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
大概是因为古人从小就读圣贤书的缘故,有德之士很多,心量都很大。我与这些贤人的境界相比,恐怕就是麻雀和大鹏间的差距。不过现在虽是麻雀的境界,但如果时常仰望大鹏的境界,慢慢也会成长吧。这段讲了两位贤人的故事。
于令仪家半夜被盗,发现小偷是邻居家的孩子。他不仅没有责怪对方,还给其一万钱作为谋生的本钱,希望能让对方不要再入歧途。不仅如此,他还让对方在家里留到天亮再走,因为担心对方贫穷又半夜带着这么多钱回家,若是被巡逻的人盘问,恐怕会有麻烦。能为小偷考虑得如此周到,真是慈悲为怀。这件事既然不是于公说出去的,那就是后来成为良民的邻家之子对人讲的。于公如此厚德,后来子孙相继金榜题名,就一点不奇怪了。
圣人告诉我们,人在危急遇难时或刚入歧途时,如果能受到善意的帮助和引导,是可以改变其一生的轨迹的。这段也让我想到之前弘化社发的一篇文章,讲的也是类似的真实故事。1993年,有三个外出打工的孩子们,因为钱丢了,跟在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姐姐后面讨吃的;那位姐姐领着孩子们回家,招呼他们吃饭,给他们洗脚、给他们布满水泡的脚上药,还把自己小半个月的工资给了他们做路费。隔了20年,当年的3个孩子之一已经白手起家成了亿万富翁。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当年的那位“菩萨姐姐”,他说因为对方的帮助,才让他相信世上的光明,最难的时候也没有误入歧途。2014年,何荣锋终于找到了戴杏芬,给她一张百万支票做报答。戴女士自然没有要,何先生就把这份钱以戴女士的名义捐给了慈善机构。他还出资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另一个故事是司狱张庆的。张公作为司法官,每天亲自去狱里打扫卫生,很用心地照顾囚犯的饮食起居。并不因为囚犯做过恶事就鄙夷、苛待他们。如果犯人有冤屈,他替他们平反;如果没有,也好言相劝让对方坦白承认。还在囚犯要被执行死刑时,替他们持斋念经。真正是悯人之凶。窃以为救人之急比起悯人之凶要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对无辜的、可怜的人产生同情,但对于作恶的人则多会起嗔恨心,看他们受苦会觉得快慰。但诚如古圣先贤所言,作恶的人虽然可恶,却也可怜。一个人走入歧途,大多都与环境有关;即使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若是生长在充满爱的家庭,又受过良好教育,未曾染上杀盗淫妄种种恶习,也是可以成为好人的。而且善恶一念间而已,很多时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后面越走越远,这岂不可怜吗?当然,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悯人之凶也不代表不惩罚对方,而是在按律法对待他们时,还能有一份仁慈心。张公能做到悯人之凶,可谓厚德载物;他能活到82岁无疾而终,六子都成为栋梁之才,也是他的善报。古时候有种说法,叫“刑官无后,不可不慎”,说的就是掌管刑狱的官员,如果没有仁慈之心,容易变成酷吏,若是再有几桩冤假错案,那么恶因种下,恶果也就不远了。所以刑官一定要万万慎重。
之前读过几本监狱相关的纪实文学《我在女子监狱当狱警》、《死刑犯给我讲了一个难以描述的故事》、《刑期已满》等。让我印象很深的是狱警、管教对囚犯们的影响。一位仁慈的狱警、管教是真的可以让犯人洗心革面的。而反之,滥用权力的狱警、管教、监狱长,只会壮大犯人们心中恶的种子,同时也在自己心里种下恶的种子、给自己种下恶因。到底是“刑官无后”,还是“公门之中好修行”,只在发心。若是都能如张公那样悯人之凶,岂会没有厚福呢?愿大家都能从事清净的善业为生,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在其中广积福德资粮,福慧绵长
© 本文版权归 pipistrell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