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爱我,他做了他能做的;不,你父亲爱过你,他做了他所做的
原创 媄仪 Mae有光疗愈 2024年10月18日 00:52 北京
人类理解
陪伴你慢慢成为你自己

参考阅读:
这也许是最低成本的生命旅行了
Tony O'Connor - Capricorn 5,Mae有光疗愈,8分钟
扪心问诊第二季,记录触动内心的影视印象。
Paul篇
死亡能让活着的人面对事实
面对事实才自由
这一季整体感觉Paul的人物塑造“活”了起来,他从椅子上、咨询师的面具背后站了起来了,走向了外部世界。
剧情安排给Paul更多的暴露机会,揭露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他的来访者一样,承受着四路八方的压力:离异、分离、孤独、个案来访家人的诉讼、对父亲的怨恨与自责......
作为咨询师,Paul平时做来访者的容器,当他来到Gina这里时,往往会“大爆发”,需要一个更稳定的容器。
在上一季中,Paul是一个非常挑战而棘手的来访者,总是会攻击他的督导师Gina,甚至会把她搞哭。
那时我认为是Gina做得不够好,她总是太快地给出过多诠释,没有给Paul足够的空间去回避和防御这些他不愿意接受、视而不见的部分。而到了这一季,我对Gina的感受大有改观,她呈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容器”功能,能在Paul刺手扎心的攻击嘲讽下活下来,同时给出鼓励、观察和诠释。这是非常强大的、稳定的“存在”——不被搅入来访的角色投射里。
当Paul反问Gina:“那你的父亲是你理想中的那样吗?”时,Gina的那些小表情让我泪目。
她先是闪过一丝惊诧(突然被问到需要自我暴露的事情),摒气、微微地僵硬地点点头,然后似乎又觉得不妥,也许是想着还是要“真诚一致”吧,接着使劲的摇摇头,笑了:“天呐!Paul,我是个治疗师,你说呢!” ,他们都笑了。
真的很难啊,来访者和治疗师都难。
Paul曾因为来访Alex的死和他父亲对自己的诉讼倍感困惑与疲惫,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尤其在面临来访Mia的色情性移情与挑衅、来访Walter的那场“想来令人后怕”的自杀时,几近崩溃。
Gina的稳定和抱持给Paul注入继续从业的动力。
Paul在这一季里有重要的个人成长。因为父亲的死,他终于能够做到:
在父亲的死亡中,怨恨消弭,只有爱和惋惜长存。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父亲的死再晚一点到来,他还是不会发生这些转变。
死亡总是会冲破人们固着的认知视界,令人发生“觉醒体验”。没有它,这种转变可能会姗姗来迟。
死亡是有意义的,我认为这“刚刚好”。因为情感的强度需要另外一种强力的形式去清理,只有死亡或者与死亡相关的体验,才足够强力。




来访者篇
非常棘手,也充满温情
这一季中,Paul的来访者普遍比上一季更棘手,非常挑战。
有在第一次问诊中就表达非常多愤怒的癌症女孩;
也有理想化父亲、仇恨母亲、自我厌恶、亲密关系混乱、不断“测试”Paul并展现色移的金发律师;
(她是Paul的前来访者,20年前曾经因为意外怀孕找Paul短暂咨询过。)
还有因为哥哥“意外”自杀而自责、拼命压抑脆弱的自己、用“承担压力”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价值、遭遇职业危机后企图自杀的公司高管;
(68岁的躯壳里,目睹哥哥自杀的那个小男孩依然在对父母呼喊着:“虽然哥哥走了我也很难过,虽然我也很自责,但是“我想活下去”,请你们看看我!)



在这一季的治疗中,Paul展现了更多的“贴近”来访者的行为,同时也温柔而坚定地“守护界限”。
当Mia坚持在他的厨房吃早餐,Paul坚持请她来到诊疗区。这是咨询师对界限的坚守。而在最后一集中,Mia说自己不想治疗了但也不想走,坚持在门廊那里坐着,Paul选择陪她坐了一会儿,引导她打开话匣子之后,依然坚持她进诊疗区。这是温柔地贴近来访。
为了让来访者感知到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关系”不是真实的,只是自己的“认为”,是自己的自损自伤的行为模式,Paul也会偶尔会主动越界,请求来访者打电话给自己——我想这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很惹人厌或者认为自己没办法拥有一份真诚的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是一剂光之良药*吧。
(*所谓光之良药、疗愈之光,是指在灵性视角中每个人的自我疗愈源泉,参见Tom Kenyon&Virginia Essene《The Hathor Material》(哈索尔人资料),译者laoguo2。)
这束光在幽微的黑暗中探到了来访的心田,只是让来访知道“这个黑暗的世界原来还是有一束光在这里的!”,这样就够了。
这样就会帮他们激活自己内置的“疗愈之光”。这种根据来访的特定模式贴近来访者的做法也是亚隆所推崇的。
更具挑战性的来访者,往往也带来非常棘手的情形——Paul多次面临来访者提出准备结束治疗的情形(April、Mia、Walter),理由都是类似的:
“治疗没有用啊”、“我还是这样痛苦”、“我很好,已经不需要了”。
但其实每一个来访者在提出“结束治疗”时还都期待着咨询师回应点什么,他们也许希望看到挽留、看到“在意”,因为每一次关于“结束”的决定背后都有着失望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需要,那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地方。

我非常感叹Paul能够直接为了来访者的利益。直白地请求他们留下来。Paul对于来访者情绪感受的觉察、情绪-行为模式的诠释以及“继续治疗”的劝谏和坚持都非常令人动容。
最后一次的咨询,总是带着祝福。有时这些祝福是带点俏皮的。
在最后一次诊疗中,April头上戴着Paul送给她的帽子(是Paul父亲的遗物,对Paul来说很重要),说:“不是所有人没有心理治疗就活不下去”(People do survive without therapy) ,Paul听了之后看着她的眼睛会心一笑。这一笑里带出深深的信任和祝福——我相信你接下来没有我的陪伴了也可以过得很好,April也笑了,轻松了很多。(就像收到了父亲的“摸头杀”,拍拍头说:“孩子,你一定能行!”)
观点篇
思考和收获
1.关于“和解”
Paul一直对父亲有非常多的怨恨,作为一个父亲,他出轨、抛弃妻子、孩子,一直没有在儿子身边,这的确令一个“儿子”难以释怀。
但在Gina的鼓励和支持下,Paul在最后终于赶在父亲死之前去养老院见他最后一面。在他和缓的读报声中,父亲才终于心无挂碍地离开了,好像一直在憋着一口气等待着这场和解。
其实,我们的确不需要那么强迫自己,也不需要因为害怕会承受失落和悔恨而紧紧催次自己去“达成”一些什么。
会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一切都是刚刚好地安排。
有些情绪需要强烈的形式以冲击、清理,就如同Paul父亲的死亡,也只有死亡能带来这种强力,也只有死亡,作为一个结束,才能与那些积攒了几十年来的怨恨与爱,相抵扣、清算、消弭。
有时候,承认自己“需要”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承受随即带来的就是“丧失”、“得不到”、“失落”,而用“愤怒、怨恨”这样的情绪去防御、保护自己是更容易些一些的,虽然同样很痛苦。
但是因为死亡的到来,一切都可以清零、可以面对了。因为结束了!
那个你渴求的人、那具“可以”提供你渴求的爱、对你而言才有意义的那具躯体,已经“不在”这个物质世界了。(注意,但灵魂永生,你与TA之前的感情链接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2.咨询师不必自我苛求,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格”给他人疗愈,因为自己都还没疗愈完全。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没有问题的「完人」,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能的情况,那就是自己真的“玩完了”。(死亡)
我们都是在一边疗愈,一边成长的。没有一个“完美”的状态存在,我们总是在“变为”的过程里。这样子才是生命。
看到Paul的很多挣扎,我感慨万千。优秀如他的咨询师,依然会有自己的“情绪沟壑、情感黑洞”,这也许就是每一个灵魂来到世间的“存在性选题”吧。
我们可以慢慢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来源:Mae有光疗愈(yaoyoulight)
分享对生命的洞察和感悟,推广能够出发疗愈的方法。
谈弹心,聊疗天
在生命深处与你相遇
"Spirituality is less about 'doing'& more about 'being' our truest most authentic self everywhere we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