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妥协的孔子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对世界各地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作者李山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曾受邀录制《百家讲坛》《腾讯微课堂》等节目,曾获得评师网“最佳教授”和“全国魅力教授”称号。
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视角。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孔子的十五个重要人生阶段作为横截面,每个截面都如同一块精致的拼图,共同构建出孔子丰富而多彩的一生。

下面将从3个方面阐述此书:
一、孔子怎么带学生
孔子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
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阶级,只要想学,他都教。
孔子的学生很多是野人、穷人。如子路这位高徒,就是著名的野人,第一次见面就要欺负孔子,可是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就一服永服。

在封建阶级等级制度固化的社会下,这是一件非常有突破性的事情。
在对于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孔子会给予不一样的回答,从各方面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孔子怎么周游列国
孔子出生的春秋末期,周王朝衰微,兴起下克上的风潮,可谓礼崩乐坏。孔子希望改善当时的社会现实,恢复王道。

五十多岁,孔子才得以出任鲁国官职,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因秉持国政的大夫阻挠,归于失败。
此后,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甚至几乎遭遇不测。最终,孔子也没有遇到愿意任用他的贤君。书中第三至八章讲述了孔子51到68岁期间谋划实践自己政治主张的历程。书中讨论对其不能为当世所用基本是归于时运等外部因素,而回避了他以“礼”与“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不适应争世激烈竞逐的现实。而在孔子死后,诸侯的纷争进一步加剧,历史进入了更加混乱血腥的战国时代。
三、孔子是一个大生命
在道德观念方面,孔子主张“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
在政治主张方面,孔子提倡“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尊重民意。
在人生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努力进取,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孔子生平与思想的学术作品。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以及他的人生哲学。
本书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孔子形象。通过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深入探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哲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