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碑得趣

讀朱琪著《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其中考訂甚夥。須細細賞玩。雖外行人看熱鬧亦真覺其熱鬧矣。其中訪古拓石。真是有意思得很。甚至也想去學學這屠龍之技。書中收錄黃小松致趙魏一札。談他的訪古拓牌游蹤。很是好看:
“阮學使來函云。浙省金石。吾兄與夢華辦有眉目。搜出吳越王及東坡題名甚多。妙妙。弟急欲得拓本也。弟於七月赴豐縣。八月杪攜拓工二人由開封。汜水。滎陽。鞏縣。偃師至蒿山。住山中十日。又至洛陽。游龍門。住六日。與偃師王大令秋塍。武虛谷盤桓極暢。龍門古刻甚多。覓工盡力廣拓。初欲拓二分。繼因日促碑多。止拓一分。歸由孟縣。衛輝返洛。往還四十日。得碑四百餘種。可謂快事。少室闕銘下又得一‘伊’字。其上其前及闕側五行。弟拓得。中嶽廟前兩石人前拓無字。今從東石人冠頂上得一分書‘馬’字。真是漢跡。弟行千里得此一字。虛谷云此是千里馬也。拓二十紙。今已分盡。止留一紙與兄。弟正月赴撫軍署臬之約。暢遊千佛山。歸途登岱嶽。游靈岩。春杪回杭領咨。便可與諸兄快談。並有副本一一帶呈。弟一路得碑繪成訪碑二十四圖。先寄翁公題字。明年帶杭傳觀也。”

讀此遂又想起《結古歡》一書中收錄的吳大澂致王懿榮札。其中記錄石門訪碑亦甚自得。可以小松此札對照而讀:“石門訪碑甚苦。亦甚樂。鄐君開通褒餘題字。所缺尾段。親訪得之。風雪滿山。未及手自摩挲。屬工拓寄數紙。至今未到。尚在疑似之間。永壽石刻。亦尚可寶。先寄兩分。亦野人獻曝之意也。王遠《石門銘》。石縫凹凸不平。此次精拓一本。較舊拓尤多清朗。漢中城內宣紙甚少。遍購得五十餘紙。三漢刻。一魏刻可拓三分。以一分奉贈。一分寄簠齋丈。自留一分而已。惟崖谷嚴寒。非天氣稍和不能上紙。每種僅拓一分。紙墨尚精。較之陳拓琅琊精本墨色少遜。續拓二分。尚未寄來。年內能否椎拓。亦未可知。此事頗不易。幸為秘之。恐紛紛索拓。無以應命。《西狹頌》《郙閣頌》《耿勳碑》諸刻。亦屬石門拓工張懋功於明春二三月間往拓。所費較巨。吾弟必有一分。惟《倉頡廟碑》《唐公房碑》未能精拓。各檢一分呈鑒。⋯⋯”

吳公更厲害的是還另外撰有《石門訪碑記》來細說其事。昔年偶然見之。錄之於冊。今送一並附此。只是不知輾轉鈔來。文詞上有無訛誤:
“同治甲戌十月之望。漢中試事畢。翌日。策馬至褒成。自龍王廟渡口泛舟而上行里許。風甚湍急。輓索不前。篙師有難色。捨舟而徒。由東岸石坡邐迤至白石土地廟。山徑紆仄。崖谷峻險。距石門尚數里也。遇樵子導之。下折而南。又折而北。荊榛塞路。山石犖確。小憩玉盆石下觀宋人題名。

循江北行。崎嶇益甚。從者裹足。過一點油。石壁立數仞。下臨深淵。山窮路絕。裴回久之。忽聞嶺上人語聲。隱隱在叢莽間。則打碑人張懋功也。懋功家在石門東去數百步。然可望而不可至。
度嶺而下約二里餘。危崖陟絕。攀蘿直上。如猱升木。《石虎》在其巔。嶮窄處僅容半足。雖太華蒼龍岩不是過矣。夜宿張懋功家。風雪滿山。江聲如吼。終夕潺潺不絕。
黎明。縣令羅君遣舟來迎。遂渡至石門。門西壁則《楊孟文頌》。《頌》後即《楊淮表紀》。旁有宋人題名十餘段。訪得《漢永壽元年題字》七行。紀右扶風丞李君德政。字多平漫。可識者有六十餘字。從前著錄所未及。

其東則《王遠書銘》。《銘》側題字七行。筆勢超逸。與銘文同。疑即王遠書。下有‘賈哲字三德’五字。亦相類。向日拓工不之省。金石家所未見也。
《魏湯寇將軍李苞題名》在門北崖壁最高處。俯臨江水。椎拓艱嶮。世所罕見。宋晏袤摹其文刻於門外南壁上。其下有紹熙五年《修堰記》。又有宋莫刻《兗雪》二處。其刻在江中巨石下。湍流迅急。舟不得近。隱約可辨。相傳為漢刻。旁有‘魏王’二小字。想系宋人偽刻。此石久湮水中。水落始見。近年張懋功訪得之始有拓本。
又南十餘丈則《鄐君刻石》在焉。下刻《宋晏袤釋文》。晏所記一百五十九字。今石僅存十六行。末行為‘瓦三十六萬九’。以下缺三十五字。《倪蘭畹游紀》云:崖石已斷。不知後數行刻於何處。余觀《鄐君刻石》旁有石橫臥崖側。縱三四尺。橫二尺許。令從者緣崖視之。有文在石下覆處。大小如《鄐君刻石》。此必尾段三十五字也。

是時雨雪不止。泥滑路艱。登陟為勞。遂以舁石事屬諸張楙功。不及手自摩挲。返棹下駛重觀《玉盆》及《乾道修堰刻石》。皆在烏龍江岸東。太平石則宛在水中央。亦有宋人題字數處。漫漶不可盡識。是行也。常熟華大成星同。潁川劉嘉德瑞齋。元和陸振之保善偕往。華君。陸君未至先歸。獨劉君及僕三人從。吳縣吳大澂恆軒為之記。”
這是散文呈現出的深秀靜趣。亦有詩中的反映。當然首推六舟上人的《小綠天庵吟草》。此集中與金石相關的詩亦夥。而以《訪得唐盧刺史天竺寺詩摩厓石刻次原韻紀事》一章最能見其痴態。除了賞玩遣興之外。還有去偽存真的功能。與吳愙齋相較亦不遑多讓。或者可謂之曰各美其美。詩前小序曰:

“徐問蘧屢與余言。唐盧刺史天竺寺詩摩厓石刻。在飛來峰頂。乾隆間。丁龍泓。吴尺鳧修《浙江通志》曾訪拓得。因拓手未精。故‘日’字未能釋文。‘泐中修竹’誤‘洞中待我’。余每入山造其巔。不獲而返。戊子秋。沈太史榮彪屬余協修《雲林寺志》。遍拓各洞石刻。始訪得神尼塔畔修竹中是刻。始信‘泐中修竹’句。然泐中修竹千百年依然無恙。余排突山梯。翦竹剔菭。手拓精本。糾誤前志。不勝欣喜。即成長句。次原韻以紀其事。”
幾回風雨濕袈裟。霽色初開勝洛迦。爲訪摩崖書剔蘚。却同迷路客尋花。蟲魚古意經千劫。猿鶴今宵共一家。魚魯相沿前輩誤。修篁遮斷晚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