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之一,“过”就是过头了,超过了标准。做人不能太聪明,做事不能太过分,这里并不是单指坏事,而是好事情也不能做过了。比如一个人聪明本来是好事,但如果遇到事情反应太快了,就可能成了过于敏感;再比如严格管理是好的,但是如果太过死板,被你管死了,就会导致整个单位死气沉沉,变成了坏事。“不及”则是不够,没有达到标准。中国人最愿意说的“差不多”、“大概其”,都是典型的“不及”。
表面上看不够标准不如超过标准,那是因为一般都认为超标准就是高标准,但其实要特别注意的是超过标准并不等于高标准,所以往往“过”要比“不及”的危害更大,而且无法补救。“过犹不及”思想之所以重要而且伟大,就是因为他说清楚了“中庸之道”。能够恰到好处才是达到了标准,超过标准和不够标准同样都是问题,都是需要加以改正的这个观念,一定要首先树立起来,这样在工作中逐渐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把握好“中庸之道”。