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救援 || 临沂市人民医院轶史32

1976 年 7 月 28 日,大地猛地一颤,河北唐山,这座如钢铁巨人般的工业重镇,在 7.8 级大地震的狂暴蹂躏下,瞬息间化作一片绝望的废墟。那地动山摇的恐怖瞬间,仿佛是地狱之门在人间訇然开启。远在山东的临沂地区,人们的心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紧紧揪起,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了每一个人的灵魂。
7 月 28 日下午 1 点多,临沂地区人民医院组织思想进步、技术过硬的 18 名医护人员,参加由临沂地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医院告知他们当地条件恶劣,没地方住、没饭吃,甚至没水喝,希望队员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奔赴唐山救援的通知如一道惊雷炸响在耳边时,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时间紧迫得如同飞驰的箭,刻不容缓之际,他们如冲锋的战士般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组建起一支十八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仅仅一个半小时,医疗用品和药品便准备停当,他们哪顾得上准备个人生活用品,甚至都来不及与家人好好地道别。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执念在熊熊燃烧:赶紧奔赴灾区,把那些在灾难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的生命拯救出来。

原临沂地区医院部分“援唐”医护人员合影。王敏(前排左一)高峰岭(二排右三)
当时赴唐援助的老前辈有第二批参加援坦医疗队的原临沂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程彦唐、原外科主任高峰岭及其年仅 21 岁的护士同时也是准儿媳的王敏,原手术室副主任护士孙瑞冬等医护人员。
王敏望着家人那满是担忧的眼神,毅然决然地转身,带着如钢铁般坚定的信念,踏上了那充满未知的征程。高峰岭,这位经验老到的医生,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担当与责任。他们带着临沂人民那深沉的关切和殷切的期望,向着唐山坚定地进发。
队员们日夜兼程,好像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候鸟,急切地飞向那片受伤的土地。他们先坐着汽车一路颠簸向济南,无人抱怨那崎岖的路途。到了济南,又火急火燎地换乘火车奔向天津的杨村机场。在杨村机场,再转乘飞机,终于抵达了唐山的古冶。


当他们的双脚踏上唐山这片土地时,那惨烈的景象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头。放眼望去,哪里还有一座完整的建筑!曾经熟悉的城市,如今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就像被恶魔的巨爪肆意撕扯过一般。铁轨扭曲得不成样子,仿佛是痛苦挣扎的巨蟒;道路下陷,犹如大地被狠狠凿开的伤口。伤者密密麻麻,痛苦的呻吟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让人的心都碎成了千万片。

王敏忙碌着,迅速投入到救护工作中。她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有一回,她碰到一个手臂受伤的孩子。那可怜的孩子,因为缺少麻醉药,孩子和母亲只能强忍着疼痛,痛哭声让人心都要碎了。王敏看着这一幕,心就像被千万把刀子绞着,泪水止不住地夺眶而出。可她哪有时间悲伤,只能一边流着泪,一边用盐水小心翼翼地清洗伤口。她的动作轻柔得就像春风拂面,却又坚定得如同磐石。
在灾区的日子,队员们没有一刻能停歇。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余震那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争分夺秒地抢救着每一个生命。他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饿,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多救一个人,就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丝希望。

地震这恶魔,不仅给唐山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残忍地破坏了水源。救助队员和灾民们都陷入了饥饿和缺水的可怕困境。对队员们来说,缺水那可是最大的难题。长时间的劳累加上缺水,他们的小便都变成了红色,看着就让人心疼。出发时带的两笼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快就发霉了。可他们又有啥办法呢?只能硬着头皮吃这些发霉的馒头充饥。
王敏,那善良的姑娘,心里总是装着灾民。看到那些饥饿的孩子,她的心就像被猫抓一样疼。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孩子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她正在吃的馒头,想都没想,就把馒头递给了孩子,而自己则饿着肚子继续工作。她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少吃一口,也许就能让一个孩子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队员们相互扶持,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用那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援唐的日子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候。队员们不想给当地百姓增添更多的伤感,便悄悄地准备离开。可当地百姓是那样的敏锐,从队员们的举动中察觉了他们的离去。当队员们来到火车站时,那一幕让他们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火车站满是送别的人群,他们手中拿着从废墟中挖出来的瓷器,想送给队员们,以表达他们那深深的感激之情。队员们婉言谢绝了百姓的礼物,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在返程的专列上,列车乘务员对队员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回到济南后,临沂的救护队被安排到了当时最好的招待所——南郊宾馆。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可他们的心中,却满是对唐山人民的牵挂。
唐山大地震 30 周年时,部分“援唐”医疗队员满怀深情地重返故地回访慰问。他们看到曾经的废墟上崛起了一座座高楼,心中充满了自豪。他们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他们原本约好 40 周年再去唐山,可惜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队员有的去世了,有的退休了,未能组织起来。但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