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梁启超故居 |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
2024年8月上,天津市河北区,梁启超故居
一、故居简介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原意租界马可波罗路),由两座楼组成,一座是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梁启超全家定居天津的寓所,另一座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成的梁启超书斋“饮冰室”,梁启超晚年在此著书立说。2006年5月,梁启超旧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一: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老楼,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为上下两层,前后两幢,由过桥走廊相连。东部主要是书房,客厅和起居室。梁启超就在该处写作、会客。 之一、建筑外观


之二、一层布局 1、书房 梁启超自1915年举家迁居天津后,此房间便作为书房,直至1924年西侧新楼落成。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起草了有名的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并与蔡锷多次密商反袁大计。

2、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梁启超纪念馆纪实

前 言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期间来到梁启超纪念馆。他在听取了我市有关历史风貌建筑的介绍后,利用35分钟时间,详细参观了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并叮嘱我们:“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为使更多观众了解总书记纪念馆视察时的情景,在此开辟序厅,介绍总书记来馆的情景,藉此展现总书记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感受总书记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殷切关心,领悟总书记对梁启超以爱国情怀为主旋律的家风的肯定和赞许。





3、先生的书屋——梁启超先生推荐国学必读书目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速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之必读书目》28种,这些书目分别是:《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史记》《汉书》《楚辞》《文选》《韩非子》《后汉书》《战国策》《三国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之三、二层展览——《梁启超与近代中国》


1、勤学苦读的“神童” 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慧使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之后拜康有为为师。早年的求学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五岁时开始学习如家经典著作。八岁学写文章。九岁便能下笔千言,十岁参加童子试,赋诗、答对亦应答如流,得“神童”之名。十一岁阅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著作,“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

梁启超考中秀才时阅读过的部分书籍

清光绪十六年,梁启超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会试,未能考取。返乡时途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阅读后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万木草堂求学期间,梁启超研读国学典籍之外,还阅读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编辑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

2、戊戌变法的主将 1895年,结束了求学生涯的梁启超来到北京,参加会试。适值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梁启超遂协助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这是他首次参加政治活动。此后两年,他奔走于上海、长沙等地,办报纸,写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一起成为运动的主将载入史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公车上书”活动记录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报馆生涯自兹始”。该报数月之间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终刊。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廿六日(1898年6月13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奏保通达时务人才一折,请求光绪皇帝任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推进变法。



3、君主立宪的鼓吹者 流亡期间,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起政闻社,设立高等大同学校等,宣传保皇立宪为维新运动培养人才,并与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展开论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在此期间,他曾游历澳洲、加拿大及美国,宣传君主立宪,组织维新团体。梁启超还曾短期回国,策划武力“勤王”。



4、反袁护国的组织者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活。他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制币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参加与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之后参与讨伐“张勋复辟”。巴黎和会旅欧考察后逐渐离开政坛。

《大公报》

1912年12月,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报》出版发行,该报系半月刊,内容分五门十八类,出版后颇受社会欢迎。


《大中华》杂志,1915年1月20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担任主编。该刊注重社会教育,报道评论世界大势,战争之因果及中国将来的地位和国民天职,是欧战后重要出版物。






5、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 自欧洲回国后,梁启超潜心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他还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涉猎之广,造诣之深,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在当时学术界鲜有匹敌,成为一代宗师。




《欧洲战役史论》手稿,1914年梁启超著于清华学校,是论述关于世界时局及战争各相关因素分析评论的历史学专著,被誉为“普及国民常识”经典之作。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梁启超担任董事长。1925年,梁启超为毕业生同学录题写“无负今日”。






6、满门俊秀 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他既尊重子女对生活、专业的选择,又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梁启超九个子女均学有所成,且品德高尚。其科学面独到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建筑二:饮冰室 “饮冰室”是一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意式风情二层建筑。进门大厅旁是书房、客厅、资料室和娱乐室。楼上是配备齐全的餐厅、卧室和客厅。书斋布局比老楼舒服。梁启超晚年的政治活动和写作都在该处,他的著名巨作《饮冰室合集》,其中大部分都在该处完成。 之一、建筑外观

之二、一层布局 天窗

客厅


梁启超晚年潜心学术研究与写作,在这间房里完成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重要学术著作,奠定了他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梁启超一生勤奋,直到病逝前,案头还摆着未完成的《辛稼轩先生年谱》。梁启超一生共给后人留下1400万文字。 书房



之三、二层房间






-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