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的形而上学(4)
这场席卷社会的文化浪潮为绯利斯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并且进一步扩张了公司的研发规模和组织架构。绯利斯认为应该继续把重心放在对已有概念的应用研究上,增加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引导人们逐渐接受那个尚未到来的世界。但此时的公司已经不再掌权于绯利斯个人,全社会的目光都在聚焦于此,而公司内部也划分为不同的阵营,并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掣肘。
学者派认为既然这项技术的专利、人才和各项资源都集中在公司里,那么公司就有责任担起学术研究的义务,向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从根本上解释这一套形而上学原理;市场派则认为,绯利斯目前所主导的产品研发进程过于缓慢,不足以匹配持续扩张的市场需求,必须尽快将更多惊见骇闻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技术派主张应该跟随其他领域新兴的浪潮,将公司现有的理论资源和技术积累用于人工智能、人工意识这些项目的研发,提早布局未来的产品领域。
至新世纪初,绯利斯开始感到各方事态都逐渐脱离自己的掌控,不仅是对于公司内部决策的主导权,还有对这项技术原本所期许的未来,就连自己的身体也在每况愈下。经年累月的工作压力,似乎早已在隐隐蚕食着这副尚值壮年的身躯,就连思想的丰饶也渐而受此牵累。
但真正令绯利斯寝食难安的,是这场由自己参与开启的戏剧性的世纪转折,究竟会将人类的命运带向何方。他需要一位能够共同承负命运的同伴。
2000年春,一位年轻的哲学系学生发表文章,对这套形而上学理论做了另一番的阐释:
他认为先前绯利斯等人所做的工作,表面上看只是在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词概念建立一个规范的数学模型,实际上则是证明了,宇宙本身就是由这些包装为概念的数学单子所构成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宇宙的结构应当服从于人类的语言逻辑,唯一的可能便是我们简陋的语言系统在自然形成过程当中模仿了宇宙原本的结构。但与此同时,它也生成出更多的冗余与悖谬,编织出人类脆弱的人性叙事和群体幻觉,并继而阻止了我们直接接近这种真相。
在新单子论中,每一个单子都从内部关联着其他所有单子,并依靠它们来“解释”和“确证”自身。所有单子之间相互嵌套、叠层,共同构成为一个无向度的网络,存在于无限维度的抽象空间中。而莱布尼茨口中的那个上帝就像是一台机器,祂的职责便只是运用其意志、尽心尽力地为最初的宇宙编写出一套完美的程序。一旦这套程序开始运作,作为机器的上帝也就停止了祂的存在,祂无法再去预想和干涉此后的世界。接下来,这套规则系统将自发地生成为一个又一个单子,而这些单子还将不断地交互融合、相互解释,并且产生出更多新的单子。这就是为什么“概念”本身会成为“生命”的子范畴,因为是现实的有机体实则模仿了这种抽象“生命”的模式。
这个世界在最终形式上仍然是彻底数学的,但却不再像上世纪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被束缚在固定不变的规则框架之中;相反,抽象的数学规则被包装在一个个单子之中,并通过所有单子之间复杂而丰富的关系性来获得对世界的解释。也就是说,支配世界的规则并不制约在有限的方程组内,而是分散在整套类似语言的单子系统之中,其中发生着无限的阐释与再阐释过程。——在18世纪,康德尝试扭转世界和自我之间的主从性,将知识的权力收归于自身并赋予人类自由,他由此开启了一场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在今天,我们再次扭转了这层关系,重新将知识的来源放回到新形而上学的世界之中,而这将向我们打开一个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的宇宙。
但这套形而上学并非要直接对宇宙提供完整的刻画——那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才试图去完成的目标。新物理学下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固定在某套规则框架下重复运作的机器,它能够不断地为自己生成出新的规则,并且永续地变化着自身。新物理学的研究就像是宇宙自身进行的反省过程一样,它只能把握到刚刚发生过的规律和现象,而那已经被时间拖入过去之中,沦为历史的一处印记;但新物理学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去理解当下宇宙所依附的数学规则,而是要通过研究活动本身来干预此后宇宙将要发生的规则演化。人类要借由新物理学研究去“主动”地引导未来宇宙的演变方向。
传统的哲学工作也将被彻底改变。哲学家们的任务不再是操纵一系列抽象的概念,而辅以少量的直觉和非概念的思维体验;相反,他们只需要遵循一套固定的逻辑技术,为原本模糊的直觉建立起清晰的数学结构,并且对概念的数学模型直接进行计算从而为以往人类所寻求的问题提供新的答案——同时,它也将彻底地向人类证明,有多少过去的问题只是披着哲学外衣,而根本上只是语言本身的缺陷所致。从结果来看,这套形而上学实则将自己展现为一种关于想象和创造的技术,它将传统的哲学活动从危险的“本原”与“整体”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并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形式化工具,也就是一套能够不断生成新概念的技术。新单子论下的宇宙完全趋向于这个目的,即增加它自身所拥有的丰富性。
这也将诞生一类新的哲学活动,它不再需要反复争辩于众人的口中,为着某种几乎难以达到的共识,相反,它将成为一项清晰明确的工作,并且所有人都能够凭借其个人的经验和直觉来从事它,而非专属于少数人群的特殊智力活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它根本的规定性,即作为宇宙本身对自己进行的反思活动。任何人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并且明确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对宇宙目标的奉献。
对于公司来说也是同样,这项技术的未来也并不在于为人类所使用的那些概念找到可靠的数学结构,由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繁冗与缺陷,这样的工作必定是受限的,而且会丧失对真正洞见性概念的发现。这一理论真正的价值在于直接去创造新的概念,依凭人类的直觉和数学工具,将那些从未在人类语言中诞生过的概念从混沌中揭示出来,并且将之现实化。如果人类足够幸运,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因为这项技术变得更为丰富和开放。
尽管文章中太多的辞调都有些冠冕堂皇、仓促冒进,但绯利斯还是认可了其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抱负,并将之誉作形而上学理论的最新进展。这篇文章被绯利斯刊印给全公司人阅读,而这名学生也在随后加入了公司。
洺古,一名初出茅庐的、但已经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将在几年之后接下绯利斯身上的重担,再次引领公司和时代的命运。从个性特质上来说,这位年轻人跟绯利斯本人一样理想主义,他坚定不移地信奉着自己想象中那个世界的模样,并决心要将之实现;从行事方式来说,他比绯利斯更加果敢坚决,在任何抉择面前都从不犹疑,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去承受可能发生的全部风险。
正如他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这项技术的主要价值在于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为此,在绯利斯的支持下,刚刚加入公司的他很快主导建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在洺古的规划下,这项工作首先是要参考既有概念的数学结构和先前假定的筛选规则,直接从底层创建出新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去通过实验猜测和检验它的实际效果,确定其含义(尽管大部分时候都不存在与之直接对应的语言描述),最后便是从中挑选出合适可用的概念研发成新的商品。
不可否认,相比于早先绯利斯的设想而言,洺古的计划更具野心,也更透彻地展现了原本理论工作的实用价值。随后的两年里,洺古领导部门顺利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并且以不同的形式投入进了市场当中。其中一些仍然沿循绯利斯的想法,做成类似玩具的产品提供给用户,但深底处的原理却更加诡秘难辨,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可以借助外在的工具去接近一种冥想的状态,或是仅仅动用念头就能听到清晰的音乐;另外一些研究成果则是被包装成完整的技术贩售给其他公司,允许他们在自己的产品中实现某些特定的功能,又或是用在广告宣传当中间接地干预消费者的偏好。
当越来越多的奇怪技术就这样进入到各行各业,并且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时,人们这才开始意识到,这个时代似乎已经真的走出了现代科学的所辖领域。但他们还并不清楚这个时代之后又将通向何处。
在先前的文章中,洺古描述过他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但他听从了绯利斯的建议,在公开发表的版本中对这部分内容做了删节。因为在绯利斯看来,民众显然还尚未做好准备去接受太多观念上的变革,即使绯利斯也承认这些描述的确建立在合理的推论之上,但他还是希望等待那样一个未来自然抵达,而不是再借由“灵谕”的作用去推动它。
对洺古来说,他并不关心绯利斯所考虑的那些情况,他全部思考的动机就只在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和彻底性,至少是在他真正清晰地看到那个未来之前,一些底稿性质的描述有多少人看到并不重要。他真实地感到有某种形而上学的要求在推使着他说出更多的东西,并且出于同样的原因,他必须说服自己去相信,不仅世界是由这些新单子所构成的,人类自己也一样如此——思考者必须将自己放入他所进行的思考过程之中,尽管这一切都将因此变得危险而不受控制。
所幸,如同绯利斯找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盟友一样,洺古也遇见了他在献身沉思之后的救赎者。绯利斯知道洺古总是要独自潜入到那个不可知的世界当中,为了寻获真实而时常奉献自我,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这口深井旁边守护好同伴的安全,在同伴有意呼唤的时候及时帮助其回到现实,并且面对面地倾听他从井底打捞起来的种种神奇,用一种鲜活而真实的友谊重新唤起对方的生命。
此时的绯利斯和洺古就像是黎明之前仍然忧心忡忡的两位守夜人,替世人把守着他们最后的美梦。
在洺古与绯利斯的交谈中,他这样提及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如果要强行描述那种真实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就只是一些发生在概念单子之间持续不断的叙事,依凭一种变化当中的惯性来维持着自我的连续性。但这并不宣告我们失去自由,反而更加彻底地彰显了人类“意志”所在:如同宇宙本身处于时间之中不断展开并且无法被预先设定一样,同样的力量也作用在我们身上,构成为所有生命都具有的一种“创造意志”,它一面利用着“未知”不断诱使我们前行,另一面也赋予了我们在朝向未来时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力量就内在于形式系统之中,并充当为“变化”的根本原因,搭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任务的最终课题。然而这种力量却不允许我们外在于它、去谈论它,只能够让我们自己内在于其中去行使它、表现它。
在可以预想到的不远将来,人类很快便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是在使用语词来描述和认识世界,他们还可以操纵概念单子来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彼时的这项技术很可能不再属于公司,但也不会属于任何一个集体组织,它会成为每个人都能够轻易掌握的能力。也许它并非只能在电子设备提前写好的程序算法中才能实现,也许会有高超的手工艺者直接绘制或雕刻出那些单子,也许像莱布尼茨的磨坊那种原始的机械也可以将其实现出来。因为真正重要的就只是它的形式,一种持续变化的抽象数学过程,它可以放在任何媒介中来实现。或许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媒介,无论是通过生物工程去利用其他有机体去表现某个单子的含义,或是人类将借由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叙事去接近和牵引那些单子。
这个世界的最大改变在于,它彻底清除了任何被所有人都公认的概念体系,这种充当为集体信仰的概念框架在人类历史早期表现为自然神话,随后便是各种宗教,而在上个世纪则是现代科学。从今天开始,人们不再需要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勉强去编织不牢靠的信仰,人类将获得勇气去冒险博取各自想要的未来。传统机械论下的旧世界已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完全由个体生命、和它们的“创造意志”所支配的世界。统一而集中的人类信仰也将不复存在,世界的演变轨迹就此被收束在永恒不歇的持续解释与持续改造的过程之中。
那当然会是一个更为自由和开放的未来,尽管当下的我们还无法想象那种混乱的样态。但在这一点上我跟你一样,我们都相信无论如何,新的世界将很快建立起它新的政治秩序、新的经济和文化系统,所有人都会迎来新的生活。
洺古继续向绯利斯描述了他所能想象到未来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比于绯利斯舍我其谁的济世目标来说,洺古的目的似乎要更加简单纯粹一些。他将自己完全地重铸为一位景仰于宇宙奥秘的求知者与虔诚者,用想象中世界的律令代替个人的意志。因此,他只想看到一些被形而上学规定好的事情如期发生,他生而侍奉于此。
绯利斯在几年后对洺古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看的太过透彻,执着地去思考了那些我们常人避而远之的问题。不只是我和颅昂,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认识到这个时代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我们都不敢鼓足勇气去想象那样一个世界的发生,但洺古不一样,在我们停驻不前的地方,他仍旧坚持要继续地走下去。即使在那番境地中,周围的景色都已经晦暗不清、前后不辨,他还是在一点点挪动着自己的步履。
“正因为此,他超出了我们寻常所能见到的视域,迈入了那个常人无法想象的真实世界:一个自我与宇宙、万物与思维、内与外、生与死都已经相与交融的世界。那对生灵来说是一扇窄门,走进它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他义无反顾地走了进去,抱着全部的牺牲和意志。”
“我理解甚至相信他所描述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但天性的‘恐惧’还是令我抗拒着它的到来。”
其实从这项技术诞生之日起,各种危险就已经悄悄潜伏在了喧哗的边缘,许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注定的。
2003年开始,公司的这项技术原理连同它所信奉的形而上学观念被一同泄露于外,如同一粒火星跳进了装满油的汽缸,市场的引擎突然就开始高速运转起来。而在喧嚣与轰鸣声的遮掩之下,各行各业的民间人士都开始了自发的创作,依赖于这套技术去描述他们自己所想象到的未来。于是,各类新造的产品就此流通在了市场当中,人们掌握了更多工具去操作概念来影响现实,这种局面的确打断了长期以来公司的垄断,但技术的泄露仍然不免滋生了许多危险的研究,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一次次地触碰着公众紧张的神经。对任何已经习惯于上世纪井井有条的世界观的人们来说,这番新的规则和市场的动乱就只是在加剧破坏社会的稳定性。
对此,一些媒体开始主动造势,将之报道为一种新的“魔法”、“巫术”、甚至是“神迹”,又将本世纪称为一个“魔法纪元”的开启,宣告人类重新回到了中世纪那个复杂难解的神秘世界;有人公开批评绯利斯和洺古,是他们执意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破坏了原本自然和谐的社会;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确为人类开启了新的世纪,向人类揭示出更高层的真相,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或许是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又或许洺古本人确也曾如此想过,他开始在公众面前顺水推舟地将之称为新世纪的“魔法”。但他补充称这绝非向前科学时代的复魅,也不会令人类重又回到早先的神秘时代。无论何时,技术的进步都只会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而在那里每个人都会有更多自由将自己所想象的世界带回现实。只不过此时,预定的未来既然已经发生,那么神谕者往后的言论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对洺古和绯利斯来说,要紧的也只是如何继续发展这项技术,尽快引导新的制度出现。
随后的很多年里,各种蓄意的破坏行为依然在社会中屡屡不绝,但紧接着便有各种新的技术出现,被用于遏制那些不安定的因素。混乱与进步反复争夺着对这个时代的话语权,而人们也逐渐从对技术的关注重新回到了寻常的生活之中。说到底,任何技术从来都不会直接改变人类,它只能放大原本人类的种种欲望与缺陷,随后人类才会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尝试改变原先的信念,并在不知觉中踏入下一场梦境。
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间所发生的事情就如同一个不上不下的果核,嵌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纪之间,刺闹着每个有幸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又是一些科学理论的更迭,却不曾想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人类命运的巨大转折。一项形而上学理论的研究进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在社会当中层层放大,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会样态,带来新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的要求。但这也绝非如绯利斯设想的那样,可以依赖于个人的意志去主导它的方向。从故事的开始,就已经有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注定的,无形的世界意志只是在拨动它们的位置或迟或早。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仍然处在新旧交替的动荡之中,即使人们都相信将会很快迎来新的秩序,但此刻的他们依旧对未知的前方充满想象和担忧,不知将要何去何从。
21世纪,一个已经到来但仍然属于未来的世纪,重新被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