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铅华读鲁迅
依然还记得那月光下手持钢叉刺猹的少年闰土,在仙台蓄着八字须戴着眼镜走上讲台的藤野先生,总在别人面前唠叨阿毛剥豆被狼叼走故事的祥林嫂,穿长衫站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阿Q……
尽管鲁迅离我们的年代已渐渐远去,然而其文字对我们当今和未来的影响却依然在延续。撇开以往政治与阶级立场的因素,假如单纯从鲁迅的文字和思想来看,那么他的文章也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值得学习的典范,其风格多样、体裁广泛,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都有涉及,而且著作丰富,意象万千。
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钱理群曾经说过:“鲁迅自身处在中国近代语文革命的开端时代,是白话文的先驱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范本。……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他们不喜欢的是某些教育方法。”近来忽然发现青年读者群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校园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喜欢鲁迅,走上社会后反而爱读他的文章了,究其原因,想来一方面是源于近年来被掀起的民国研究热,另一方面,其中的道理也许便是像钱老说的那样——不太喜欢以前教学的方式,其实鲁迅的文字不光有“骂”的一面,更包含了人世间的温情与冷暖。
这套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纂的《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影印本)汇聚了二十二部初版本,涵盖了鲁迅毕生的大多数知名作品,其中的很多书名耳熟能详,诸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此外则有一些甚少提及的集子;这套书最令人心动的地方在于,全部按照初初版本的原样加以影印。方法是:通过先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将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的珍贵版本——初版本影印,对原版本上开裂,毁损处均予以修复。呈现出原大,原色,原样,原封面,毛边,保留了原版书上的所有信息,如版权页,原出版社信息等等。
中央编译社仅将自己的版权信息印制在一张可分离的书衣上,堪称难能可贵。我辈出生也晚,还是第一次听说“毛边书”这个名字。查了鲁迅先生对毛边书的定义,方知书印刷装订之后“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之语。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看书,就得耐下性子,边裁边读,裁开的书页带着天然的毛边,自有一种错综之美。于是心中更是升起了许多的好奇。据编者介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即实现其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并且随书赠送了一把牛骨书刀,使读者在裁开和阅读书本的时候,能够切实体会到民国时期的一些风味及字里行间的特有气质。对于喜欢文字、崇尚史实、敬仰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这是一套必需获得、体验和珍藏的好书!
其实,处在鲁迅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家同时还扮演着编辑、翻译、校对、出版人等多样的角色,而且对排版、装帧,用纸、甚至图文广告如何撰写都参与其中,鲁迅当然也不例外,故而我们在读这套书的时候,光从书本的外貌、插图和装帧便能深深感受到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庞大过程,同时也为他们能身兼多职经营文化的身手而感到由衷的折服。
只要看一看那时的书本,翻一翻书页的感受,读一读那些意思相同、形态和排布却与当今不太一样的文字,便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让时光有了回流的错觉,相信你会在那样的时刻遇见一个真实的鲁迅!尽管文字可以承载思想和精神,用人类现有的技术可以永久保存那些经过排列组合后有着不同意义的文字,然而承载文字本身的介质却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信息时代更有数字化的存取便利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完全改变了周遭的环境,不过我相信用同时代同介质的相称形式,一定会更加容易触发与之相应的气韵,更加容易认识和理解作者原本的意思,更加接近“原汁原味”的境界。
大量的资料和史实表明,鲁迅本人既不属于任何政党也非人们想象的政治人物,而是一个极富个性、爱憎分明、敢说敢为的文学家,以前加诸于鲁迅身上的诸多评论、头衔和称号只是些无谓的概念,以往一些带有阶级立场的文章注释也只是极端思潮下刻意的宣传,我们大可不必理会那些纷杂和外加的干扰,而只是把鲁迅当作民国时期的一个作家来解读。鲁迅那个时代的许多著名文人,大多从小都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后又留洋并接触到了异国文化的不同,在不同思潮的碰撞和交融下形成了那个时代明显的特征,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了很好的桥梁。故此,通过这些珍贵的“初版本”来看一看其原本的模样,也是跨越时空的障碍去接近一个逼真的鲁迅,无论是温故还是初读,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文/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