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十年,修书自由

10月某天,我一早去爬山,下午到家有点累,洗了澡爬进被窝迅速睡去。一觉醒来已经晚上8点多了,拿起手机看到正阳书局崔勇先生的“夺命连环call”,包括未听语音,未接语音通话,未接电话等等一大串。吓我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看了发来的图片又听了语音留言,原来是咨询修复事宜。起来醒了醒盹儿嗽了嗽嗓子,与崔老师通话。
是关于一张地图,边缘有虫蛀,但是纸质很好,蛀口不会继续开裂。只是这一点问题,问需不需要托裱。这种情况下,我是不建议托裱的,最多是从背面补缀一下。如果是自己藏着玩,补缀也没必要,找一张与地图用纸颜色相近,面积大一圈的宣纸或皮纸,衬在背面再折起来保存,每次看的时候带着衬纸,即不影响观赏效果,也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至于补缀,非必要不动糨糊。崔老师另外咨询了些其它问题后结束了通话。
放下手机,我想起这之前没几天的一件事。一位同行好友分享来一张修复大赛得奖作品照片,说是用了“以衬代补”的创新方法,大洞补缀,小洞不补加衬纸就可以了。我一时有些时间线错乱,因为我2018年就已经这么修了。
当时送修的是两册中医手稿,虫洞密密麻麻,稿本用纸很好,虽然虫洞密布,但是每张纸不散不烂。据说补完要捐给博物馆作展品,这种状态如果按部就班全部补缀,不光费时间,补出来会坑坑洼洼很难看,作为展品会很影响观看效果,强行捶平又势必对书叶造成损伤。而且有些地方的笔迹会掉色,不适合纸浆补,也不能托补。我思考很久, 找来与书页颜色最相近的纸衬了一下,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和藏家商量好后,清理干净书页,加了衬纸,然后做数字化。效果如下:

同行好友是在体制内,她的意思是说,你摸索不少方法,不及时写出来,到时候“创新”都算人家的。可是我在做事的过程中确实不知道什么该写出来,因为当时,在我的意识里,这仅仅是一种日常解决方案而已,算不上什么创新。没想到在她们的流程里,只能按规则来,有一点改动,加衬纸也要上报开会等审批,这种以衬代补也是在某位老师推荐下才敢用的方法,不然不敢随便用。
一不留神又踩到了前沿。
可我不属于那个世界,对那里面的事又真没兴趣,圈地自萌吧。甚至不知道这篇碎碎念会不会招人恨,好在现在心态真正切己,就,随便吧。
去年在某修书群里看到大家在分享一种“纸钉结尾新方法”,我没吭声,我一直以为这个方法是大家都知道的......翻了翻修复日记,2018年有记录一条:“完美小纸钉”。2019年有记录一条:“非恢复性装订时,我还是喜欢把纸钉尾巴盘起来,一锤子砸扁下去很过瘾”。发朋友圈时还有同行私信问我跟谁学的,我也如实回答,真不是跟谁学的,上学时物资紧张,会把一些散纸订成本子,纸钉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最近翻看朱振彬《古籍修复探索与实践》(2022年出版)一书,发现其中列举出的《唐类函》修复案例,就是用的“以衬代补”之法,案例中的书况与我修的那册医书情况相仿,都是密如筛眼的虫蛀古籍,之后的分析思路也极为相似,最终都选择了最小干预、最为合适的“以衬代补”方法。能在不同的时空与朱老师不谋而合,惊喜又满足。
上面两件小事,让我切身体会到“你想要的东西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看到”。除了以后更不敢随便说话了以外,要学会反向操作,看到大于寻找。
接到崔勇先生电话那天,正在修复的一套《渔洋山人精华录》初步完工。这书纸质太差了,眼看它掉渣渣,眼看它遇水化,越修越郁闷的心情还是第一次,感觉身体被掏空。由于是全托,修完会比之前厚一些,而书背部分留的又比较窄,如果按原来册数恢复装订,会影响阅读,于是拆卷再组,厚度相近地分成了六册。藏家喜欢磁青封面,就在保留原封面的前提下,外加磁青封面保护即可。

此书藏家之前还有送来两套《晋略》要求配补修复。正本有缺页现象。补本比正本刊刻时间要早,要求在修复时将正本配足,以便日后阅读方便,可不必再在两套书间来回翻找。我开始有些犹豫,问了几位老师的意见,思考多日后觉得没问题,毕竟《红楼梦》程甲本不全时还能用程乙本配足呢,不刻意隐瞒就行,何况藏家是位学者,配补也是为了做研究时阅读方便。于是我从补本中找出正本缺失的页面进行转移,补足正本。而藏家也并未打算隐瞒此事,命我将两版书的内封面都保留下来,以示后人。

像四册变六册、配补保留两版内封面这类的操作,只要不违反修复大原则(安全性、真实性、可逆性、可识别性、相似性、适宜性、规范性等等),与藏家商量好并如实写在修复报告里即可。但如果放在同行朋友的环境中,应该要开会讨论等审批,要花时间等待,最后也未必能批。
突然感受到了修书自由。
从2014年转入古籍修复行业到现在,整整十年了。原本入此行的初衷,只是想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能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属于珍稀品种的藏家师友,更没想到是伴随修复过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纪念品,绝大多数是纸质的。白羊座喜欢留纪念品,这个特性在我身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某次与藏家师友交接时,收获一句他写的“暖雨晴开一径花”,在裱装之前,先吸在了楼梯下的书角,每每看到,都会心生欢喜。林林总总已经收到不少纪念品了,都有细心保存,这些对我来说,是比修复成果更宝贝的东西,改天整理一下,我也有自己的琼琚集了。

寒云晓散千峰雪,
暖雨晴开一径花。
且卖湖田酿春酒,
与君书剑是生涯。
——唐·许浑《赠郑处士》
借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朝鲜本?和刻本?活字本??? (21人喜欢)
- 图书市集上体验了一把卖书人角色 (21人喜欢)
- 简单爱——古籍修复日常使用工具 (42人喜欢)
- “付之梨枣”——与梨花有缘的原因 (22人喜欢)
- 三星堆笺谱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