志愿军战士立功受奖,有近1500名沈阳籍志愿军战士献出宝贵生命。
(二)强化战勤保障
为了保障前方战事需要,沈阳市政府于1950年11月设立战勤机构,市民政局设立战勤处,各区县民政科设战勤股,组织全市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可靠后勤保障。1950年底和1951年,全市共组织动员汽车司机1089名、助手350名、汽车修理工330名、翻译132名、厨师103名、防空通讯员905名以及大批医护人员、铁路桥梁工人、火车司机等各种技术人员3500余名,奔赴朝鲜前线。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也分别组织民工队共计6400余人,在朝鲜战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艰巨繁重的战勤任务。195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5000多辆汽车、8.9万驾马车和78.3万名民工参加施工,提前完成修建于洪、北陵和东塔3座军用机场的浩大工程任务。沈阳是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市委、市政府在沈阳站内设立兵站处办公室,并责成和平区为志愿军临时补充食品。1951年、1952年两年间,位于苏家屯区的军用饮食供应站共接待过往部队l72.5万人,补给马草5.8万公斤、马料1.35万公斤。1950年12月,为解决志愿军的食品供应问题,沈阳市还如期完成向前线供应熟肉2.1万公斤、炒面20万公斤的任务。沈阳市委、市政府安排9所医院的2400余个床位、1782名专职医务人员,建立89个救护所、111个街道救护班和18个家属救护站,配备1548副担架、9288名担架队员,及时抢救和医治从前线撤回的志愿军伤病员。1953年初,按照中央军委部署,沈阳市建起一个规模巨大的中心血库,全市共为血库献血87.9万毫升,解决了志愿军伤病员的用血需求。在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铁路运输战线承担着繁重任务,从东北过轨入朝3.9万余辆重车的60%以上是由沈阳铁路职工负责编发、中转及装车的。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批又一批沈阳铁路职工赴朝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有361个集体和191名个人立功受奖。
(三)抓好军工生产
“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间给。”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沈阳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志愿军提供枪支弹药、改善武器装备、提升战斗力提供了坚实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五二工厂先后研制和生产出数十种新型武器装备。1951年,五二工厂先后设计研制成功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两种火箭弹,当年就为前线制造火箭筒1200具、火箭弹20万发,1952年又为前线生产火箭弹37万发。90毫米火箭弹投入战场仅一个多月,就击毁美军坦克282辆,一举挫败了美军的“刺猬战术”。专门生产枪弹的沈阳五三工厂在“多生产一粒子弹,支援抗美援朝”的口号下,全厂干部职工坚持连班作业,1950年至1953年,其枪弹产量分别达到0.49亿发、0.95亿发、1.4亿发、2.3亿发。当时的沈阳北陵机场和空军五厂(“沈飞”前身)是志愿军空军的后方维修基地,先后完成100多架喷气式战斗机成套部件的组装、试飞和检修任务。空军五厂在没有图纸、原材料的情况下生产出近万个米格战斗机副油箱,沈阳橡胶三厂攻克技术难关研制生产出战斗机轮胎,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在接到加工军用被服的紧急任务后,沈阳市、区相继成立被服加工委员会,组织征集缝纫机2799台,动员10多万名妇女投入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即生产棉衣、棉被、棉帽、袜子、手套等55万套,及时发送给在冰雪严寒中与敌人浴血拼杀的志愿军指战员。同期,沈阳重型机器厂克服原材料短缺等诸多困难,提前完成在20天内生产10万把军镐的紧急任务,保证了前线需要。为粉碎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受命研制生产新药品。从1951年到1953年,注射用葡萄糖的年产量分别为59吨、103吨和274吨;磺胺噻唑的年产量分别为10吨、37吨和61吨。从1950年至1952年,沈阳医疗器械厂共生产100余万件手术医疗器械送往前线,保证了前方伤病员手术需要。
(四)开展拥军优属
沈阳市委于1951年新年和春节期间,向全市人民发出“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号召,市政府颁布《沈阳市优抚工作实施办法》,全市城乡广泛开展慰问志愿军、烈军属系列活动,掀起拥军优属热潮。1951年,全市有战勤家属1400余户、荣复军人3000余人、烈军属1.8万余户近7.3万人。沈阳专门组建38个生产部门和单位,为部分没有固定职业的烈军属提供工作岗位。从1951年至1952年,全市共为烈军属免费医疗近4.7万人次,减免费用3.15亿元(本文提到的人民币1951年4月前为东北币,1951年5月后为第一套人民币。东北币与第一套人民币及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的兑换比率为,95000∶10000∶1)。烈军属子女入小学免收学费,入中学和高等学校享受助学金及公费待遇;对农村烈军属实行包耕代耕,从1950年至1955年共为1.6万余户优抚对象包耕代耕土地16.22万亩。东北军区于1951年在沈阳修建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先后安葬了包括特级战斗英雄、一级战斗英雄在内的123位烈士。1953年3月3日至5日,沈阳市举行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公祭活动,共145个单位的2.7万余人参加公祭。沈阳市的拥军优属活动,提高了烈军属的社会地位,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也进一步鼓舞了前线战士的斗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五)捐献飞机大炮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布“六一号召”后,进一步规定了捐献的具体办法,拟定捐献人民币15亿元即作为战斗机一架。1951年6月8日,沈阳抗美援朝分会制定下发通知,提出各类人员的捐献飞机大炮建议,全市人民纷纷以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等办法,展开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截至1951年12月31日,全市捐献总额达868.2亿元,折合战斗机近58架,比原计划多出20架。沈阳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取得的成效,为改善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增强志愿军的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全面兴起支持抗美援朝的建设热潮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发出通告,要求“把群众的爱国热情正确地引导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和坚持自己岗位的任务相结合”。按照这一指示精神,沈阳各界群众把爱国热情化为建设力量,不断掀起建设新中国新沈阳的热潮。
(一)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1950年10月25日,劳动英雄、新纪录运动创造者赵国有所在的沈阳第三机器厂第二车间第二车工部,向沈阳市、东北各厂矿提出“友谊的生产挑战”,倡议“为反对美帝侵略、展开劳动竞赛,增加祖国的物质力量而共同奋斗”。东北总工会、沈阳市总工会先后发出响应第二车工部倡议、开展劳动竞赛的号召。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人阶级积极响应赵国有的倡议,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迅速从全东北推向全中国。1950年10月26日,东北总工会向全东北职工发出号召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广泛展开。在竞赛中,技术人员与工人合作解决技术难题的事例层出不穷,涌现出大批先进生产者、先进小组、先进科室。从1951年3月开始,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开始向经常化方向发展。截至1951年底,沈阳市共有20个产业系统、254个工厂企业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参加竞赛的职工达9万余人。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全市共涌现出7600名先进生产者、670个先进生产小组、92个先进车间、103个先进科室。
(二)开展订立爱国公约运动
订立爱国公约,就是把人民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用公约的形式加以强化和固定,是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的创造性做法。1951年4月,沈阳市各工厂开始推行订立爱国公约。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共有520个车间订立爱国公约、16.7万余名职工参加公约签名。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六一号召”,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一场声势浩大的订立爱国公约运动在全国铺开。1951年6月13日,市总工会召开沈阳市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制订爱国公约的决议。全市各工厂纷纷以小组为单位订立爱国公约。到10月份,爱国公约运动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参加人数达120余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0%。在抗美援朝运动期间,爱国公约的内容随着中心工作的转换而不断调整完善,为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无穷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951年5月,东北局提出“为增产节约500万吨粮食的财富而奋斗”的口号,增产节约运动随即在东北各地展开。这一运动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肯定。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指出:“为了继续坚持这个必要的正义的斗争,我们就需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增产节约运动开展过程中,各地陆续暴露出贪污、浪费现象和官僚主义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51年12月1日,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党、政、军三个系统成立各级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随后又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沈阳市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于1952年9月基本结束。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提高了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热情,为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4月29日,沈阳市委发动全市国营、公营工厂制定增产节约计划,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到1952年底,全市有83个工厂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和增产节约计划,为国家增产节约了折合310万吨粮食的财富。在抗美援朝运动胜利结束后,增产节约运动逐渐成为常态化运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高新中国经济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2月,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扩展到我国东北和沿海一带。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开展反细菌战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需加强卫生工作的背景下,反细菌战运动与爱国防疫卫生运动很快融为一体。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从1952年3月开始,全市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个月内共运出积存垃圾26万余吨、新修建污水井2.6万余个、新设置能容三日量的有盖垃圾桶7.2万余个。各机关、工厂纷纷建立分区负责、卫生值日、督促检查等制度,保证了办公区域和车间内外的环境卫生。1953年3月21日至4月20日,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运动,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全市卫生防疫人员深入基层,培训卫生运动积极分子,组织开展挖除蝇蛹运动和卫生大清扫,清除大量积存垃圾。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不仅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图谋、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卫生落后状况,而且找到了迅速改善卫生环境和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办法。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爱国卫生运动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沈阳抗美援朝运动的重大意义
在长达三年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处于抗美援朝战略后方的沈阳人民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工作激情,创造了支援前线与经济建设双胜利的辉煌业绩,为国家提升军事实力、开展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也为沈阳成为一座英雄城市注入强大红色基因、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保障和提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能力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强力支持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说过:抗美援朝的胜利,后勤保障功劳超过一半!沈阳以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迅速壮大的军事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后勤保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通过生产建造军事装备和设施、研制生产武器弹药,为增强志愿军战斗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沈阳为志愿军修建的于洪、北陵、东塔三座军用机场;沈阳空军五厂(“沈飞”前身)为空军组装的100余架苏式米格战斗机、维修的95架飞机、制造的近万个战斗机副油箱;沈阳五二工厂为志愿军击败美军“刺猬战术”研制成功的90反坦克火箭筒和两种配用火箭弹;沈阳五三工厂产量逐年翻番的枪弹(1953年产量已达2.3亿发);沈阳橡胶三厂为志愿军战斗机研制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批航空轮胎;沈阳重型机器厂在19天内生产的10万把军镐;等等。这些军事装备、设施和武器弹药成为志愿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愿军战斗力中的“沈阳力量”。
探索和创造了开展运动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抗美援朝运动蓬勃开展起到引领作用
英雄辈出的沈阳人民以勇立潮头的天性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冲在前、当先锋。沈阳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前方的后方和后方的前方”,处于前线与后方联系的枢纽位置,同时沈阳作为东北大行政区的政治中心,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处于东北地区甚至全国的前列,很多做法都能起到引领作用,成为其他地区和城市学习的标杆。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沈阳第三机器厂赵国有带领所在的车工部,第一时间向东北各厂矿提出“友谊的生产挑战”,号召“把工厂变成我们的战场,把机器变成武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广大工人热烈响应,从而引发了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从1951年4月开始,沈阳和东北各地在东北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开展了爱国主义增产节约运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这一运动予以肯定,并向全国人民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开启了全国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过程中,沈阳市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提出在全市“开展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贪污腐化、反铺张浪费的运动”,成为党和国家机关开展“三反”运动的先声。
推动和加快了工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为沈阳建成国家工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抗美援朝运动通过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订立爱国公约、增产节约及捐献飞机大炮等一系列运动形式,把人民群众焕发出的爱国热情转化为不断高涨的建设热潮,极大推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沈阳重工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沈阳的工业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技能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培养了大批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精神的产业工人队伍,涌现出赵国有、马恒昌、马德有、吕去病、姜万寿等一批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为沈阳劳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短短三年中,沈阳市除恢复原有工业生产外,还在苏联援助下大规模改建、扩建旧企业,有重点地新建一些现代化企业,沈阳工业体系快速完善,工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人队伍快速壮大。从1950年到1953年,全市工业企业由1.99万个发展到2.91万个,工业生产总值由7.0亿元增长到19.8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折算),国营工业职工人数从9.2万人增加到20.2万人。抗美援朝时期沈阳工业的发展,为“一五”“二五”时期沈阳工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沈阳后续赢得“共和国装备部”“共和国工业长子”美誉提供了重要支撑,更为沈阳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积蓄了强大力量。
淬炼和升华了爱国奉献的宝贵精神为丰富沈阳英雄城市精神内涵增添红色元素
为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沈阳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不畏艰难困苦、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市有76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奔赴战场,3000多名技术人员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修复桥梁、运送物资;有近1500名沈阳籍志愿军指战员牺牲在朝鲜战场;有数万名市民自愿参加献血,保障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用血需求;全市捐献飞机大炮的价款可购买58架战斗机;沈阳铁路部门有1800多人荣立战功、256名职工牺牲在朝鲜前线;安葬着包括特级、一级战斗英雄在内123位志愿军烈士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近十年又陆续迎回并安葬了十批共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成为缅怀抗美援朝英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经过抗美援朝运动的锻造和磨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沈阳人民心中,化作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不断镌刻这座城市的肌理,铸就城市的英雄基因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着沈阳、塑造着沈阳、引领着沈阳。这种义无反顾、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国奉献的爱国热忱与担当精神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弥足珍贵、永续传承的红色印记,成为激励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强大力量。
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沈阳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充分表明: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是应对一切挑战、夺取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当前,沈阳正处于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尤其需要大力传承弘扬沈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焕发的宝贵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扛牢使命、砥砺前行,以强大精神力量推动沈阳全面振兴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