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 读后感
当时买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一句顶一万句,以为是一本教我怎么做人的鸡汤书。看了英文名称someone to talk to知道自己有所误解。再翻了两三页之后,就感觉看这本书像是喝白开水,也没喝出什么味道,但滋滋津津的竟然也有些许解渴。这种解渴的感觉可能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这本书比较有历史感和宿命感。从上部出延津到下部回延津,从杨百顺他爹那一代写到杨百顺他孙那一代,横跨百年写了五代人。这五代人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因为轰轰烈烈的事迹可能只属于1%的人群。这五代人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跟随时代的浪潮起伏,而在这起伏中,就有深深的宿命感。杨百顺好像也是被这种宿命推着往前走。这种状态其实跟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像,每天都是实实在在的日子,你能改变的事情并不多。能够找份工作挣口吃的,就需要每天按部就班的去挣口吃的,挣口吃的的闲暇之余还要去操心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健康,一分一秒都被这些琐事吞的一口不剩,一睁眼一天开始了,一闭眼一天结束了,这一分一秒都充斥着无可奈何,这个世上真的能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随心所欲活得人不多,就算苏东坡那样的大文豪也要感叹下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不能够找份工作挣口吃的,虽然多了些许自由,但也多了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恐慌。命运可以选择吗?哈哈,可以,但可选择的并不多。杨百顺不愿意磨豆腐,就叛逆少年离家出走,杀过猪,染过布,挑过水,劈过竹子,种过地还卖过馒头,但对他来说,这些生活都没有什么质的变化,不过是一次次生活所迫的随机选择,他是多么讨厌这些实在的挤不出一点水分的生活啊。所以他喜欢罗长礼那吼一嗓子,喜欢演大戏,喜欢在密密麻麻的生活中去透口气,如果不能,就把名字改成罗长礼。人到中年以后,就特别能体会书中这种透口气的感觉,如果没有向上突破,似乎就要下沉,下沉到千千万万个人海之中。
其次,这本书对人性的描写比较深入。虽然读起来像白开水,但我还是喝下去了,和开头的一个场景关系很大。开头说老杨把老马当朋友,但老马从来没有把老杨当朋友,老马从心底看不起老杨,并且常常拿老杨开玩笑。生活中从不缺乏这种看似朋友却经常开朋友玩笑的人,但朋友却还经常碍于面子不愿意拆穿朋友。后面直指人性的描写还很多,比如秦家姑娘嫁给杨百业,哈哈,按照常理的不应该,按照人性就应该了;再比如后半部分的几对朋友关系,老韩和老丁,老韩和老曹,牛爱国和冯文修,牛爱国和李克智当朋友的时候也是真心真意当朋友吧,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也是实实在在情谊碎了一地。所以这个世界上最难猜测的,最善于变化的不外乎人心,不能用情谊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站在利益的角度上去客观的看每个人的取舍,理解了就合理了,合理了就过去了。
最后,这本书充满了遗憾。好像完美的东西从来就不美一样,没有遗憾的文学作品也不美,好多影视剧都喜欢open ending 可能也是一样的原因。我看完很想知道罗长礼留下的一句话是什么?也想知道章楚红没有说的话是什么?我作为看官这种想知道更多的可能是对完美的追求,一道题怎么能够没有答案呢?但作为当事人,巧玲曹青娥并不敢想这个答案,罗安江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答案,遗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个草台班子,不要像解数学题一样精确,没有答案就让他成为最美丽的问题吧,至少还有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