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隆美尔神话
Rommel myth
“隆美尔神话”(Rommel myth/ Rommel legend)是一些史学家用来指代德国元帅埃尔温·隆美尔的形象塑造的短语;隆美尔通常都被塑造成一位指挥能力高超的职业军人,不参与政治,也是纳粹政权的受害者:他因被怀疑参与7月20日密谋而在1944年被迫自杀。这些对隆美尔持批判态度的史学家认为,上述描绘并不准确。
德方从1941年起开始将隆美尔塑造为一个指挥能力出众的将领,隆美尔本人也曾参与这场鼓吹国防军的纳粹政治宣传运动,纳粹希望以此给公众灌输积极思想。在西方同盟国阵营里,英国战时新闻媒体后来也开始挪用、散播德方的隆美尔神话,因为盟军想解释为何一直无法在北非击败轴心国军队;持不同政见者亦曾借用隆美尔的指挥天才来抗议英国陆军内部的社会等级不公;丘吉尔等领导人也曾利用隆美尔神话来缓解社会阶级间的紧张态势。
战后,西方盟国,尤其是英国,将隆美尔塑造成“好德国人”(Good German),称他是“我们的朋友隆美尔”(our friend Rommel),这一论调与“国防军无罪论”(Myth of the clean Wehrmacht)思想紧密相关。冷战期间,西德曾借助隆美尔的清白战争指挥名声推进再武装进程,并促进英美与西德的和解。1950年传记《隆美尔:沙漠之狐》(Rommel: The Desert Fox)和1953年的出版物《隆美尔文件》(The Rommel Papers)进一步强化了隆美尔神话,令其经得起批判性审视。
“隆美尔神话”这一针对隆美尔的重新评价催生了对隆美尔的新解读,包括他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他作为战役与战略层级指挥官的能力以及他在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密谋中的角色。史学家和评论家得出的结论是,隆美尔依然是个模糊的人物,无法轻易在隆美尔神话之内或之外对他下定论。
专门用语来历
早期作者如戴斯蒙德·扬(Desmond Young)和B·H·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及“隆美尔神话”。李德哈特曾如此描述英方针对隆美尔的军事名声进行反政治宣传(Counterpropaganda)的尝试(他们在同时依然对战场上的隆美尔保持尊重):“因此,英军指挥官们和总部参谋人员们便不得不费力驱散‘隆美尔神话’的浮云。”最早在1950年,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伯纳德·蒙哥马利(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 Bernard Montgomery)的前副官就曾在一篇题为“揭穿隆美尔神话”(The Rommel Myth Debunked)的文章中针对被人们所误解的北非战场交战情况进行了解释。
德国作者们使用的“隆美尔神话”(Mythos Rommel)一词则是个中性描述,能在彼得·利布(Peter Lieb)等史学家的著作中见到。按照利布的说法,该词语承认“隆美尔的形象曾经是个神话传说,并且依旧是…不能对他一言蔽之。该词语至少提醒了人们要自己选择是否把隆美尔视为榜样”。曾在中立语境中使用过“神话”一词的德国作家包括Maurice Philip Remy、Wolfram Pyta、Jörg Echternkamp、Guido Knopp以及Sandra Mass。
起源
隆美尔在一战期间作为青年军官的奋斗历程中就隐含多年后的神话的起源。他后来又在1937年出版了畅销书《步兵攻击》(Infanterie greift an),此书的写作风格与当时德国的军事著作有明显差异。据信希特勒本人也读过《步兵攻击》。
史学家安东尼·毕沃尔(Antony Beevor)将隆美尔神话的起点放在了1940年5月13日: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部队在这一天冒着敌火渡过默兹河(Meuse),在乌村(Houx)和迪南(Dinant)建立了桥头堡。
据德国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Ulrich Wehler)称,隆美尔在外国有较高声望是因为同盟国公众听说他善待被俘敌军。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