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黄金国 ——读伏尔泰《老实人》
伏尔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老实人》是伏尔泰最为著名的哲理小说。
博尔赫斯的小说中也有哲思的成分,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被淹没在一个红尘滚滚的‘陌生世界里,弄得他不知所措,这个世界的意义究竟为何,他也全然不知’”。在曲折的情节表象下,哲学怀疑论中的一些似非而是的悖论得到优雅的演绎,推演出令人目眩、令人困惑的结论。
博尔赫斯不是哲学家,他的重点是故事。与之相反,伏尔泰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故事服务于他鲜明的哲学观点。在《老实人》这里就是:反驳莱布尼茨及其“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之假设。
这一假设借助家庭教师邦葛罗斯博士之口传授给老实人,“凡事有果必有因⋯⋯事实证明事物不可能是另外的样子:因为一切皆有目的,一切都必然为着一个最好的目的。好好注意啦,鼻子的存在就是为了戴眼镜,而我们正好就拥有眼镜。腿很明显地长出来,为的是穿上鞋子,而我们就拥有鞋子。石头的形成,是为了经过打磨,来搭建城堡,而我们的大老爷就拥有一座如此漂亮的宅邸:全省最大的男爵就该拥有最舒适的住所。猪生来就要被吃掉,我们一年到头可不就在吃着猪肉。因此,谁要是说一切都好,可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与这一哲学思想相冲突的是,老实人因为爱慕居内贡小姐(吻了她)而被逐出城堡,像帅克一样莫名其妙地被征兵、被殴打,看到惨死的保加利亚人和阿白莱人(“遍体鳞伤的老汉眼睁睁望着自己的妻子被刺破喉咙,还将孩子们搂进她们血泊的怀里;那边,他们的女儿们,在满足了保加利亚英雄的需求之后,被开膛破肚,只剩下最后的几口气息;还有些人,身子已经烧得半焦,叫嚷着请求人们让他们快快死去。脑浆遍地流淌,四处散落着被砍掉的大腿和臂膀”),虽然逃离战场却流浪乡间。
老实人碰到沦为乞丐的邦葛罗斯博士,得知居内贡小姐一家全被保加利亚人蹂躏并杀害,他自己因为奇妙的因果链条染上了梅毒——“最好的世界里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不可缺少的佐料”,因为正是哥伦布染上这病才给欧洲人带来了巧克力和胭脂虫颜料。
浸礼教派教徒雅各是支撑“最好的世界”理论的第一个人,尽管他并不认同那个理论,还是帮助了老实人和博士,带他们坐船去里斯本。风暴发生时雅各试图救人,自己反而跌落海中,被救者冷眼旁观,全然不予理会。这是伏尔泰的第一个反驳:在“最好的世界”里,好人竟然没有好报。
里斯本发生了地震,就像中世纪人们将所有的恶都归咎于女巫一样,老实人和博士被当作祭品来平息自然的怒火。博士被绞死,老实人幸运地逃脱。
伏尔泰的故事戏剧性过于强烈从这里开始显现——不过否则的话,是否也不能充分展示他的观点?利弊难以述说——居内贡小姐死里逃生,被人包养。老实人杀死伊萨加先生和大法官,三人(包括作为仆人的老妇人)逃到加的斯。老实人相信,虽然欧洲不太像“最好的世界”,但加的斯这样的新世界可能才是最好的世界。这样的自我安慰(或欺骗)就如同一个贫困的人被告知患上了绝症,他同样相信坏运气应该到头了,但转眼他就会接到通知,如果没有钱,他就不能留在医院。老实人的运气也好不到哪里,总督看上了居内贡小姐,欧洲的警察追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被迫带着仆人加刚萨逃走,无意中又杀死了居内贡小姐的哥哥。
他们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黄金国,国民温文尔雅,遍地黄金宝石。最普通的饭食都是这样的:“四盘汤,每盘上都用一对小鹦哥做装饰;一只清炖大鹰,重量足有两百斤;两只红烧猴子,味道鲜美;一盘三百只小蜂雀;另一盘六百只珍珠鸟;外加精致的小菜、美味可口的面食。各式餐食全都用大块水晶制成的盘子盛着。小堂倌们还为他们倒上甘蔗制成的各种甜酒。”
“全世界都不知道的地儿,这儿的事情都和我们那里不一样。也许这才是‘一切都好’的地方,因为世界上一定有这么个所在,不论邦葛罗斯老师怎么个说法,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一切总是那么糟糕。”
黄金国就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桃花源,换一个词就能体现这一类地方的本质——乌托邦——即不存在的地方。不能说这些地方暗示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之恶的失望和深恶痛绝,寄希望于一个白璧无瑕的美好社会(过于庸俗的解读);莫如说 ,伏尔泰和陶渊明告诉我们的只是血淋淋的现实(因为现实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都让我们不舒服):根本没有什么黄金国、桃花源,不要心存幻想,恶的必然存在就如同水必然从高处流向低处。伏尔泰借助这个意象讽刺莱布尼茨的自欺欺人。相信一个黄金国的存在会让我们更加无力面对恶行,更不要说再生发出一些抵抗的想法甚至行动。
“前定和谐”的基础在于上帝,“在伏尔泰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一个‘假设’,这位造物主在开启了巨大的牛顿式机器之后,就任其运转。这种被特别剪切的有神论,通常被称作自然神论。这种学说主张信仰上帝,但这个上帝没什么了不起。⋯⋯正如我们所见,伏尔泰也嘲笑‘设计论证’所隐藏的道德说教。伏尔泰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恶的世界,没人可以否认这一点。既然存在着恶,那就不可能有一位既是全知全能又是公正的上帝,因而无法诉诸他的‘神秘方式’。他没有什么‘神秘方式’,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方式’。”
老实人主仆在黄金国经历的一切非但没有现实性,而且将加剧他们在现实世界的挫折感。和其他人不同——后者不知道黄金国,也就不会有自欺之幻想——他们以为找到了“最好的世界”存在的证据,但我们知道,就像乌托邦一样,完美的世界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存在;如果有人说存在,说话的人一定别有用心。
老实人一离开黄金国就损失了国王赠予的大部分财宝,又不断地被骗,忍不住想要放弃邦葛罗斯博士的乐观主义——“一种疯狂,在糟糕的处境下却偏要固执地坚持认为一切都是好的”。
“这位邦葛罗斯,”他说,“再要证明他的哲学体系一定十分尴尬,真希望他也在这儿。显然,要说一切都好,那就是在黄金国了,除此之外,这世界上就再没有了。”伏尔泰通过老实人之口否定了莱布尼茨。世界的真相是老学究玛丁所描述的:
“我还没见过有哪一座城市不希望他相邻的城市毁灭,有哪一户人家不想要他邻居的人家灭绝。弱小的人们心里恨着那些强横的,可当着面又阿谀奉承;强横的拿他们就当牲畜使唤,剥他们的皮,吃他们的肉,到处全是一个样儿。⋯⋯在那些看起来安逸和平、艺术繁荣的城市里,居民们心中聚积的妒嫉、忧虑和焦躁,可比那陷入包围之中的城市所受的灾祸还要更多,心里的隐痛比公众的灾难更加残酷。”弱肉强食、强取豪夺、欺软怕硬,丛林法则加上一点点工具理性赋予的狡黠(就像“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才是人类本性的真相,尽管听上去让人失望。
“人类原来就同今天一样相互残害吗?他们一直都是这么满嘴瞎话的骗子,阴险恶毒、忘恩负义的小人,强盗、弱者、见异思迁之辈,懦弱之人,酒鬼、守财奴、野心家,个个满心嫉妒,贪恋钱财,污蔑诽谤,人人都暴力、放荡、狂热,一群伪君子,傻子呆子一样的家伙吗?”老实人的问题去掉问号就是答案。
故事的结尾,还有一些钱财的老实人被各色人等愚弄、利用和戕害,他坚信一定能再次见到居内贡小姐。邦葛罗斯博士和居内贡的哥哥竟然都从死里复活,居内贡小姐变得丑陋不堪,老实人不情愿地娶了她。
邦葛罗斯博士仿佛虚构版本的休谟,后者将他的怀疑论和生活截然两分,前者则说:“我还是最初的想法,⋯⋯因为我是个哲学家,不能随便推翻自己的话,莱布尼茨是不会错的;再说,‘先定的和谐’和‘实体与微小的物质’,都是至理名言。”
不仅如此,“最好的世界”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
“在可能的最好的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相互关联;你想想看,要是你没有因为爱着居内贡而从男爵府里给踢了出来,要是你没有被当作异端来审判,要是你没有走到南美洲去,要是你没有刺了男爵一剑,要是你没有丢掉你从黄金国得来的一百只红羊,你就不会住在这儿吃枸橼蜜饯跟阿月浑子仁了。”巨大的反讽。这几乎是在宣布:我们的命运遵从于“前定和谐”,无论遭受多少恶、多少痛苦,这都是对我们来说的最好结果。
老实人的回答就是伏尔泰式的回答,“你说得对,⋯⋯我们还是耕种自己的园地吧。”原因不言自明,老实人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
伏尔泰的辩驳在这里是经验式的,老实人的故事再加上哪怕现实世界中无数的悲惨事实其实都不足以说服我们,因为经验的是偶然的。我们想要那种逻辑的、具备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反驳,作为哲学家的伏尔泰有没有在《哲学书简》《哲学辞典》这些著作中完成上述进程,阅读过后方见分晓。
评价:4星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对本稿件的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6071432@qq.com。)
微信号|琴弦在雾中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