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
上午在火车站的咖啡馆见了一个网友。说起来我们的确只是网友,甚至直到聊起我们怎么认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记忆与现实又一次如同失去方向的帆船一样,不知不觉之间就被时间吹拂得偏离了航线。我以为我们是从ins互关开始认识的,但当他拿出手机,给我展示微信聊天记录时,真实的记忆才和时间接驳对接上,从一个彩虹聊天群,到互加好友,再到instagram。他和我一样,朋友圈很少发动态(或者他发的动态我看不见),instagram上知无不言。如果一个人在互联网上有形象,我们的关系大概相当于从最初的客套寒暄,发展到进入在彼此的“后台”instagram,在那里赤裸身体,坦诚相见。
在等他的时候,我又一次开始质疑甚至有些厌恶一个假装好人的自己。他的车迟到了,虽然不多,但十几分钟的时间足够我在火车站前的冷风中质问自己,为什么要为萍水相逢的人留出春天一样的热情。计算好时间,推荐好几个可以去的brunch店,提前等待。历史在个人的叙事里一次又一次地循环,难道我不应该托辞上午有会搪塞过去吗?后来我见到他,和他聊天,我发现他和instagram上的形象也不太一样。他很温柔,说话慢条斯理。更重要的是,在社交网络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也有一些生活的不能承受之轻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当他谈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展望,我仿佛能看到在他明亮深邃的眼眸里沉下去一束光,像一颗流星坠入海底,埋藏生活里那些捉摸不透的隐秘。在和他见面聊天之前,他身上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到处旅行,面容姣好,经常拍出好看的照片,可以算是一个精致的都市丽人——但是也有很多时刻,我不喜欢这些元素的叠加,仿佛千人一面地都是活在风景与相纸里的纸片人。其实并不是他们有问题,大概是我的问题,我怎么会想通过一个简单的社交软件就去了解一个人呢,或者说,我怎么还在相信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去判断一个人呢?当我和他聊天,他对工作、生活和自己的想法,还有那些不疾不徐的讲述,仿佛倏忽间闯入一片惊涛骇浪,又在急流险滩之后汇入无边的大海。和他聊天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在疏离与沟通之间,静水深流,许多暗礁急湍,潜伏在航线上,终究还是要小心翼翼地独自驶离。
后来他发给我一张照片,是他从火车里拍我在站台上的照片。他以为我一直等到车开了再送走他,但他不知道我那时正在给别人回消息,琢磨着怎么措辞。那个人也是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人,离我也很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布隆迪。她发给我婚礼的邀请函,我却只能抱歉地回复说去不了。远在天边的友人,恰似眼前的朋友,他们都觉得我很善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如何差点因为一些敷衍,错过别人的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