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点滴
于越点滴
写于娄东半泾 2024.10
1越族的起源
地球第四纪的海侵,在7000年至6000年前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伸到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今钱塘江以南,会稽、四明诸山山麓冲积扇以北,也成为一片浅海。 先越民族从宁绍平原,转入崎岖的会稽和四明山区。对于洪水的恐惧和治理的期盼,民间传说和圣迹都归到了大禹身上。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后,传至夏帝少康,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又称“于越”、“於越”,越国由此建立。
自无余以来越国一直以会稽为中心。 《越绝书》中写道:“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千”。《国语》也有类似描述:“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今浙江诸暨),北至于御儿(今浙江嘉兴),东至鄞((今浙江宁波),西至于姑蔑(今浙江衢州),广运百里。”其范围大致在今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地一带。
在无余时期,“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财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吴越春秋》)。经过一千多年,至允常时期,越国逐渐强大兴起,都城开始向平原地区转移,迁至诸暨的埤中(具体地望有争议)。
2吴越争霸和槜李之战
公元前585年,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吴王寿梦时期,吴、楚对抗开始,楚人称“无岁不有吴师”。楚国开始扶持吴国后方的越国,用以牵制吴国,吴越争霸拉开帷幕。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越国在柏举之战时,曾经出兵偷袭吴国,在越国治丧期间,吴王阖闾兴兵伐越。
吴越双方在槜李(嘉兴南)摆开阵势,史称槜李之战(其实是第二次)。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趁吴军不备,在檇李打败吴军,吴王阖闾本人也重伤而亡。《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
槜李处于苏州和绍兴的直线之上,虽然属于平原地区,东临大海,背靠太湖,是防守钱塘江的要塞地区,是吴越地区的跳板。所以东晋时候的人会说:保固柴壁(槜李),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
3四海之内陶朱公
楚国宛县县令文种见到年轻范蠡的时候,他还是个疯子,世界上的不合时宜的人大多看着是有点疯狂。文种去了越国,将范蠡举荐给了越王,开始了两人“种善图始,蠡能虑终”(《越绝书》)的越国职业生涯。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之后被质押在吴国的时候,范蠡都跟随在他身边,不停出谋划策,三年后得以保全回国。范蠡的军事思想被记录在《汉书艺文志》当中, 他的理论和实践其中不光包括了战备体系的建立,兵制的改革,更着重根据大局判断战争的时机。越国灭吴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长期的利用强弱转化的动态变化,最终用围困达到了不战屈人之兵的目的,逼的夫差以自杀收场。灭吴之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先到了齐国为卿相,最后落户西陶(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居无何,则致累巨万”。史记称范蠡三迁(在越,在齐,在陶)“非苟去而已, 所止必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