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全文的思路:
1. 开篇用小大之辩,来说明认知的层次。小的智慧(蜩)很难理解大的智慧(鲲鹏),短寿的智慧(朝菌)比不过长寿的智慧(大椿)。
然后引出人的认知也存在类似的层次。知效一官者 不如 德合一君者,行比一乡 不如 征一国者 -> 宋荣子(无功无名者) -> 列子(御风而行者) -> 至人、神人、圣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最高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所待的真正意义是:顺应自然的规律,驾驭万物的变化行事,那么这样的人就不会被外物所限制,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控制,可以遨游无穷之境。这样的人摒弃了自我的执念和功名的束缚。
2. 尧让天下于许由。主要是表达许由的无功,无名。
阐述功名是次要的:名者,实之宾也。也主张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3. 肩吾问于连叔。表达人认知的局限性,大部分人理解不了道。就像瞎子看不到精妙的文章,聋子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偶然听到“道”反而觉得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就是尧舜这样的人,在得道者面前也黯淡无光。
但是在大部分人看来,道就是天方夜谭,或者是大而无用的哲学思想,但是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
4. 庄子和惠子的两个小故事。讨论无用之用,其中一部分是在强调无己。惠子用大树-樗,来形容庄子的哲学体系,大而无用。延展说明这种看起来无用之道,才能乱世中保全自己,逍遥自在。
另一方面也在论证“无己”的重要性,惠子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判定事物的价值,比如不能装水的大瓠,不能成材的大树。而不是从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去看待本身的存在价值。
总结:
逍遥游的核心观点就4个字:顺应自然。只要顺应自然就能逍遥自在。但是人是有很多执念的(功名、想成功想发财、欲望、虚荣心、控制欲),所以借这篇文章展开论述“ 顺其自然 ”。其它很多的文章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庖丁解牛,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首先就是"无己",也就是放下人的 执念 (这个是最难的),顺应自然之道。一切顺应自然,那就没有个人的意志在里面,功名也好,罪孽也好,这些人为定义的好坏和美丑都归因于道。
也就是只要突破了"无己",功名自然就放下了。一切的源头不指向人的意志,只指向道。
"无己"很难做到,阻碍人放下执念的东西有很多
- 功名:有宋荣子的故事和许由的故事。
这也是庄子不想做官的原因
- 做官没有自由:比如《秋水》中有楚王请他当官,他说乌龟宁愿在泥巴里爬,也不愿被杀死放在祭台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他觉得儒家那套仁义礼孝,只是为了忽悠大王换取官职,得到功名而已。
- 欲望: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顺其自然状态下,人的状态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生死:所以庄子老婆死的时候,有鼓盆而歌。因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人的执念就是过度的恐惧死亡
逍遥游
文章有个立意挺好的,人是都能实现逍遥游的,只要能放下自我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